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秋娟

作品数:65 被引量:299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2篇医药卫生
  • 5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成像
  • 8篇血管
  • 8篇影像
  • 7篇影像学
  • 7篇磁共振
  • 6篇白质
  • 6篇X线
  • 6篇X线计算
  • 6篇X线计算机
  • 6篇磁共振成像
  • 5篇脑白质
  • 5篇教学
  • 4篇动脉
  • 4篇医学影像
  • 4篇医学影像学
  • 4篇体层摄影
  • 4篇体层摄影术
  • 4篇皮层
  • 4篇META分析
  • 4篇MRI

机构

  • 29篇西安交通大学...
  • 19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西安市中心医...
  • 1篇山东大学
  • 1篇西安市第四医...
  • 1篇宝鸡市中医医...
  • 1篇西安市北方医...

作者

  • 46篇张秋娟
  • 15篇白芝兰
  • 12篇郭佑民
  • 11篇杨全新
  • 8篇孙泓泓
  • 7篇师莉芳
  • 7篇杨军乐
  • 7篇陈欣
  • 6篇徐敏
  • 6篇张晓娜
  • 5篇李晓会
  • 4篇齐乃新
  • 4篇晋瑞
  • 4篇秦瑞峰
  • 4篇毛翠平
  • 3篇张格娟
  • 3篇唐鉴
  • 2篇周小倩
  • 2篇薛冠英
  • 2篇何莹

