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庆慧

作品数:23 被引量:153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理学

主题

  • 6篇关节
  • 6篇关节炎
  • 5篇骨关节
  • 5篇骨关节炎
  • 4篇蛋白
  • 4篇药理
  • 4篇退变
  • 4篇椎间盘
  • 4篇椎间盘退变
  • 4篇组方
  • 4篇组方规律
  • 3篇药理学
  • 3篇增龄
  • 3篇软骨
  • 3篇数据挖掘
  • 3篇网络
  • 3篇网络药理学
  • 3篇方剂
  • 2篇独活
  • 2篇独活寄生汤

机构

  • 21篇中国中医科学...
  • 7篇中国中医科学...
  • 2篇解放军第25...
  • 2篇北京同仁堂中...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江苏正大天晴...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作者

  • 23篇宋庆慧
  • 20篇朱嘉
  • 16篇张万强
  • 16篇杨丽平
  • 10篇孔焕宇
  • 6篇马渊
  • 4篇张平
  • 3篇刘建玲
  • 3篇李莉
  • 2篇朱立国
  • 2篇魏戌
  • 2篇王金洪
  • 2篇王震
  • 2篇赵铁军
  • 1篇郑格琳
  • 1篇程仕萍
  • 1篇郭武艳
  • 1篇郎森艳
  • 1篇赵宏普
  • 1篇王萱

