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捷
- 作品数:50 被引量:534H指数:14
- 供职机构: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 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对宝藿苷Ⅰ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影响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考察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维生素E聚乙二醇1000琥珀酸酯(TPGS)对宝藿苷I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影响。方法 MTT法测定宝藿苷I对MCF-7的细胞毒性,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宝藿苷I的细胞摄取,并采用HPLC法测定细胞内的宝藿苷I的量。结果在应用TPGS后,宝藿苷I对MCF-7增殖的抑制作用增强,在宝藿苷I低浓度的情况下作用更显著;当宝藿苷I与TPGS质量比分别为1∶1、1∶2、1∶4时,在MCF-7细胞培养2 h的摄取率分别为29.51%、38.12%、40.37%,与仅用宝藿苷I相比分别提高了27.92%、65.24%、74.99%。结论 TPGS能够增加MCF-7对宝藿苷I的细胞摄取,并增强其对MCF-7的细胞毒作用。
- 严红梅贾晓斌张振海孙娥宋捷
- 关键词:宝藿苷I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毒性细胞摄取
- 复方蛹虫草制剂抗疲劳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评价复方蛹虫草制剂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效果。方法:选用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复方蛹虫草制剂高、中、低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给药后观察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并测定生化指标(血清尿素氮、乳酸、肝糖原)。结果:复方蛹虫草制剂各剂量组小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负重游泳时间明显延长,血中尿素氮水平、乳酸含量明显降低,肝糖原含量明显升高,说明生化指标的改变与抗疲劳试验的结果相符。结论:复方蛹虫草制剂具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
- 宁青宋捷陈斌张润桐贾晓斌
- 关键词:小鼠
- 肝脏药物代谢酶CYP450与中药肝毒性的关系被引量:46
- 2016年
- 近年来,随着中药代谢研究新方法、新技术的出现,中药代谢与细胞色素P450的关系也渐渐被揭示。通过对药物代谢酶P450的研究可以预测中药的毒副作用,探索中药配伍与减毒增效的关系。该文对CYP450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中药代谢中的机制以及CYP450与中药肝毒性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列举了典型中药对CYP450的调控作用,以期为中药的合理利用提供可靠的依据。
- 侯健孙娥宋捷杨蕾张振海宁青贾晓斌
- 关键词:中药肝毒性细胞色素P450
- 羽扇豆醇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SK-HEP-1侵袭、转移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19
- 2020年
- 上皮-间质转化(EMT)广泛存在于胚胎发育中,与细胞的迁移、侵袭密切相关。肿瘤中EMT水平升高表现为上皮型钙黏附素(E-cadherin)被神经型钙黏附素(N-cadherin)取代,间质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上调等。据报道,羽扇豆醇可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N-cadherin蛋白表达抑制人肉骨瘤细胞转移,调控MMP-9 mRNA表达抑制Huh-7细胞侵袭。但羽扇豆醇在肝癌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该文探讨羽扇豆醇对肝癌细胞体内外侵袭转移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采用MTT法和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羽扇豆醇对HepG2细胞和SK-HEP-1细胞活力、凋亡的影响。Transwell法检测羽扇豆醇对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迁移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α-SMA,vimentin和MMP-9的表达水平。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及H22肝癌细胞肺部转移模型,HE染色结合免疫组化法观察羽扇豆醇体内抗肿瘤生长和抑制肺转移的疗效。结果显示,羽扇豆醇(50,100μmol·L^(-1))显著抑制细胞活性,诱导细胞凋亡;羽扇豆醇(5,10,20μmol·L^(-1))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epG2细胞和SK-HEP-1细胞侵袭,同时诱导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降低N-cadherin,α-SMA,vimentin和MMP-9蛋白表达。体内实验显示,羽扇豆醇抑制异种移植HepG2细胞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上调肿瘤组织中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N-cadherin蛋白表达;同时减少肝癌H22细胞在小鼠肺部转移灶的形成。以上结果表明,羽扇豆醇抑制肝癌细胞侵袭转移的机制可能与其调控EMT过程相关。
- 刘博佳宁青钟荣玲夏智姜子瑜宋捷韦英杰
- 关键词:肝癌细胞羽扇豆醇HEPG2细胞
