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燕平

作品数:130 被引量:677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化学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2篇期刊文章
  • 20篇专利
  • 9篇科技成果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标准

领域

  • 92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5篇化学工程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8篇印楝
  • 27篇辣木
  • 17篇栽培
  • 14篇印楝素
  • 14篇楝素
  • 14篇五倍子
  • 14篇倍蚜
  • 13篇角倍
  • 11篇引种
  • 10篇生物学
  • 9篇种子
  • 9篇角倍蚜
  • 9篇干热
  • 9篇干热河谷
  • 8篇引种栽培
  • 8篇种源
  • 8篇迷迭香
  • 7篇植物
  • 6篇栽培技术
  • 6篇扦插

机构

  • 121篇中国林业科学...
  • 8篇南京林业大学
  • 6篇云南省农业科...
  • 5篇西南林业大学
  • 4篇云南大学
  • 3篇西南林学院
  • 3篇云南省烟草公...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云南省林业调...
  • 1篇中国林科院
  • 1篇景谷傣族彝族...

作者

  • 126篇张燕平
  • 61篇郑益兴
  • 47篇吴疆翀
  • 47篇彭兴民
  • 21篇赖永祺
  • 17篇段琼芬
  • 13篇王有琼
  • 12篇马李一
  • 11篇苏建荣
  • 9篇刘娟
  • 8篇杨子祥
  • 7篇陈晓鸣
  • 6篇廖声熙
  • 6篇李正洪
  • 5篇龙会英
  • 5篇张重权
  • 5篇赵培仙
  • 5篇魏静
  • 4篇方英
  • 4篇王瑞波

