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娟

作品数:39 被引量:418H指数:13
供职机构:临沂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农业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3篇土壤
  • 12篇黑土
  • 10篇黑土区
  • 9篇坡面
  • 8篇土壤侵蚀
  • 7篇降雨
  • 6篇养分
  • 6篇坡耕地
  • 6篇耕地
  • 5篇团聚体
  • 5篇壤中流
  • 5篇模拟降雨
  • 5篇褐土
  • 4篇东北黑土
  • 4篇东北黑土区
  • 4篇沂蒙山区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土壤养分
  • 4篇土壤有机
  • 4篇丘陵区

机构

  • 25篇临沂大学
  • 16篇中国科学院
  • 15篇西北农林科技...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陕西师范大学
  • 4篇商洛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广西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咸阳师范学院
  • 1篇山东省水利科...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电建集团...

作者

  • 39篇安娟
  • 15篇郑粉莉
  • 9篇宋红丽
  • 6篇刘前进
  • 6篇王彬
  • 6篇吴元芝
  • 6篇李桂芳
  • 5篇吴希媛
  • 5篇王立志
  • 4篇卢嘉
  • 4篇张孝存
  • 2篇董彬
  • 2篇刘雨
  • 2篇温磊磊
  • 2篇郭曼
  • 2篇安韶山
  • 1篇殷小琳
  • 1篇孙树臣
  • 1篇张云奇
  • 1篇张姣

