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庆

作品数:24 被引量:625H指数:14
供职机构: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6篇水稻
  • 12篇氮素
  • 10篇粳稻
  • 10篇基因
  • 10篇基因型
  • 9篇氮肥
  • 9篇利用效率
  • 7篇氮肥水平
  • 7篇氮素利用
  • 7篇水稻基因
  • 7篇水稻基因型
  • 7篇肥水
  • 6篇氮素利用效率
  • 4篇氮素吸收
  • 4篇生育
  • 3篇氮利用
  • 3篇氮利用效率
  • 3篇氮素积累
  • 3篇氮素转移
  • 3篇软米

机构

  • 24篇扬州大学
  • 3篇江苏(武进)...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扬州环境资源...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24篇张庆
  • 21篇张洪程
  • 19篇魏海燕
  • 19篇马群
  • 18篇戴其根
  • 16篇许轲
  • 16篇霍中洋
  • 14篇杭杰
  • 13篇张胜飞
  • 10篇殷春渊
  • 3篇胡雅杰
  • 3篇李国业
  • 3篇郭保卫
  • 3篇李敏
  • 3篇刘艳阳
  • 2篇李雪侨
  • 2篇黄丽芬
  • 1篇顾海永
  • 1篇高红明
  • 1篇齐义涛

传媒

  • 9篇作物学报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第12届全国...
  • 1篇中国作物生理...

