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纪超

作品数:28 被引量:244H指数:8
供职机构:莆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莆田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7篇甘薯
  • 10篇土壤
  • 5篇淀粉
  • 5篇育种
  • 5篇土地利用
  • 5篇团聚体
  • 5篇微生物
  • 5篇甘薯新品种
  • 4篇亚热带
  • 4篇有机碳
  • 4篇杂交
  • 4篇土地利用变化
  • 4篇物量
  • 4篇高淀粉
  • 3篇选育
  • 3篇远缘
  • 3篇远缘杂交
  • 3篇土壤团聚体
  • 3篇微生物量
  • 3篇红壤

机构

  • 20篇莆田市农业科...
  • 8篇福建农林大学
  • 7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福建省农业科...
  • 1篇教育部

作者

  • 28篇崔纪超
  • 17篇钟玉扬
  • 15篇郑建扬
  • 12篇中奕
  • 6篇毛艳玲
  • 6篇杨玉盛
  • 2篇林志敏
  • 2篇刘留辉
  • 2篇邢世和
  • 2篇彭建平
  • 2篇陈光水
  • 2篇杨智杰
  • 2篇陈伯钦
  • 2篇朱万里
  • 1篇谢锦升
  • 1篇李又芳
  • 1篇王国强
  • 1篇邱敬
  • 1篇林怡
  • 1篇高承芳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热带农业科学
  • 2篇安徽农学通报
  • 2篇福建农业科技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村百事通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华侨大学学报...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种业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农业与技术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福建林学院学...
  • 1篇亚热带资源与...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福建省甘薯区域试验品系的早熟性鉴定被引量:2
2022年
为筛选出生育周期短、综合性状优异的早熟型甘薯品种。对2020年参加福建省区域试验的24个甘薯新品种进行栽后90 d形态特征、结薯习性、薯块品种和产量相关性状的评价。结果表明,黄金薯3号和黄金薯1号整体表现较好,鲜薯产量可分别为对照的90.87%和88.97%,商品薯(大中薯)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6.67%、-5.64%,建议可扩大这2个品种的种植面积,进一步验证其早熟性。
颜墩炜钟玉扬武小霞余金姜郑建扬崔纪超
关键词:甘薯早熟性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9
2008年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园地(茶园、桔园)、林地(杉木、木荷、封育)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转变园地后,在0-10 cm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LFC)、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平均分别下降了65.97%、64.60%和54.78%,在10-20 cm则平均分别下降了57.39%、21.88%和43.71%;土壤微生物商在不同利用方式下没有明显分异规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桔园除外),但不一定有显著差异。因此,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转变为园地会导致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大幅度下降,活性有机碳比土壤总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更为敏感。
毛艳玲杨玉盛崔纪超王国强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
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被引量:30
2010年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直接影响到土壤性质的变化。本研究通过中亚热带山区天然林、人工林(用材林和经济林)、次生林、农业用地(橘园和坡耕地)等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幅度分别达到52.2%~81.8%和57.9%~172.6%;同时土壤容重增加,pH值升高。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全磷、全钾的影响的规律较为不明显。综合比较中国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变化的影响,其中20~25°N纬度带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幅度最大。
杨智杰崔纪超谢锦升陈光水杨玉盛
关键词:中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土壤性质
特用薯新品种南方(莆田点)区域试验初报被引量:2
2014年
2013年国家特用薯新品种南方(莆田点)区域试验结果表明:福薯24号、福宁紫3号、广紫8号、莆紫薯3号等4个品种比较符合高产、优质、抗病的育种目标,适宜在类似莆田生态的南方地区示范种植。
钟玉扬中奕崔纪超朱万里林志敏郑建扬
空间诱变对“莆薯638”杂交后代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空间诱变技术对莆薯638种子进行处理,观察比较其后代主要性状与对照(未搭载种子后代)的差异,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处理对甘薯种子萌芽率影响不大,但能促进幼苗生长,提高大中薯率和薯块产量,并能改善薯块品质,获得特异性种质材料;对薯皮颜色影响不大,而对薯肉色具有较大影响;淀粉率和产量都有所提高,表明空间诱变技术可以使甘薯主要经济性状中的淀粉率与产量的负相关性有所降低。
中奕崔纪超钟玉扬朱万里郑建扬陈伯钦
关键词:空间诱变甘薯育种种质创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08年
系统评述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测定方法、含量、周转、C/P及其影响因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周转速度快,是植物有效磷的重要来源,但是易受外界影响,在土壤中含量变化范围比较大.熏蒸提取法是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最常用的方法,但是该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不具通用性.新鲜土样经氯仿蒸汽熏蒸24h,提取效果比较好;不同类型的土壤选择的浸提剂不同,酸性土壤宜用Bray-1提取剂,而碱性土壤宜用Olsen提取剂;转换系数KP亦需根据土壤类型进行校正.未来研究应侧重在几个方面:完善测定方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与土壤供磷能力、土壤磷素转化的关系;形态组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与土壤质量的内在关系.
崔纪超毛艳玲杨智杰邱敬李又芳刘留辉
关键词:土壤
紫肉甘薯新品种‘莆紫薯3号’选育及特性鉴定被引量:2
2019年
莆紫薯3号是以日清1号和台引2号为亲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的紫肉甘薯新品种,2005年通过国家甘薯新品种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15016)。对莆紫薯3号的形态特征、品质、抗病性、生产力和产量形成的生理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莆紫薯3号地上部长势平稳,茎叶不易早衰,生育期应保持在150 d以上;鲜薯和薯干产量分别比对照宁紫薯1号增产7.51%和14.35%;薯块干率27.73%,比对照高1.88%;食味评分75.4分(对照为70分),优于对照;薯块粗蛋白和可溶性糖高于对照,还原糖低于对照;中抗蔓割病,中感薯瘟Ⅰ型,感薯瘟Ⅱ型。
崔纪超余金姜中奕钟玉扬郑建扬
关键词:紫肉甘薯选育
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6
2011年
对福建省建瓯市山地红壤的天然林、人工林、次生林、园地和耕地5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土层(0-10 cm、10-20 cm)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桔园在大团聚体中表现随着粒径增大颗粒有机碳贮量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变为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贮量平均下降了74.35%,土壤颗粒有机碳损失发生在各个粒级团聚体中。亚热带山地红壤内林地转变为农地会导致土壤及其团聚体颗粒有机碳含量下降,颗粒有机碳可作为表达土地利用变化敏感性指标。
毛艳玲杨玉盛崔纪超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碳红壤亚热带
细柄阿丁枫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比较被引量:8
2008年
研究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天然林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与有机碳贮量的关系,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细柄阿丁枫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都是以大团聚体(〉0.25mm)为主,占了干土质量的85%以上.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变化差异不明显,但各个粒径团聚体有机碳质量比明显下降,下降幅度为22.62%~51.78%,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更为严重.2种林分的大于2.0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高,0.25~O.5mm的团聚体有机碳贮量最低,在大团聚体中呈现出随粒径增加,有机碳贮量增加的趋势.天然林转换为人工林后,土壤有机碳贮量明显下降,下降是由各粒径团聚体碳质量比减小引起的.
毛艳玲杨玉盛邢世和邹双全崔纪超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细柄阿丁枫杉木
国内外土壤碳储量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及展望被引量:35
2009年
近年来,碳储量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研究土壤碳储量对正确评价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以及全球变化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土壤碳储量研究现状,总结分析了土壤碳储量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碳储量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五点对策。
刘留辉邢世和高承芳崔纪超魏多落胡争辉卢超
关键词:碳储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