传媒

  • 8篇水土保持学报
  • 6篇水土保持通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高教学刊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高师理科学刊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鲁东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壤中流条件下垄向坡度对氮和磷流失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横坡垄作系统中因垄向坡度的存在,雨水会在位置较低的垄沟内汇集,当横垄土壤达到饱和后可导致壤中流的产生,进而引发横垄垮塌。以棕壤横垄为研究对象,采用可同时调节垄向和坡面坡度的土槽进行模拟降雨,研究壤中流条件下垄向坡度对不同侵蚀阶段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壤中流侵蚀阶段,NO3-N、NH4-N和PO4-P的流失量均表现为垄向坡度2°>10°>6°,而垄向坡度间其浓度差异的大小顺序为10°>6°>2°;细沟间和细沟侵蚀阶段,不同垄向坡度下NO3-N浓度和流失量的差异均为10°>2°>6°,垄向坡度间NH4-N和PO4-P浓度和流失量的差异分别为6°>10°>2°和2°>6°>10°。2)壤中流侵蚀阶段,径流量是导致垄向坡度间氮、磷流失差异的关键因子,而细沟间阶段则为养分浓度。3)垄向坡度的变化仅导致细沟间和细沟侵蚀阶段NH4-N流失机制的改变。研究结果可为横坡垄作的水土保持效益评价及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梁改革安娟屈传新
关键词:壤中流模拟降雨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过程机理和土壤养分迁移研究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直接威胁我国的粮食战略安全。因此,深入理解黑土区土壤侵蚀机理是保护黑土资源的迫切需求。本文针对我国黑土区土壤侵蚀机理与养分流失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基于模拟降雨试验、...
安娟
关键词:雨型壤中流养分迁移东北黑土区
文献传递
鲁中南花岗岩丘陵区坡耕地不同厚度土壤中优先流的发育特征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厚度条件下坡耕地优先流发育特征,为土层浅薄条件下坡耕地灌溉效率提高及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地处北方土石山区的山东省蒙阴县花岗岩丘陵区坡耕地为例,选取土层深度为30 cm和50 cm的样地,运用野外染色示踪试验法和室内图像处理技术,分析土层厚度对优先流发育特征的影响。[结果]土壤厚度为30 cm和50 cm条件下平均基质入渗深度分别为11.8 cm和11.9 cm,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平均优先流比分别为28.2%和29.5%,两者也没有明显差异;土壤厚度为30 cm时,9.9 cm以上以基质入渗为主导,优先流发育深度范围为9.9-27.0 cm;土壤厚度为50 cm时,6.1 cm以上土层以基质入渗为主导,优先流发育深度范围为6.1-39.5 cm;土壤厚度为50 cm条件下优先流平均最大入渗深度为34.6 cm,平均长度指数为192%,平均变异系数为87.7%,均显著高于土壤厚度为30 cm时的数值;但两者平均最大入渗深度非均匀系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土壤层厚度差异不影响基质入渗,但会阻碍优先流向土壤深层的发育。
刘超刘超安娟安娟
关键词:优先流
基于最小数据集沂蒙山区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质量评价被引量:3
2023年
沂蒙山区是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域,定量评价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质量,进而优选适宜的生态恢复措施,是推进沂蒙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以沂蒙山区4种治理模式(乔草混交、土坎梯田+果树种植、撂荒、封禁植草)为研究对象,基于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Norm值计算,对土壤养分、孔隙、水分、容重4类9项土壤属性指标进行筛选,构建土壤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结果表明:(1)治理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明显影响,硝态氮属于极敏感指标,全氮为高度敏感指标,而有机质、全磷、无机磷、田间持水量与饱和含水量属中度敏感指标,土壤容重为低度敏感指标;(2)影响沂蒙山区土壤质量的最小数据集指标包括全氮、土壤孔隙度、容重,经总数据集验证所构建的最小数据集可体现沂蒙山区土壤质量有效信息、准确性较高;(3)沂蒙山区不同治理模式下土壤质量指数介于0.41~0.53,土壤质量属于中等水平,且0—5 cm和5—10 cm土层的土壤质量指数较10—20 cm分别增加136.20%和37.60%。土壤质量表现为乔草混交>土坎梯田+果树种植>撂荒>封禁植草。综上,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较为贫瘠的沂蒙山区,生态恢复措施应以乔草混交模式为主。
张宇恒王忠诚王亚楠王兴玲韩佳忻安娟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沂蒙山区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年限植被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关系被引量:55
2010年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研究黄土丘陵区草原带退耕地植被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通过室内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脲酶、转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动态变化过程,并对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养分及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草原带退耕地在长达75a的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以菊科(猪毛蒿)与黎科(虫实)等为主的一年生草本开始,逐步演替为多年生草本群落,最后形成以大针茅+长芒草为优势种的顶级草原群落,植物物种数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随退耕年限延长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均随退耕年限的增长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自然恢复75a,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及Pielous指数分别增加83.3%、31.8%、21.4%;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85.0%、164.8%、152.9%、109.8%;土壤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64.0%、7.8%、51.1%、11.8%。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与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ielous指数相关性不显著。
郭曼郑粉莉和文祥安韶山刘雨安娟
关键词:植被恢复植物多样性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
