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建梁

作品数:49 被引量:26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香港特区政府研究资助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9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9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3篇电针
  • 9篇针刺
  • 8篇慢性
  • 7篇神经痛
  • 7篇经痛
  • 6篇杏仁核
  • 6篇针灸
  • 6篇疼痛
  • 5篇蛋白
  • 5篇心肌
  • 5篇心肌缺血
  • 5篇穴位
  • 5篇慢性神经痛
  • 5篇慢性痛
  • 5篇海马
  • 4篇电刺激
  • 4篇心包经
  • 4篇心脏
  • 4篇心脏相关
  • 4篇针刺镇痛

机构

  • 32篇中国中医科学...
  • 15篇中国中医研究...
  • 6篇香港浸会大学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2篇南加州大学
  • 1篇天津市卫生防...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沧州中西医结...
  • 1篇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 49篇张建梁
  • 24篇刘俊岭
  • 23篇陈淑萍
  • 16篇高永辉
  • 14篇王俊英
  • 9篇王淑友
  • 8篇乔丽娜
  • 8篇王彤
  • 6篇张宏启
  • 5篇曹庆淑
  • 5篇景向红
  • 5篇阚宇
  • 5篇冯秀梅
  • 4篇晋志高
  • 4篇韩焱晶
  • 3篇罗明富
  • 3篇白万柱
  • 3篇崔晶晶
  • 3篇逯波
  • 3篇陈淑莉

传媒

  • 14篇针刺研究
  • 3篇中国病理生理...
  • 2篇中国中医药科...
  • 2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World ...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中国康复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神经解剖学杂...
  • 1篇国外医学(生...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中国病毒病杂...
  • 1篇中国针灸学会...