传媒

  • 3篇中国中医基础...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中医杂志
  • 2篇中国骨伤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大众科技
  • 1篇上海中医药杂...
  • 1篇新中医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世界中医药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药性组合模式的3种腰痛方剂聚类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研究腰痛方剂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上的配伍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方法筛选古籍文献中治疗肾虚、寒湿和瘀血腰痛的方剂,信息标准化后建立Access数据库,量化处理每个方剂的性味归经,并以此为变量对每种证型的方剂分别聚类分析。结果每种腰痛方剂聚为5个主类时以性微温或温,味辛甘苦,归肾肝脾为主。药性组合特征:肾虚型:甘-微温-肾肝(63%);辛甘苦-微温-肝脾肾(23%);辛苦-温-肾脾(4%);辛甘-热-肾脾心(4%);苦甘-微寒-肾肝(3%)。寒湿型:苦辛-微温-肾肝(31%);辛甘-温-肾肝(26%);辛苦-温-脾胃(14%);甘-微温-肝肾(12%);甘-温-脾胃(11%)。瘀血型:辛苦-微温-肝(27%);甘苦-微温-肾肝(23%);辛甘-温-肝肾(21%);辛苦-微温-脾肾肝(13%);辛-温-肝脾(7%)。结论方剂的组合药性聚类能够反映治则治法的科学内涵,可为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杨丽平宋庆慧朱嘉郎森艳马渊孔焕宇张万强
关键词:聚类分析
银黄煎液多级膜分离物有效成分的含量及其体外抑菌作用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研究银黄煎液及其五级膜截留液中黄芩苷等3个有效成分的含量变化和体外抑茵作用。方法:采用多级膜分离方法按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分离银黄煎液,HPLC测定成分含量,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体外测试原液及各级分离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抑菌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4级、3级、5级、2级、原液、1级。结论:膜分离方法可分段分离抑菌活性物质;微滤后的银黄煎液各级膜分离物抑菌作用均比原液强。
杨丽平孔焕宇朱嘉宋庆慧郭武艳
关键词:黄芩苷汉黄芩苷绿原酸体外抑菌
基于免疫印迹实验验证芍药甘草汤治疗骨关节炎关键靶点和通路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基于免疫印迹实验深入探究芍药甘草汤对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药效机制。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芍药甘草汤(SGD)中剂量组(4.32 g/kg)、SGD高剂量组(8.64 g/kg)。除sham组以外的所有组大鼠使用内侧半月板失稳术(destabilization of the medial meniscus,DMM)构建骨关节炎模型,所有大鼠在手术造模后第1天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持续8周,SGD组给予一定剂量的SGD,sham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给药8周后,对所有大鼠进行麻醉处死并取材。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软骨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软骨组织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及C-myc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模型组、SGD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关节软骨的C-myc和p38分子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用芍药甘草汤干预后,其蛋白表达出现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与芍药甘草汤浓度呈正相关,当芍药甘草汤浓度达到8.64 g/kg时,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芍药甘草汤能抑制OA大鼠软骨中p38和C-myc蛋白的过表达。
宋庆慧李秋月杨丽平朱嘉侯成志张万强
关键词:芍药甘草汤骨关节炎原癌基因C-MYC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基于文献的不同核心药对干预骨性关节炎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索骨性关节炎(OA)中药配伍应用规律及其治疗OA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治疗OA的临床研究,采用Access 2003数据库录入纳入复方的名称、组成药物的名称和药性。计算药物的关联关系并据此建立中药配伍复杂网络,选择网络相对中心度较高的前5味药组成治疗OA的核心复方,并将其分为不同的核心药对。查找复方中各药物主要有效成分的人类活性靶蛋白和OA相关基因,并采用IPA分析平台对靶蛋白及OA的生物学通路进行整合分析。结果共纳入复方208首,复杂配伍网络相对中心度较高的前5味中药依次为牛膝(0.83)、当归(0.79)、甘草(0.73)、杜仲(0.71)白芍(0.71),可分为当归-白芍、白芍-甘草、杜仲-牛膝3组药对。5味中药主要有效成分靶蛋白分别为杜仲32个、牛膝16个、当归30个、白芍36个、甘草16个,OA相关基因共365个。药物靶蛋白和OA基因所形成的分子网络中包含导入基因较多、相关度评分较高的网络数量分别为核心复方8个、当归-白芍6个、白芍-甘草5个、杜仲-牛膝4个、OA 25个。分子网络整合分析显示,各药对均与OA具有共同直接作用的分子,其中CA1、NF-κB1、VDR是当归-白芍、白芍-甘草与OA共有的关键靶点。OA基因相关度最高的10条通路与各药对通路整合分析显示,10条通路中以当归-白芍影响最大,其次是白芍-甘草,杜仲-牛膝最小;药对在各自通路的关键靶点的出现率以当归-白芍最高,其次是白芍-甘草,杜仲-牛膝最低。结论养血柔肝、调和肝脾中药配伍原则对OA有更强的干预作用,其核心药对当归-白芍、白芍-甘草、杜仲-牛膝可能通过不同分子或通路,从细胞增殖、凋亡、机体免疫、代谢等多个方面综合发挥对OA的治疗作用。
杨丽平程仕萍张万强朱嘉宋庆慧张平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
痛风、历节和行痹方剂组方规律的对比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对比分析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处方用药及配伍规律。方法筛选古籍文献中治疗痛风、历节和行痹的方剂,根据方剂信息建立Access数据库,统计方剂中药物使用频率并应用假设检验与关联规则对前30味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352首方剂,包括痛风78首、历节173首、行痹101首。3种方剂中均以当归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每种方剂中明显高于其他两类的高频药物是:痛风方剂中的苍术、黄柏和熟地黄,历节方剂中的麻黄和芍药,行痹方剂中的地龙。前30味高频药物主要分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利水化湿药、温里药、熄风通络药、清热药、其他,其中补虚药在痛风和历节中使用最多,活血化瘀药在行痹中使用最多。3种方剂支持度>10%、置信度>70%的药对共有11对。结论补虚、活血化瘀、解表和祛风湿药物在痛风、历节、行痹方剂中使用比例均较高,痛风和历节更注重补虚,行痹更注重活血化瘀,3种方剂用药相互交叉且有各自特点。