北方土石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褐土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20年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但关于北方土石山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仍不清晰。选取北方土石山区耕地、荒地、休闲地和金银花地的褐土为研究对象,基于Le Bissonnais法,分析了快速湿润(FW)、机械振荡(WS)和慢速湿润(SW)处理下团聚体粒径分布特征、稳定性和可蚀性。结果表明:(1)FW处理后,耕地、荒地和休闲地团聚体集中分布于<0.5 mm,而金银花地则为>0.2 mm;WS和SW处理后,均以>0.2 mm团聚体为主。3种处理下,土地利用方式间2~5 mm团聚体差异最大。(2)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表现为:SW>WS>FW,而土壤可蚀性K值则为FW>WS>SW,且相对消散指数显著大于相对机械破碎指数。说明褐土团聚体主要破碎机制是消散作用,其次为机械破坏作用。(3)3种处理下,土壤团聚体MWD均表现为金银花地>休闲地>荒地>耕地。(4)相对消散指数和K值表现为:耕地>荒地>休闲地>金银花地。说明金银花地利用方式可有效提高土壤稳定性,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
安娟王富吴元芝吴希媛
关键词:可蚀性
雨滴打击与壤中流交互作用对横坡垄作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被引量:5
2021年
横坡垄作是被广泛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之一。垄沟低洼处的积水可诱发壤中流,并可造成雨滴打击对土壤颗粒分离/搬运的增强与减弱作用并存。因此,横坡垄作坡面雨滴打击与壤中流交互作用对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有别于传统坡面。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有/无雨滴打击作用(RI,WRI)自由入渗(FD)和壤中流(SP)2种试验处理下的产流、产沙过程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径流量表现为SP+WRI>SP+RI>FD+RI>FD+WRI。雨滴打击作用和壤中流对径流的贡献分别为-47.09%~54.37%和41.96%~85.62%。(2)侵蚀量表现为SP+RI>SP+WRI>FD+RI>FD+WRI。雨滴打击作用和壤中流对侵蚀量的贡献分别为12.92%~94.94%和25.83%~97.28%。(3)自由入渗试验处理下,雨滴打击作用对产流过程影响不明显;土壤饱和后,雨滴打击作用和壤中流的存在均使产流、产沙过程波动幅度更大。(4)有/无雨滴打击作用,自由入渗试验处理下的侵蚀量与产流率符合幂函数关系,而壤中流试验处理下二者符合指数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横坡垄作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认识,为横坡垄作坡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理论支撑。
安娟殷小琳李国会吴希媛王立志
关键词:壤中流侵蚀量
不同地表条件下黑土区坡耕地侵蚀过程中土壤团聚体迁移被引量:20
2011年
土壤侵蚀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的迁移反映了团聚体的破碎程度及径流的搬运能力,直接影响着侵蚀强度。以东北典型薄层黑土区耕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模拟降雨试验方法,研究裸露休闲、纱网覆盖与秸秆覆盖3种地表条件下不同粒级(>5mm,2~5mm,1~2mm,0.5~1mm,0.25~0.5mm和<0.25mm)土壤团聚体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1)纱网覆盖与秸秆覆盖具有削减径流和抑制侵蚀的作用,其中抑制产沙作用更明显,减沙率分别为75%和99%以上;(2)3种地表条件下,<0.25mm团聚体是主要的流失粒级,其占到团聚体流失总量的50%以上;各粒级流失量均表现为:裸露休闲>纱网覆盖>秸秆覆盖;(3)纱网覆盖和秸秆覆盖下的团聚体粒级分布与裸露休闲的相比,差异较为明显的均是<0.25mm粒级,该粒级流失量较裸露休闲的分别减少74.62%和99%;秸秆覆盖与纱网覆盖之间差异明显的是<0.25mm与1~5mm粒级,流失量较纱网覆盖的分别减少97.81%和86.03%;(4)秸秆覆盖下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表现为最大;分形维数和平均重量比表面积均表现为:裸露休闲>纱网覆盖>秸秆覆盖。
安娟卢嘉郑粉莉李桂芳
关键词:地表条件土壤侵蚀量黑土
黄土高原典型植被条件下土壤剖面水、碳分布季节变化研究
2024年
采用土钻法对黄土高原柠条林地、苜蓿草地和撂荒草地0~300 cm土壤水分、有机碳的季节变化及二者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3种植被条件下0~100 cm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季节变化,但该土层土壤含水量仅雨季后植被间差异显著;>100~200 cm和>200~300 cm土壤含水量季节变化程度不一致,但各季节植被间差异均显著;柠条林地和苜蓿草地10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明显低于撂荒草地,两者分别在100 cm和200 cm深度以下出现了严重土壤干燥化。②3种植被条件下0~300 cm土壤有机碳存储量均为雨季中最低、除柠条林地0~50 cm土层外雨季前最高,柠条林地季节变化较小,苜蓿草地和撂荒草地季节变化较大。③3种植被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不同程度的表聚现象;0~5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3种植被间差异均显著;>5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柠条林地明显高于撂荒草地,两者与苜蓿草地的差异均不显著;>100~3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3种植被间差异不显著。柠条和苜蓿的种植分别增加了100 cm和50 cm以上土壤有机碳密度,但导致深层土壤干燥化,不利于植被的长期稳定。
张恒宇安娟吴元芝孙树臣孙树臣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含量剖面分布典型植被黄土高原
横坡垄作下土壤湿润速率对褐土坡面侵蚀特征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不同土壤湿润速率和侵蚀类型下团聚体破碎存在较大差异,进而诱发坡面侵蚀特征变化。横坡垄作特有的侵蚀过程可能改变土壤湿润速率对坡面侵蚀特征的影响效应。以褐土横垄为研究对象,基于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5个土壤湿润速率下(10、20、30、60、90 mm/h)不同侵蚀阶段的产流产沙和团聚体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细沟间阶段径流量随土壤湿润速率的增大而增加,而细沟阶段不同土壤湿润速率间的径流量无显著差异。2个阶段内,侵蚀量均随土壤湿润速率的增大而增加,与土壤湿润速率10 mm/h相比,20、30、60、90 mm/h速率下的侵蚀量分别显著增加25.16%~115.51%、95.02%~144.34%、151.03%~164.49%、249.42%~398.91%。细沟间阶段,土壤湿润速率的变化仅改变了产沙过程,而细沟阶段产流产沙过程均随土壤湿润速率发生了改变。主要迁移粒级-微团聚体流失所增加的细沟间和细沟侵蚀阶段分别主要来自2~5 mm和0.25~0.5 mm团聚体的破碎,而相应控制这2个粒级破碎的关键土壤湿润速率分别为20 mm/h和10 mm/h。不同阶段下迁移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由大到小依次为细沟阶段、湿润处理后、细沟间阶段。
安娟刘前进吴希媛
关键词:产流产沙褐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