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澎湃
- 作品数:38 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医学引导类科技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一站式"治疗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及术后3个月随访结果分析
- 2020年
- 目的:评价在单次手术中行导管消融和左心耳封堵术的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一站式"治疗的安全性及短期随访结果。研究对象:连续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461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其中,男性254例,年龄(69.4±7.8)岁;平均CHA_(2)DS_(2)-VASc评分3.2±1.5,HAS-BLED评分2.2±1.1。干预措施:在单次手术中进行房颤消融和Watchman封堵器行左心耳封堵术的"一站式"治疗。观测指标及测量方法:评估患者的基线特征、围手术期参数及术后100 d随访资料,包括操作相关并发症(如心包填塞、封堵器栓塞、冠状动脉气栓和血管穿刺并发症)、卒中、出血、术后急性左心衰竭、心力衰竭再入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需要再次消融的房颤或心房扑动复发和死亡。结果:46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肺静脉隔离,其中233例患者附加线性消融和/或心房基质改良。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植入成功461例(100%)。术后100 d共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34例(7.8%),包括心包积液8例(1.7%)、卒中5例(1.2%)、血管穿刺并发症5例(1.2%)、出血3例(0.7%)、术后急性左心衰竭/心力衰竭再住院9例(2.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例(0.2%)和需要再次消融的房颤或心房扑动复发3例(0.7%),无封堵器栓塞和死亡发生。结论:对高卒中风险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术"一站式"治疗安全、可行,且具有良好的短期有效性。长期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随访。
- 陈牧王群山孙健张澎湃李威莫斌峰郁怡冯向飞陆秋芬李毅刚
-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心耳
- 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速/室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植入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CRTD)的患者51例,随访(39.4±22.3)个月,19例ICD/CRTD记录到持续性室速和或快室速、室颤,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2例ICD/CRTD未记录到持续性室速和或快室速、室颤事件,为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ICD/CRTD植入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因素以及两组患者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51例ICD/CRTD植入患者月随访中,发现有19例(37.3%)ICD/CRTD记录到室速/快室速/室颤,而且ICD/CRTD给予恰当治疗(ATP或电击),其中3例经历了室速电风暴。对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临床事件发生作多因素分析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后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显著相关(r=0.149,P=0.047),ICD/CRTD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与缺血性心肌病(r=17.643,P=0.045)、可达龙(r=14.672,P=0.013)、室性心律失常(r=21.561,P=0.046)显著相关。结论术后12个月LVEF值的显著提高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缺血性心肌病及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增加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而可达龙可有效降低住院/死亡率。
- 陆秋芬孙健王君张澎湃李毅刚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室性心律失常
- 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分布改变与室性心律失常被引量:2
- 2010年
- 心肌组织中广泛分布着交感神经并受到其支配,交感神经在调节心率、心脏传导、心肌收缩和舒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支配具有明显的功能不对称性,刺激右侧交感神经兴奋窦房结使心率加快,并降低了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刺激左侧交感神经使血压上升、心室收缩加强,同时使心室颤动(室颤)阈值降低。
- 张丽娉张澎湃胡凯李毅刚
- 关键词:交感神经兴奋室性心律失常神经分布心率加快心室颤动
- 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应用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本研究通过单中心较大样本数据进一步评估房颤一站式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症状性、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在单次手术中进行房颤导管消融和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治疗,评估患者的基线特征、术中数据、围术期不良事件和随访结局。结果共纳入723例房颤患者,年龄(69.2±7.7)岁,年龄范围18~90岁,男391例(54.1%,391/723),CHA2DS2-VASc评分为(3.4±1.6)分,HAS-BLED评分为(2.4±1.1)分。成功行左心耳封堵713例(98.6%,713/723),其中670例(94.0%,670/723)完全封堵,43例(6.0%,43/723)存在≤5 mm的残余分流。围术期操作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包括8例(1.1%,8/723)需要穿刺抽液的心脏压塞、3例(0.4%,3/723)脑卒中和2例(0.3%,2/723)冠状动脉空气压塞,无栓塞和病死发生。随访(22.5±7.6)个月,房颤复发率为31.1%(222/713)。末次随访时,97.1%(692/713)的患者已停用口服抗凝药物,观察到的实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0.7/100患者年,与基于CHA2DS2-VASc评分预测的脑卒中事件发生率相比,减少85%的风险。观察到的实际出血事件发生率1.1/100患者年,与基于HAS-BLED评分预测的出血事件发生率相比,减少74%的风险。结论单中心大样本的723例经验总结进一步支持导管消融联合左心耳封堵治疗房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 王群山莫斌峰孙健张澎湃李威张睿陈牧郁怡李毅刚
-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卒中导管消融一站式
- 雄性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睾酮干预研究
- 本文对雄性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睾酮干预进行了研究。文章探讨了小剂量十一酸睾酮(TU)长期应用对心肌梗死后心衰雄鼠的心功能以及心室重塑的影响,以此为男性CHF患者应用雄激素替代治疗寻求证据。研究表明:心力衰竭大鼠血睾酮...