杨丽平宋庆慧朱嘉张万强孔焕宇孔繁飞
关键词:痛风历节行痹组方规律方剂
肾气亏虚型OA未病临床诊断试验的初步研究
2014年
目的:研究骨性关节炎(OA)患者尿液中Ⅱ型胶原C-端肽(CTX-Ⅱ)、血清中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水平与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其作为OA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指标的价值和意义。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OA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同期确诊的健康人的尿液中CTX-Ⅱ和血清中COMP水平。结果:与健康人群组比较,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与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CTX-Ⅱ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气亏虚型OA未病组、肾气亏虚型OA已病组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组COMP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X-Ⅱ和COMP可作为OA辅助检查指标用于OA的早期诊断。
宋庆慧王金洪何丽清杨丽平朱嘉李莉马渊孔焕宇张万强
钻孔法制造大鼠胫骨缺损性骨折动物模型初探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比较两种缺损性骨折动物模型损伤量、愈合时间和愈合方式的差异,为探索建立新型缺损性骨折动物模型提供研究依据。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锯开组和钻孔组3组,每组2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他两组动物经麻醉后,钻孔组用低速骨钻在胫骨平台下外侧钻约1mm的圆孔缺损,缺损应能达到骨髓腔,但不可钻通对侧皮质(此方法为钻孔法);锯开组用骨锯在胫骨平台下外侧锯约3mm左右的缺损,缺损应能达到骨髓腔(此方法为钻开法)。术后2周和4周两个时间点每组取10只动物,检测大鼠胫骨的骨密度、骨灰重、拍摄胫骨X线片并进行胫骨病理切片观察,检测术后2周时骨Ca、P含量。结果:造模后2周,钻孔组和锯开组的骨密度,骨灰重,骨Ca、P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钻孔组和锯开组胫骨X线片可见骨折线模糊,病变端密度增高,骨痂形成。钻孔组和锯开组病理切片中均可见新生骨小梁形成。造模后4周时,钻孔组、锯开组与正常组相比骨密度、骨灰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锯开组胫骨X线片中骨痂较钻孔组明显。钻孔组和锯开组动物胫骨病理切片示骨小梁粗大,并逐步融合成板状骨,锯开组动物骨痂处较钻孔组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结论:钻孔法和锯开法均可建立大鼠胫骨缺损性骨折模型,并且在损伤量接近的情况下,两种模型的愈合时间和方式相近。钻孔法操作相对简单规范,损伤量较易控制,并且较少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和骨不愈合。
张万强刘建清王萱田海霞王震宋庆慧朱嘉马渊赵宏普
关键词:骨折胫骨骨缺损动物
Hartley豚鼠增龄过程中腰椎间盘退变髓核组织形态变化及其生化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Hartley豚鼠腰椎间盘自然老化及退变过程中脊索性髓核向纤维软骨髓核转化的规律及其血液生化指标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Hartley雌性豚鼠40只,分别为1、1.5、2、2.5、3月龄,每组各8只。通过HE观察豚鼠椎间盘髓核退变情况,测定其血清中蛋白多糖水平。结果2月组椎间盘形态即有退变。血清蛋白多糖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各组间差异显著。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退变的同时,出现血清蛋白多糖含量的降低。随着椎间盘的不断老化,终板的软骨细胞向髓核迁移,脊索性髓核向心性皱缩并最终完全被纤维软骨性髓核取代。在Hartley雌性豚鼠椎间盘退变的过程中,这一转化完成得更快、更早。
宋庆慧朱嘉刘建玲孔焕宇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髓核蛋白多糖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析核心中药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机制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预测中药抗颈椎病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探讨其成分-靶点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近10年内服治疗颈椎病的有效中药复方,应用Access 2003数据库录入复方,应用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分析,运用软件Cytoscape建立中药配伍网络,选择网络相对中心度较高的前5味药作为核心中药,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数据库查询中药的化学成分,运用Uniprot数据库查询靶蛋白对应的Gene Name,应用Cytoscape3.6进行成分-靶标-通路的网络分析和GO分析,通过KOBAS网络富集分析。结果:共纳入复方332首,当归、葛根、黄芪、川芎和甘草构成核心中药;共得到419个疾病靶标以及包括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1、MAPK14、CCND1、EGFR、FOS、SRC等10个核心靶标在内的312个药物靶标。根据靶标对应的化学成分,从五味核心中药中筛选出包括槲皮素、大豆苷元、山柰酚、葛根素等146个成分。结论:五味核心中药很可能主要作用于MAPK14、FOS、CXCL8、CCL2、MAPK1、SRC等核心靶标及IL-17通路、MAPK通路,P1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关键通路,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延缓椎间盘老化,降低炎症介质的表达,减轻疼痛,通过减少缺血性伤害治疗眩晕以及促进钙离子释放,减缓肌肉痉挛来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
宋庆慧朱立国杨丽平李秋月朱嘉张万强杨晨
关键词:颈椎病网络药理学
显微红外光谱法研究豚鼠膝关节软骨下骨的增龄性改变被引量:2
2013年
应用显微FTIR技术原位分析雌性Hartley豚鼠随月龄增加胫骨关节软骨下骨的化学变化。红外光谱测定三种月龄(1月、2月和3月)豚鼠软骨下3个不同吸收颜色的骨小梁区(a,b,c)和中央骨髓区(d)。结果显示:(1)随月龄增加,骨小梁总面积增加,与正常骨小梁谱图相似的a区减少,d区波形有逐渐向a区发展的趋势。(2)2月龄和3月龄的b和c区AmideⅢ红移以c区红移显著并且变成肩峰,代表核酸和多糖的吸收峰峰强是a区的7倍。(3)三种月龄的c区均出现了β型糖苷键吸收峰。(4)IAmideⅠ/IAmideⅡ在2月b区最大,3月各区最小,IAmideⅢ/IAmideⅡ在2月、3月由a到c依次降低,IνsPO-2/IAmideⅡ在2月、3月的b和c区较相应a区高7倍以上。结果符合骨关节炎不同阶段软骨下骨的组织结构及化学组成的变化规律。初步研究表明,显微光谱成像技术结合FTIR可原位分析不同区域的软骨下骨小梁和骨髓的分子组成,为骨关节炎软骨下骨组织病理学的分子水平研究提供了可靠信息。
杨丽平刘建玲宋庆慧朱嘉张万强孔焕宇赵铁军
关键词:骨关节炎软骨下骨骨小梁化学组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