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庆辉

作品数: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机械工程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2篇噪声
  • 2篇燃料
  • 2篇发动机
  • 2篇柴油
  • 2篇柴油机
  • 1篇动测
  • 1篇压缩天然气
  • 1篇压缩天然气发...
  • 1篇源识别
  • 1篇噪声控制
  • 1篇噪声特性
  • 1篇噪声源
  • 1篇噪声源识别
  • 1篇振动
  • 1篇振动测试
  • 1篇声品质
  • 1篇声特性
  • 1篇声源
  • 1篇声源识别
  • 1篇双燃料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作者

  • 5篇张庆辉
  • 5篇郝志勇
  • 3篇张焕宇
  • 2篇刘功文
  • 2篇郑旭
  • 2篇郑康
  • 1篇王连生
  • 1篇毛杰
  • 1篇罗乐

传媒

  • 1篇汽车技术
  • 1篇汽车工程
  • 1篇天津大学学报...
  • 1篇机械科学与技...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柴油机缸盖罩隔声性能与透射噪声被引量:4
2014年
以某柴油机缸盖罩为例,研究了柴油机薄壁件的隔声性能与透射噪声.采用结构-声耦合分析法对柴油机缸盖罩的隔声量进行了计算,并通过隔声性能试验验证了计算结果.设计了提取缸盖罩内部声场声压级的四负载法试验,并将结果施加到结构-声耦合计算模型中,计算了缸盖罩在发动机1,000,r/min、2,000,r/min和3,400,r/min全负荷工况下的透射噪声.研究发现,缸盖罩透射声功率主要分布在低频及隔声性能较差的高频范围;透射噪声在柴油机薄壁件辐射噪声中所占比重较大,对薄壁件辐射噪声进行预测和声学优化时,不能忽略透射噪声.
张庆辉郝志勇张焕宇罗乐
关键词:柴油机隔声量
汽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噪声粗糙度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鉴于声品质客观评价中,噪声粗糙度算法尚未标准化,本文中提出了改进的Aures粗糙度算法(MARA)。选取最大转矩转速(3 800r/min)为研究工况,进行了某汽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的声学性能台架试验。结果表明,燃用汽油时两个测点的声学响应均大于燃用天然气时的声学响应,整机辐射声功率级分别为106.2和103.7d B(A)。但人耳主观感觉却是燃用天然气时的噪声粗糙度比燃用汽油时大。采用MARA客观评价该发动机的噪声粗糙度的结果显示,燃用天然气时测点1和测点2的噪声总粗糙度分别比燃用汽油时大12.2%和4.3%,间接验证了MARA客观评价更接近于人耳主观感觉。
毛杰郝志勇张庆辉郑旭
关键词:压缩天然气发动机汽油机
两用燃料发动机噪声源特性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以一台车用4缸汽油压缩天然气(CNG)两用燃料发动机为研究对象进行噪声源识别,测试工况为怠速工况、最大转矩工况与最大功率工况。首先测试发动机的1 m声压级,定位噪声最大的端面为发动机前端,再使用基于波束形成技术的声阵列系统对发动机前端和进气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汽油与CNG燃料主要噪声频段均位于1 000~2 000 Hz,进而识别出主要噪声源为链壳,通过振动测试验证了噪声源,并对两种燃料的噪声源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波束形成技术在噪声源识别中具有快捷、直观的优点;两用燃料发动机CNG燃料怠速噪声较汽油燃料各对应面大5~7 d B,250 Hz以下的燃烧噪声是主要成因。
丁加岑郝志勇郑旭张焕宇张庆辉刘功文
关键词:波束形成两用燃料发动机噪声源识别振动测试噪声特性噪声控制
共轨压力对柴油机噪声及声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以某493型柴油机为例研究共轨压力的提高对发动机噪声及声品质的影响机理。对发动机转速1 600 r/min和2 600 r/min全负荷工况下不同共轨压力的发动机噪声和缸内压力进行试验测量,对比不同轨压下的发动机噪声和声品质客观评价指标,并通过燃烧噪声的分析对其影响机理进行研究。最后,从发动机结构衰减和燃烧噪声方面对降噪提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提高轨压后,发动机整机噪声增大,高频范围更加明显;噪声响度、粗糙度和尖锐度升高;主要原因是轨压的提升使滞燃期内产生更多的可燃混合气,使得缸内压力、高频振荡幅值、压力升高率和放热率增大,燃烧更剧烈,导致燃烧噪声变大,主要体现在高频范围。
张庆辉郝志勇张焕宇郑康
关键词:柴油机共轨压力噪声声品质燃烧噪声
凸轮轴疲劳及瞬态动力学特性研究被引量:5
2014年
综合考虑轴承支承刚度、轴段摩擦状况、曲轴转速波动及缸内爆发压力的影响,建立某凸轮轴动力学模型。基于该模型进行凸轮轴三维瞬态动力学及疲劳安全分析,结果显示凸轮轴最大应力点出现在第1缸轴段的圆角位置,最小疲劳安全系数为3.094。将原瞬态动力学模型的计算结果与不考虑曲轴转速波动时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转速波动的存在可以改变凸轮轴瞬态的动力学状态,在气门全开位置时最大应力点峰值普遍偏小且发动机基频第2阶次对该处应力幅值影响较大。
刘功文郝志勇张庆辉郑康王连生
关键词:凸轮轴转速波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