- 张澎湃
-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室重塑
- 文献传递
- 持续性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消融术一例
- 2014年
- 患者,男,78岁,患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5年,持续发作5个月。曾接受胺碘刚等多种抗心律欠常药治疗,但效果均较差.
- 孙健冯向飞张澎湃王君张睿汪智全陆秋芬刘博陆尚彪李毅刚David lan
- 关键词: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阵发性心房颤动球囊冷冻
- 导管消融术联合心腔内电复律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远期复发因素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分析导管消融术联合心腔内电复律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远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多步骤递进式消融后,房颤仍未终止,术中再经静脉导管心腔内电复律法进行电复律的非阵发性房颤患者62例。随访12~48个月,对可能影响远期复发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导管消融术后持续房颤发作的所有非阵发性房颤患者,经静脉导管心腔内电复律治疗后均转复为窦性心律。根据是否远期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6例)和未复发组(36例)。复发组患者的房颤病程显著长于未复发组[60(0.25,360)个月比24(0.25,120)个月,P=0.019],左心室重量指数[(150.16±34.48)g/m^2比(132.97±27.33)g/m^2,P=0.033]、左心房容积[(75.33±32.03)ml比(59.51±22.36)ml,P=0.025]、左心房容积指数[(40.70±15.81)ml/m^2比(32.21±12.76)ml/m^2,P=0.023]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房颤病程是术后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17,95%CI 1.003~1.032,P=0.017)。结论导管消融术联合经静脉导管心腔内电复律可将非阵发性房颤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房颤病程是患者远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传慧郁怡王群山孙健冯向飞刘博张澎湃王君张睿汪智全李毅刚
- 关键词:导管消融术远期复发
- 房颤--如何抗凝有学问
- 2012年
-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在西方国家,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在4%左右,而80岁以上人群中10%有房颤,而且发病率逐年增长,我国的统计数据与之相近。
- 李毅刚王群山张澎湃
- 关键词:房颤抗凝心房纤颤心律失常患病率
- 低剂量睾酮对心力衰竭雄性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观察低剂量十一酸睾酮(TU)对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雄性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1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行冠状动脉结扎(105只)或假手术(15只)。6周后将存活模型鼠随机分为2组:心力衰竭+TU治疗组(22例)给予TU5mg/(kg·2w)肌肉注射;心力衰竭组(22例)给予安慰剂。用药12周后测定血清睾酮(T)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心力衰竭组雄鼠血清T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153.91±77.45与475.28±161.37)ng/dl,P<0.05,心力衰竭+TU组T浓度与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力衰竭组较假手术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升高(8.59±3.22与5.29±2.30)ng/L,P<0.05,IL10明显下降(4.90±1.32与7.30±2.14)ng/L,P<0.05。心力衰竭+TU组较心力衰竭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下降(5.97±1.81与8.59±3.22)ng/L,P<0.05,IL10显著升高(6.55±2.11与4.90±1.32)ng/L,P<0.05。心力衰竭+TU组与假手术组血清TNFα和IL10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低剂量睾酮可降低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雄性大鼠血清TNFα水平,提高IL10水平。
- 孙琳邢晓雯张彦周张澎湃曹占伟
- 关键词:睾酮白细胞介素-10
- 脑钠肽与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 探讨脑钠肽(BN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使用BIOSITETriageBNP干氏床旁快速检测方法对110例AMI患者入院1~3天的BNP水平进行测量,随访1个月,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另测量20例健康成人的血BNP水平做为对照。结果 ①AMI患者血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72.3±213.5)ng/L比(18.6土15.4)ng/L,t=7.21,P〈0.01];②死亡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591.5±321.2)ng/L比(192.3±152.4)ng/L,t=5.26,P〈0.01];③单因素分析表明,血BNP≥270ng/L(中位数)和Killip分级Ⅱ级以上为1个月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因素(均P〈0.01);③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惟有血BNP≥650ng/L(75%百分位数)为1个月内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OR=9.24,95%可信区间3.26~35.42,P〈0.01)。结论 AMI患者血BNP水平明显升高,测量梗死早期的血BNP水平可用于AMI的危险分层及评价近期预后。
- 贾百全孙同文王乐信张澎湃邢晓雯张彦周李莉
- 关键词:心肌梗塞脑钠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