- 宝藿苷Ⅰ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制备宝藿苷Ⅰ磷脂复合物,并考察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溶剂法制备宝藿苷Ⅰ磷脂复合物,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对所制得的磷脂复合物进行表征,通过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实验考察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差示扫描量热法和X-射线粉末衍射法图谱结果显示成功制备宝藿苷Ⅰ磷脂复合物,MTT实验表明,将宝藿苷Ⅰ制备成磷脂复合物后,其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抑制作用增强,细胞对药物的摄取率也有一定的提高。结论与宝藿苷Ⅰ相比,宝藿苷Ⅰ磷脂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有所增强。
- 严红梅孙娥宋捷丁冬梅贾晓斌张振海
- 关键词:磷脂复合物MCF-7MTT细胞摄取
- 基于斑马鱼M-Act/Tox联合评价箭叶淫羊藿的代谢-效/毒作用被引量:15
- 2019年
- 目的基于斑马鱼代谢-效/毒(M-Act/Tox)联合评价箭叶淫羊藿代谢、抗骨质疏松效应及毒性。方法用受精后1~6d(1~6 dpf)斑马鱼评价箭叶淫羊藿(生药质量浓度200、500、1 000、1 500、2 000μg/m L)的安全性,观察鱼脏器形态、计数死亡数并计算斑马鱼半数死亡浓度(LC50);用5 dpf斑马鱼暴露于箭叶淫羊藿(生药250μg/m L)24 h,分析6个代表性黄酮成分朝藿定A(EA)、朝藿定B(EB)、朝藿定C(EC)、淫羊藿苷、箭藿苷C(SC)与宝藿苷I(BI)变化;用25μmol/L泼尼松龙诱导斑马鱼骨质疏松模型,采用茜素红对培养至8 dpf的各组斑马鱼幼鱼骨骼染色,进行显微检测、数码成像,并用图像软件定量分析骨骼染色区域来评价箭叶淫羊藿抗骨质疏松活性。结果箭叶淫羊藿在500μg/m L及以上质量浓度时致斑马鱼中毒(脏器变形或死亡),毒性与给药质量浓度和时间相关;经斑马鱼作用后,EA、EB、EC及淫羊藿苷几近全部转化,代谢物以SC与BI为主;箭叶淫羊藿在一定质量浓度(6.25、12.5、25μg/m L)具显著的抗泼尼松龙诱导斑马鱼骨丢失作用。结论用斑马鱼有效评价了箭叶淫羊藿的代谢、抗骨质疏松效应与毒性。斑马鱼M-Act/Tox联合法有机整合了斑马鱼代谢方法、骨质疏松模型及毒性评价法的优势,实现基于体内过程的效应/毒性评价,为抗骨质疏松中药筛选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 葛静凌洁宁青宁青宋捷宋捷韦英杰
- 关键词:箭叶淫羊藿斑马鱼代谢药效
- 淫羊藿醇提物抑制肺癌生长及调节免疫作用研究被引量:21
- 2016年
- 该实验采用C57BL/6小鼠Lewis肺癌模型,观察淫羊藿醇提物(HE)对C57BL/6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影响,研究其抗肺癌效果及免疫调节能力;同时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中TNF-α,IL-10,IL-17,IL-2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肺癌组织中Ki67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淫羊藿醇提物对C57BL/6小鼠Lewis肺癌的肿瘤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能够降低血清中TNF-α,IL-10和IL-17的水平,提高IL-2的水平,并且能使得Ki67的表达显著降低,P53的表达显著增强。淫羊藿醇提物对肺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提高免疫调节能力的作用,揭示了淫羊藿醇提物的抗肺癌作用可能与其提高免疫调节能力有关,从而为淫羊藿醇提物抗肺癌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 袁嘉瑞汪春飞宋捷赵冰洁董自波封亮贾晓斌
- 关键词:淫羊藿肺癌抑制肿瘤生长免疫调节
- 一种评价防治骨质疏松药物作用的新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式生物斑马鱼评价防治骨质疏松药物作用效果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选用斑马鱼作为模型动物,通过优化的实验分组方法进行实验分组设计,采用优选的药物给药方式进行给药,采用优选的方法对斑马鱼骨骼进行茜素红染色,采用...
- 韦英杰贾晓斌王长梅蔡雪婷詹扬孙娥舒娈宋捷
- 文献传递
- 药效学筛选表征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性质的代表性成分的研究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筛选药理作用与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药理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的主成分的组合,从而确定能够表征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性质的代表性成分的配伍形式。方法:根据体外药效实验结果,结合腹腔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从心电图(J点的变化)、酶学指标(SOD,MDA,CK,LDH)以及病理学(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3个方面比较丹参二萜醌组分、主成分A组合以及主成分B组合的药理作用,从中筛选出能够代表丹参二萜醌组分整体性质的配伍形式。结果:丹参二萜醌高剂量组和主成分B高剂量组在各方面的药理作用相似,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二萜醌组分高剂量组和主成分B高剂量组对ISO诱导的心肌缺血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且疗效相当,因此,初步认为主成分B组中4个成分能够作为丹参二萜醌组分的代表性成分。
- 郁丹红贾晓斌宋捷施亚琴萧伟
- 关键词:心肌缺血
- 从传统非毒性中药肝毒性论临床个体化治疗被引量:6
- 2017年
- 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且被实践证明较安全有效。近年来,认识到服用西药所带来的毒副作用,更多的人转向对中药的关注和使用。由于中药是天然产物,除明确标明有毒性的如砒霜等,大多数即非传统毒性中药被大众误认为绝对安全,无毒副作用。然而,研究发现,临床应用中非传统毒性中药的毒性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中药肝毒性问题。相关研究发现,非传统毒性中药肝毒性与个体基因多态性以及体质密切相关。在查阅和分析大量有关中药致肝毒性文献及报道的基础上,该文旨在从临床应用角度探讨传统非毒性中药肝毒性产生的原因及机制,以期能够为中药的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新思路并指导中药临床的安全应用。
- 杨楠陈娟侯雪峰宋捷封亮贾晓斌
- 关键词:肝毒性系统生物学生物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