年份

  • 5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6
  • 3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鼠“曲泽”,“大陵”和“中冲”穴区之间神经血管显微结构的比较被引量:1
2020年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microstructure of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between different acupoints in the rat sk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logy.Methods:The skin tissue at"Quze"(曲泽PC3)""Daling(大陵PC7)"and"Zhongchong(中冲PC9)"regions was taken from the rat forelimb along the pericardium meridian,and cut sagittally with a freezing microtome.After that,the skin sections were stained by fluorescent histochemistr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with phalloidin and 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to reveal the microstructure of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respectively,and then examined under a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Results:The microstructure of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was clearly labeled with phalloidin and CGRP,respectively.The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were observed in the dermis of"PC3""PC7"and"PC9"regions,where the bundle of nerve fibers distribute in parallel to the blood vessels,and sent out thin branches to surround the wall of the blood vessels.In contrast,the density of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fibers in"PC3""PC7"and"PC9"were presented orderly in an increased tendency.Conclusion:The results of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 the differences of the neurovascular microstructure among"PC3""PC7"and"PC9"in the rat,providing a histological view to insight into the specificity of different acupoints.
张知云徐东升张建梁王佳崔晶晶景向红白万柱
关键词:CALCITONINPHALLOIDINMICROSTRUCTUREMICROSTRUCTUREHISTOLOGYACUPOINTS
猫胸髓上段交感节前神经元在内关——心脏相关中的调控作用被引量:16
1996年
本文在猫冠脉再灌注模型基础上采用逆向刺激签定胸髓上段(T_2-4)交感节前神经元(SPN_s),以玻璃微电极胞外记录被签定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为指标,观察电针(EA)、急性心肌缺血(Acute Mgoeardial Ischemia AMI)及AMI+EA对猫SPN_s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T_2-4内SPN_s参与电针内关穴对AMI的调控,是内关——心脏相关的重要中枢环节之一。
张建梁曹庆淑陈淑萍刘俊岭
关键词:心肌缺血针灸疗法交感神经节穴位
电针“扶突”等穴对颈部切口痛大鼠痛行为及脊髓mGluR 5/cAMP/CREB信号通路活动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颈部切口痛大鼠痛行为反应变化及电针对颈段脊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mGluR 5)、腺苷-3’,5’-环化磷酸(cAMP)、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环腺苷酸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及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8只。异氟烷麻醉下,于大鼠颈部做一长约1.5cm纵形切口,复制切口疼痛模型。各治疗组在造模4、24、48h后给予电针上述诸穴区各30min。热辐射法测定动物的痛阈变化。取C1~C4段脊髓背侧部分的组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mGluR 5、cAMP、MAPK与CREB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术后大鼠颈部切口处热痛阈降低(P<0.05);电针扶突、合谷-内关组动物的痛阈明显升高(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的痛阈与模型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模型组mGluR 5mRNA、cAMP mRNA、CREB mRNA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MAPK mRNA表达量轻度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电针"扶突"后cAMP mRNA、CREB 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mGluR 5mRNA、MAPK mRNA表达量轻度降低(P>0.05);电针"合谷"-"内关"穴以及"足三里"-"阳陵泉"穴的效果不明显(P>0.05)。电针"扶突"穴下调mGluR 5、cAMP、CREB基因表达的作用明显优于电针"合谷"-"内关"穴以及"足三里"-"阳陵泉"穴(均P<0.05)。结论:电针"扶突"能明显升高大鼠颈部切口痛术后痛阈,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脊髓C1~C4段mGluR 5、cAMP、CREB基因表达水平有关。与"足三里"-"阳陵泉"及"合谷"-"内关"的作用比较,电针"扶突"的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林丹阚宇乔丽娜王俊英陈淑萍韩焱晶张建梁刘俊岭
关键词:电针镇痛CAMPCREB
针刺累积性镇痛效应与其调节海马-下丘脑神经细胞突触可塑性变化机制的研究
我们在CCI慢性痛大鼠上证明:电针(EA)频率2/l5Hz和2Hz的镇痛效果相对优于100Hz;EA的累积性镇痛效应与其l)改善CCI引起的海马CA3区和下丘脑神经细胞突触间隙增宽、突触后膜致密层厚度变薄、突触活性带长度...
刘俊岭陈淑萍高永辉王俊英乔丽娜徐秋玲阚宇张建梁
文献传递