年份

  • 3篇2021
  • 1篇2013
  • 6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地区优良食味高产软米粳稻品种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明太湖地区优良食味高产软米粳稻品种特征。【方法】收集适合太湖地区种植的软米粳稻品种,根据软米粳稻品种生育期、产量和食味品质进行分类,比较研究了不同熟期不同产量与食味品质类型的软米粳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差异。【结果】高产类型软米粳稻每穗粒数、群体颖花量显著高于中产类型。与味中类型相比,味优类型软米粳稻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相当,而千粒重较小。与中产类型相比,高产类型软米粳稻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较高,最终干物质量和总氮素积累量较大。与味中类型相比,味优软米粳稻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有所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著提高,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减少,胶稠度变长,淀粉RVA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增加,米饭食味值显著提高。【结论】太湖地区优良食味高产软米粳稻品种特征为穗大粒多,粒重较小,生育中后期干物质与氮素积累能力强,加工品质趋好,外观品质差,蒸煮食味品质优。
张庆胡雅杰胡雅杰郭保卫张洪程徐玉峰朱邦辉徐洁芬钮中一凃荣文
关键词:软米粳稻优良食味高产
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基因型水稻氮素积累与转移的特性被引量:74
2008年
选用氮素利用高效型和低效型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基因型,研究水稻氮素积累、转移特性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N-n)、抽穗和成熟期,氮高效类型水稻的氮素积累量极显著高于氮低效类型,而拔节期差异不明显。水稻氮素的阶段性积累量,除(N-n)至拔节阶段,氮高效类型水稻极显著低于氮低效类型外,其余各阶段氮高效类型水稻的氮积累量均极显著高于氮低效类型。水稻氮素的阶段性积累率,移栽至(N-n)和(N-n)至拔节阶段氮低效类型水稻显著大于氮高效类型,而在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抽穗前的氮素转移量和转移率,氮高效类型水稻显著或极显著大于氮低效类型,而抽穗前氮对籽粒的贡献率,氮高效类型极显著低于氮低效类型。氮高效类型水稻具有在(N-n)前氮素适度积累,(N-n)后至抽穗阶段,氮素的有效积累高而无效积累弱的特点。因此至抽穗期,氮高效类型水稻的氮素积累量大于氮低效类型,具有较高的氮素转移量和转移率。但由于氮高效类型水稻在抽穗以后仍具有较强的氮素积累能力,因此其抽穗前氮对籽粒的贡献率相对低于氮低效类型。
魏海燕张洪程杭杰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胜飞马群张庆张军
关键词:水稻氮素利用效率氮素积累氮素转移
不同氮肥利用效率水稻基因型剑叶光合特性被引量:47
2009年
选用氮肥利用高效型和低效型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品种,研究225kghm-2施氮条件下水稻剑叶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其与氮肥利用效率、水稻结实性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齐穗后,氮高效基因型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氮量、净光合速率、光合功能期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中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的潜在活性(Fv/Fo)、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基因型。相关性分析表明,齐穗后不同时期,剑叶中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氮量、净光合速率、剑叶的光合功能期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值(Fv/Fm、Fv/Fo、ΦPSII、qP、qN)与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结实性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由此说明,与氮低效基因型相比,氮高效基因型水稻生育后期具有较好的光合特性,较长的光合功能期;同时,其PSII反应中心更加稳定,具有更大的光能转化为电化学能的潜力,非光化学猝灭对光合机构也有更好的保护作用。因而,其在促进植株光合物质积累,提高结实性的同时能通过地上部与地下部的调节反馈增强植株对氮肥的吸收利用。
魏海燕张洪程马群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庆黄丽芬
关键词:水稻氮肥利用效率
水稻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精确定量施氮参数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7
2010年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早熟晚粳和中熟晚粳5种类型品种为材料,设置3种施氮水平(0、225和300kghm-2纯氮),研究精确定量施氮3个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不施氮条件下的土壤基础供氮量即基础产量吸氮量,随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计算基础产量吸氮量的参数即100kg稻谷吸氮量,在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3种类型间差异较小,产量为6thm-2(4.87~6.58)时为1.58kg(1.50~1.63)。(2)施氮条件下,100kg籽粒吸氮量在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间的变化较稳定,平均为7.5thm-2产量时,225kghm-2氮素水平为1.86kg(1.85~1.87),300kghm-2氮素水平为2.01kg(1.98~2.05);9thm-2的产量时,225kghm-2氮素水平为1.94kg(1.91~2.04),300kghm-2氮素水平为2.08kg(2.01~2.19);10.5thm-2的产量时,225kghm-2氮素水平为1.95kg(1.93~2.01),300kghm-2氮素水平为2.09kg(2.08~2.10)。说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100kg籽粒吸氮量呈增加趋势。相关分析表明,100kg籽粒吸氮量与产量呈极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其中早熟中粳和中熟晚粳的相关系数小于其他3种类型。(3)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基本呈下降趋势,除中熟晚粳外表现为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即在225kghm-2氮素水平下分别为31.32%、37.64%、38.5%、41.08%和38.11%,300kghm-2氮素水平下分别为28.74%、36.13%、37.16%、40.15%和39.42%。(4)欠适宜种植的早熟中粳和中熟晚粳的施氮参数相对于其他类型变异较大;相对于非主推品种,主推品种(当家品种)的施氮参数值较高且更趋稳定。说明在合理的品种选择和布局条件下,施氮参数变化规律较强,生产上利用斯坦福方程精确计算水稻目标产量施氮量是可行的。
殷春渊张洪程张庆魏海燕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马群李敏李国业
关键词:水稻施氮量
不同生育期类型粳稻品种垩白性状对施氮水平的响应被引量:17