传媒

  • 31篇林业科学研究
  • 6篇热带农业科学
  • 4篇林业科技开发
  • 4篇分子植物育种
  • 3篇热带作物学报
  • 3篇林业调查规划
  • 2篇林业科技通讯
  • 2篇农技服务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广西热带农业
  • 2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林业科技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食品科学
  • 1篇植物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5篇2021
  • 5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9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9篇2009
  • 8篇2008
  • 4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 8篇2004
  • 2篇2003
1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角倍春迁蚜的迁飞期与生殖被引量:9
2000年
角倍春迁蚜的生殖率及其所产性蚜的雌雄比率与羽化迁飞期有关,最早和最末迁飞的角倍蚜的生殖率和雌雄比率较低,以末期迁飞部分尤为明显;在相对湿度50%~65%,室内日均温度为17~19℃的环境条件下,春迁蚜的迁飞率接近100%。
张燕平苏建荣陈宝珊
关键词:角倍春迁蚜生殖倍蚜
云南印楝区域试验寒害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据印楝区域种植试验的常年观察,尤其是对苗木遭遇偶然低温寒害后的调查结果表明,极端低温是能否造成寒害或冻害的主要因素:极端低温≥2℃,不出现危害;>0℃而<2℃,会产生以枯叶和落叶为主的低温冷害,对植株持续生长无影响;<0℃会发生冻害,导致枝干部分或全株干枯,直至死亡;轻霜对印楝生长无影响,重霜会引起寒害,若伴有结冰,则危害加剧,相对湿度大,危害更重。树势强,树龄大,抗寒能力加强。导致印楝出现冷害或冻害的确切临界温度,尚待试验证实。参照多年气象资料,在极端低温>0℃的地方种植印楝,不会受到低温影响;极端低温<0℃,而出现概率极低的地方也可种植印楝,虽幼树可能会出现轻度寒害,但对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仍能发挥印楝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
张燕平彭兴民赖永祺
关键词:印楝寒害干热河谷
猴面包树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规律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在3种处理条件下对猴面包树Adansonia digitata种子进行播种育苗,观察记录种子萌发特性、苗高和地径,以及连续观察两年物候。结果表明:(1)70℃热水浸种发芽率和发芽势最高,分别为18.72%、6.20%。(2)苗高和地径增长呈"S"型,苗木生长分为缓慢期、速生期和停滞期;苗高和地径的速生期起点均为7月上旬,一直持续至9月上旬,在8月中旬出现苗高和地径速生点。1年生猴面包树苗高和地径可达81.9 cm和12.6 mm,苗木整齐度较好,苗木质量较高,苗木移栽成活率高达90%以上。(3)在云南元阳县干热河谷地区,2年内猴面包树苗期的物候无显著差异,生长发育正常,证明该地区是猴面包树理想的引种栽培区域之一。
起国海张燕平吴疆翀孙恒郑益兴刘子仪杨明刘剑金王学坚张体坤
关键词:萌发特性物候观测
倍蚜种间亲缘关系及角倍蚜种群分化的RAPD分析被引量:6
2007年
从40条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了13条和9条,分别对11种倍蚜和角倍蚜4个地理种群的DNA进行PCR扩增和分析。结果表明:倍蚜的遗传距离在不同属之间为0.4828±0.1708,不同种之间为0.2520±0.1780,不同亚种之间为0.1472±0.0764,聚类分析反映了倍蚜属间、种间的亲缘关系及其远近程度,与形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圆角倍蚜属与其他3个属的差异明显,可能是倍蚜中较早分化的类群。角倍蚜不同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759±0.0302,种群间具有丰富的DNA序列多态性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造成这种分化的原因可能是地理上的隔离。
杨子祥陈晓鸣冯颖张燕平
关键词:倍蚜随机扩增多态性DNA亲缘关系
印楝生物学特性及引种栽培被引量:21
2003年
报道了印楝的形态特征和3个来自不同水分条件的印楝种源在引种地的适应性及经济性状的表现。初步认为3个印楝种源:(1)物候期不同;(2)保存率、生长量、结果枝数、结果枝比等生长指标也都存在明显差异;(3)种子的印楝素含量>0.4%,高于原产地的平均水平。从适应性和经济性状比较,来自干旱、半干旱地区的2种源优于来自湿润地区种源。
彭兴民张燕平赖永祺赵保荣赵培仙
关键词:印楝引种栽培生物学特性
阿郎果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前景
2013年
阐述阿郎果的生物学特性、生长地概况、繁殖栽培技术。阿郎果的用途体现在营养价值、医药价值以及木材价值上,其有如此丰富的应用价值,但在我国的栽培和应用还处于几乎空白阶段,其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魏静张燕平赵元藩
关键词:生物学特性繁殖栽培技术
角倍蚜瘿内世代营养环境及其寄主叶片形态构造的研究
角倍蚜选择盐肤木复叶叶翅作为寄生部位,是由盐肤木叶片的形态构造所决定的。叶翅的厚度是小叶的2.3倍。叶翅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比率只有小叶的1/5。角倍蚜干母寄生于叶翅的致倍效果明显好于小叶,寄生在小叶上角倍壁的厚度、平均...
张燕平苏建荣赖永祺刘娟
关键词:五倍子角倍蚜盐肤木
元谋干热河谷辣木人工林地灌水后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水分及辣木物候的影响被引量:7
2011年
根据元谋干热河谷气候特点,2010年初步研究了旱坡地辣木人工林地灌溉后地表盖草和覆膜的土壤水分及其变化状况,研究结果得出:(1)在地面覆盖物作用下,无论是沙土、沙壤土还是黏土样地,耕作层0-20cm、20-40cm土壤水分高于未覆盖样株的土壤水分,辣木生育期比未覆盖提前。总体表明,盖膜土壤水分增加最多,在0-20cm土层,2龄辣木树10d的土壤水分高于对照1.2%~4.6%,幼龄辣木树(栽植8个月)10d的土壤水分高于对照1.8%~4.7%。其次是草覆盖,在0-20cm土层,2龄辣木树10d的土壤水分高于对照2.6%~3.4%,幼龄辣木树(栽植8个月)10d的土壤水分高于对照1.8%~4.6%。土层20-40cm下土壤水分变化较小。(2)由于土壤质地差异,无论是灌水量的多少与处理的不同,沙土蒸发均高于沙壤土,而且变化较大,沙壤土变化均匀,黏土较保水。深层土壤水分总体趋势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随之减少。
龙会英郑益兴张燕平金杰史亮涛张明忠张德
关键词:干热河谷地面覆盖物土壤水分
中国传统林特产品——五倍子被引量:4
2017年
五倍子是五倍子蚜虫在漆树科(Anacardiaceae)的盐肤木(Rhus chinensis)、青麸杨(Rhus potaninii)和红麸杨(Rhus punjabensis var.sinica)的叶轴、叶翅或小叶上寄生取食,刺激叶组织细胞增生而形成的虫瘿。五倍子的主要成分为单宁酸,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是传统的中药和印染材料。
杨子祥张燕平
关键词:细胞增生理化性质盐肤木漆树科
印楝属植物表型变异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结合分子数据确定印楝属内3个种及云南省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变异类型,特别是变异类型的遗传背景及它们之间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方差分析、聚类、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云南省引种栽培的印楝、泰楝、菲楝以及引种栽培过程中发现的一个变异类型的20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中,小叶面积变异幅度最大,变异范围为6.09 21.50 cm2,变异系数为51.70%,其次为种子宽与小叶对数,二者变异幅度分别为0.47 0.95 cm和7.00 12.33,变异系数分别为30.34%和30.31%;主成分分析显示,印楝属植物的形态变异主要来源于小叶基部偏斜程度、小叶叶形、果实长、小叶面积、复叶长度、小叶对数。对印楝属植物和外类群近缘属植物川楝进行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印楝属植物可以归为2个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印楝、泰楝、变异类型,第二类群只包含菲楝;第一类群又可分为2个小分支,印楝和变异类型聚为1个小分支,而泰楝单独聚为1个小分支。[结论]印楝属植物叶表型性状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类型与印楝遗传相似度最大,但是否为印楝的变种或印楝和泰楝的杂交个体有待进一步确定。
朱利利吴疆翀彭兴民郑益兴张燕平
关键词:聚类分析自然杂交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