海马一氧化氮/蛋白激酶G信号通路参与针刺对慢性痛大鼠产生的累积性镇痛效应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大鼠痛行为反应变化以及电针对海马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细胞内蛋白激酶G(PKG)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针刺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2Hz组、电针2Hz/15Hz组、电针100Hz组,每组8只。用手术线结扎坐骨神经造成病理性神经痛模型。电针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每次30min,每天1次,共2周。分别测定足底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变化(双侧缩腿潜伏期差值,PWLD)。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海马组织nNOS、iNOS、PKG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术后大鼠足底部热痛阈和机械痛阈明显降低(P<0.05);电针2 Hz组、2 Hz/15 Hz组、100 Hz组动物的痛阈显著升高(P<0.05);3个电针组之间PWLD值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Hz组、2Hz/15Hz组电针后3~10d的PWLD的降低稍优于100Hz组。与正常组比,模型组海马nNOS、PKG基因的表达量均升高或明显升高(P<0.05),iNOS的表达量则没有明显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3个电针组nNOS、PKG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降低(P<0.05),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阳陵泉"穴区能明显升高CCI大鼠的痛阈,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海马nNOS、PKG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阚宇陈淑萍高永辉乔丽娜王俊英林丹韩焱晶张建梁刘俊岭
关键词:慢性痛海马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激酶G
大鼠“太冲”“涌泉”穴皮肤组织中淋巴管的显微结构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太冲""涌泉"穴皮肤组织中淋巴管的显微结构,探讨研究腧穴相关组织学特征的新方法。方法:将正常SD大鼠经4%多聚甲醛心脏灌流固定后,取下包含"太冲"和"涌泉"在内的5 mm×3 mm皮肤组织并进行后固定和脱水,用冰冻切片机制成30μm厚的矢状或平展组织切片,再以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酶受体1(LYVE-1)、鬼笔环肽(phalloidin)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组织切片中的淋巴管、血管和神经纤维进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最后使用荧光显微镜以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组织标本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在"太冲"和"涌泉"的皮肤组织中,标记的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结构清晰,三者对比鲜明。其中毛细淋巴管起始于膨大的盲端,以多种形态分布在真皮和皮下组织,纵横交错;毛细淋巴管周围分布着大量粗细不等的毛细血管,与其伴行或交叉而过,在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之间有游离的神经纤维分布。结论:本研究从组织学角度表明毛细淋巴管与周围的毛细血管和神经纤维一起广泛分布在"太冲"和"涌泉"的皮肤组织中。虽然毛细淋巴管的分布并不局限在穴区,但为以后进一步研究针灸可能通过穴区存在的毛细淋巴管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提供了组织结构依据。
佘琛王佳邹玲徐东升崔晶晶张建梁白万柱
关键词:淋巴管
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化合物
本发明提供TTR在慢性疼痛中的应用。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缓解或治疗疼痛或提高痛阈或降低疼痛的严重程度的药物组合物。本发明发现通过腹腔注射TTR可以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此外,腹腔注射TTR还可以显著降低中央导水管灰质、丘脑、...
张涵莱张锴文吴金雨张建梁
电针“合谷”和“四白”穴对大鼠孤束核胃相关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用电生理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四白”穴的传入信息在孤束核内的汇聚。方法:采用细胞外记录的方法,首先寻找到孤束核内对胃扩张敏感的神经元,然后分别电针刺激“合谷”穴和“四白”穴,观察其放电活动的变化。结果:共记录到278个有自发放电的孤束核神经元,以10 s为时间段,统计处理胃扩张前后各2 min的神经元放电数目,频率改变超出25%确定为胃扩张反应神经元,132个神经元被确定为胃扩张反应(敏感)神经元,146个没有明显反应。对132个胃扩张反应神经元做进一步的统计学分析,70个神经元的电活动被胃扩张刺激兴奋(70/132);62个神经元被胃扩张刺激抑制(62/132),其中36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被完全抑制。与胃扩张前(14.05±8.52 spikes/min)相比,兴奋性神经元的电活动增加(34.84±22.68 spikes/min)极为显著;抑制性神经元的放电变化也非常明显(由18.21±9.29 spikes/min变为7.30±6.20 spikes/min)。在132个胃扩张敏感神经元中,对电针“四白”穴和“合谷”穴均起反应的神经元有41个(41/132,占30.2%)。结论:电针“合谷”穴和“四白”穴和胃扩张可兴奋或抑制同一孤束核神经元的电活动,表明“合谷”穴和“四白”穴区的传入信息可汇聚到同一孤束核神经元上,提示孤束核很可能是合谷穴与口面部联系的中枢机制之一,从而为经络理论中的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的特定联系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
陈淑莉晋志高景向红张建梁蔡红逯波蒋瑾张璐刘爱红
关键词:孤束核
大鼠海马NO/cGMP/PKG信号通路在针刺缓解慢性神经痛累积效应中的作用分析
阚宇高永辉陈淑萍乔丽娜王俊英张建梁刘俊岭
“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解剖学基础被引量:58
2004年
目的 :用形态学的方法探讨“合谷”穴与口面部的传入联系。方法 :本实验分神经生物素示踪和fos蛋白表达两部分 ,每部分均选用雌性Wistar大鼠 2 4只。将神经束路示踪剂神经生物素分别注射于“合谷”穴区和口面部 ,观察标记纤维在颈段脊髓和低位脑干的分布。电针“合谷”穴和口面部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观察其二者的传入信息在颈髓和低位脑干诱导的fos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分布。结果 :“合谷”穴区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颈髓 5~ 8节段 ;来自口面部的初级传入纤维主要止于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 ,尚有少量分支直接投射至同侧孤束核和网状结构。电针“合谷”穴的传入信息除主要到达颈部脊髓背角外 ,也可到达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而电针口面部的传入信息主要抵达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孤束核和网状结构 ,也可影响到颈髓背角等结构的神经元。结论 :“合谷”穴和口面部均与孤束核有着直接或间接的纤维联系 ,这可能是“合谷”穴和口面部联系的形态学基础。
陈淑莉晋志高景向红张建梁蔡红逯波蒋瑾张璐刘爱红
关键词:面部孤束核颈髓电针解剖学基础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