2010年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5种生育类型中有代表性的56个粳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4种施氮水平下粳稻品种垩白性状的变化规律,并对其垩白变化的氮素敏感性及其品种类型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和筛选评价。结果表明,在施N 0~300 kg/hm^2范围内,随着氮肥水平的增加,各品种类型的垩白度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垩白米率的变化则因品种的生育期类型不同而异。其中,中粳品种在高氮水平下的垩白米率有所增加,而晚粳品种则有所下降。根据粳稻垩白度对氮肥响应的敏感程度,供试品种可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种;并据此推荐了利于生产实践中改善外观品质的两类品种:一类是垩白度较低且在各氮肥水平下表现比较稳定的品种,另一类在高氮肥水平下垩白度较高,但其对氮肥响应较为敏感,通过适当减少施氮量也能获得较好外观品质。
马群顾海永张庆李雪侨殷春渊魏海燕戴其根张洪程
关键词:水稻生育类型氮肥水平
不同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水稻基因型叶片衰老特性被引量:40
2010年
选用氮肥利用高效型和低效型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品种,研究225kghm-2施氮条件下其氮素吸收积累特性。与氮低效基因型相比,氮高效基因型水稻在拔节至抽穗、抽穗至成熟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氮素积累量和积累比例均具有明显优势,其中以抽穗至成熟阶段的优势尤为显著。该阶段水稻各器官逐渐衰老,植株各项生理功能逐渐衰退,为明了水稻衰老与植株中后期氮素吸收与积累、氮肥吸收利用效率的相互关系,相继研究了花后各基因型水稻的衰老特性。结果表明,齐穗后的不同时期,氮高效基因型水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基因型,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却要显著低于氮低效基因型水稻。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的氮肥利用效率与齐穗后剑叶中的SOD、POD和CAT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其剑叶中的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由此说明,与氮低效基因型相比,氮高效基因型水稻生育后期剑叶中用于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SOD、POD、CAT活性较高,能有效阻止高浓度氧的积累和膜脂过氧化作用,降低MDA的含量,因而降低叶片的衰老进程,在维持较长光合功能期的同时能增强物质积累,促进植株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
魏海燕张洪程马群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庆黄丽芬
关键词:水稻氮肥利用效率衰老特性
生育类型与施氮水平对粳稻加工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9
2009年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5种生育类型中有代表性的57个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空白,低(150kghm-2)、中(225kghm-2)、高(300kghm-2)4种氮素水平下粳稻加工品质的变化规律,探讨了粳稻加工品质各项指标在不同氮肥水平和生育类型下的差异以及整精米率对氮素响应的品种差异及其分类。结果表明:(1)所有类型品种,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随氮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小,其中整精米率在高肥与中肥水平下的差异不显著。(2)总体上各类型品种间生育期越长,加工品质越好:晚粳类型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高于中粳类型,各类型内迟熟品种高于早熟品种,其中晚粳品种的平均整精米率比中粳品种高出19.07%。(3)根据水稻整精米率对氮肥响应的敏感程度,把所有品种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种。并据此推荐了利于生产实践中提高加工品质的两类品种,一类是整精米率较高且在各氮肥水平下均表现比较稳定,另一类在低氮肥水平下整精米率较低,但通过增施氮肥,可把整精米率提高到较高水平。
马群张洪程戴其根魏海燕霍中洋许轲殷春渊杭杰张胜飞张庆
关键词:水稻生育类型氮肥水平
不同氮肥水平下优质高产软米粳稻的产量与品质差异被引量:15
2021年
【目的】明确优质高产软米粳稻的产量和品质对氮肥的响应特征。【方法】在前期品种筛选的基础上,选择2个优质食味高产型软米品种为研究对象,设置60kg/hm^(2)(N1)、120kg/hm^(2)(N2)、180kg/hm^(2)(N3)、240kg/hm^(2)(N4)、300 kg/hm^(2)(N5)与360 kg/hm^(2)(N6) 6个氮肥(以纯氮计)水平,对其产量性状和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依赖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的协同增加,软米产量在N5下最高,但与N4间无显著差异。随施氮量增加,米粒的外观、黏度、平衡度和食味值呈先增后减,而硬度则先减后增,并在N4或N5下出现峰值;出糙率、出精率和整精米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呈先降后增,并在N5水平下最低。随施氮量的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下降,蛋白质含量升高。米粉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在N4或N5下最高。【结论】因此,优质食味软米在240kg/hm^(2)和300 kg/hm^(2)条件下取得产量和品质的协调,240 kg/hm^(2)是品质、产量和效益兼顾的最佳施氮量。
张庆郭保卫郭保卫胡雅杰张洪程徐晓杰朱邦辉徐洁芬钮中一凃荣文
关键词:软米氮肥
不同氮利用效率水稻基因型的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
选用氮素利用高效型和低效型具有代表性的12个粳稻品种,研究225kg/hm施氮条件下各基因型水稻物质生产与积累特性及其与氮利用效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氮效率类型水稻群体茎蘖数没有鲜明的特征差异.但氮高效类型水稻的茎...
魏海燕张洪程戴其根霍中洋许轲杭杰马群张胜飞张庆刘艳阳
关键词: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生理机制
文献传递
不同氮肥水平下中熟籼稻和粳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相互关系被引量:53
2009年
选用生育期相近的中熟中籼(138~143d)和中熟中粳(136~145d),于大田条件下探讨了4种氮肥水平即0、150、225、300kghm-2纯氮对产量的影响及不同生育阶段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粳稻平均产量呈增加趋势,而籼稻平均产量中氮水平达最高,高氮水平有所降低。各处理下籼稻产量明显高于粳稻,籼稻有较高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平均分别比粳稻高22.45%、7.51%。植株氮素阶段吸收量,拔节、抽穗和成熟期籼稻平均分别比粳稻高24.26%、3.14%和6.45%;植株氮素阶段吸收速率,移栽至拔节、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籼稻平均分别比粳稻高38.07%、16.05%和23.22%。相关分析表明,籽粒产量与氮素阶段吸收量、阶段吸收速率和氮肥利用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生育期相近的中熟中籼产量高于中熟中粳与籼稻植株较强的氮素吸收特性有关。
殷春渊魏海燕张庆戴其根霍中洋许轲张胜飞杭杰马群
关键词:籼粳稻氮素吸收利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