传媒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卫生职业教育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分子影像学杂...
  • 2篇现代医用影像...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牙体牙髓牙周...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6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比较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比较NK/T细胞淋巴瘤(NKTCL)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15例NKTCL及9例DLBCL,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临床症状、病变位置、病灶大小及形态、信号强度、强化程度及均匀性、邻近结构的变化。结果DLBCL患者发病年龄较NKTCL大(P=0.00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1);NKTCL患者临床症状以鼻塞多见(93.3%),DLBCL患者以眼部症状多见(55.5%)。NKTCL多见于鼻腔、DLBCL多见于鼻窦(P<0.001);NKTCL病变以弥漫浸润型较多见、DLBCL以肿块型较多见,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9);DLBCL病灶比NKTCL大(P=0.019);两组病灶T1WI、T2WI信号及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KTCL病灶多强化不均匀,DLBCL多强化均匀(P=0.009);NKTCL以鼻背部软组织受累多见(70.0%),DLBCL以累及眼眶多见(62.5%);DLBCL较NKTCL对邻近骨质的破坏明显。结论鼻腔鼻窦NKTCL与DLBCL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对病理分型有一定的提示作用。NKTCL患者症状主要为鼻塞,影像学上病灶多位于鼻腔、体积较小、强化不均匀、周围骨质毛糙呈轻微骨质破坏;DLBCL患者多表现为突眼、溢泪,影像学上病灶多位于鼻窦、体积大、强化均匀、周围骨质虫蚀样或溶骨样破坏。
黄丹丹杨全新张博黄玮ASHUTOSH Jung Rayamajhi张秋娟
关键词:NK/T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影像学
MR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脑梗死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评价MR扩散加权成像(DWI)诊断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及纳入研究质量。方法检索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Ovid、Springer、Elsevier、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LWW)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国内文献库(CNKI)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公开发表的中英文文献,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采用Meta分析软件对纳入文献汇总分析,获得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其95%可信区间,并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森林图和倒漏斗图。结果按照纳入标准,共获取研究DWI诊断超急性期(发病时间≤6h)脑梗死的文献12篇,DW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汇总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比数比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92%、87%和180.37,SROC曲线下面积(Az)为0.9717。敏感度分析显示去除低年资医师组诊断影响后,高年资组评价研究间异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4.34,P〉0.05),提示DWI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受到低年资医师判断组影响。倒漏斗图不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发表偏倚系数(Z)=10.0824。按照纳入标准,共获取研究DWI诊断超急性期和急性期(发病时间≤24h)脑梗死文献共15篇,去除低年资医师组的诊断影响后,DWI诊断急性期脑梗死的汇总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比数比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92%、91%和623.62,Az为0.9659。敏感度分析显示组间异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70,P〉0.05),提示研究人群无明显异质性。倒漏斗图不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但较超急性组减低(Z=12、6194)。结论通过Meta分析和存在的偏倚分析提示,尽管可以认为DWI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诊断急性和超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但是纳入文献存在偏倚。
杨军乐郭佑民徐敏刘敏王鹏张秋娟
关键词:脑梗死弥散META分析ROC曲线
血管性痴呆与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的相关研究(英文)被引量:17
2004年
背景: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在脑血管病中最为常见,但其具体的影像学表现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脑梗死CT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在双盲情况下采用完全随机相互对照的横断面、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1999-10/2002-01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128例CT证实有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患者,其中女68例,男60例,年龄54~89岁。方法:对比分析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有痴呆和无痴呆患者的CT表现。主要观察指标:皮质下脑梗死的发生部位、体积及数目;伴随脑白质疏松的程度及脑萎缩指标的测量。结果:痴呆组中额叶皮质下、内囊前肢、尾状核、半卵圆中心前部、侧脑室体旁前部白质及丘脑梗死发生率、平均梗死灶数目及平均梗死体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3级(3.%,18/60)、4级(32%,19/60)脑白质疏松出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5%,10/68;7%,5/68;χ2=4.81,12.22,P<0.05);脑萎缩指数测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额叶皮质下及丘脑梗死灶数目、侧脑室旁前部白质梗死灶体积、脑白质疏松以及脑皮层萎缩的程度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显著相关。结论:皮质下多发脑梗死性痴呆与梗死灶的部位、数目。
白芝兰张秋娟薛冠英齐乃新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CT表现脑白质疏松影像学表现
CT血管成像和MR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比较CT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和MR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Ovid数据库和中国期刊网中有关的中英文文献,按照Cochran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纳入标准选取A级文献,并提取纳入研究的诊断信息。统计分析采用Meta-Test version0.9软件,检验异质性,再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对所纳入的研究予以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汇总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结果按照纳入标准共获取文献11篇,其中有关CTA诊断颅内动脉瘤4篇(单层螺旋CT),MRA为5篇[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OF)],二者共同研究者2篇;前瞻性研究7篇,回顾性4篇;各组研究均存在异质性,按照随机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行汇总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每个颅内动脉瘤CT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95%可信区间分别为0.84(0.78~0.88)和0.77(0.68~0.84),MRA分别为0.68(0.63~0.72)和0.76(0.70~0.82);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5.40%和79.71%。结论对于每个颅内动脉瘤,CTA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高于3D TOF法MRA。
张秋娟郭佑民张少娟郭晓娟陈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META分析
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相关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皮层下多发梗死性痴呆患者和皮层下多发梗死无认知损害患者的颅脑CT表现,探讨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与痴呆之间的关系,寻找缺血性脑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相关高危因素,从而为血管性痴呆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结论:皮...
张秋娟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脑白质疏松脑萎缩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文献传递
一种脑脓肿精准穿刺引流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脑脓肿精准穿刺引流装置,其由穿刺引流管及其内部的金属导芯构成,穿刺引流管设计成中空筒体结构,两端全是开放式的,金属导芯的远端设置具有电磁导航功能的穿刺头,优选导航探头,在手术过程中,利用电磁导航,能够明确...
刘重霄黄廷钦郭振宇张秋娟
文献传递
3.0T磁共振3D-FIESTA序列联合3D-TOF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3.0T MR 3D-FIESTA(3D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ation,3D-FIESTA)和3D-TOF序列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例临床怀疑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患者分别以3.0T磁共振3D-FIESTA序列和3D-TOF序列行桥小脑角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小密度投影行后处理。结果3D-FIESTA显示血管压迫24例,3D-TOF序列显示22例,2例显示欠佳,不能准确诊断。24例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均证实有血管压迫,压迫血管共35根,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14例,小脑后下动脉17例,椎动脉2例,静脉2例。结论FIESTA和TOF序列联合应用能准确定位血管走向及其与神经的关系,为外科医生提供更准确、全面的影像学资料,以保证手术准确、顺利进行。
李晓会孙泓泓申富坤张晓娜张秋娟白芝兰
关键词:3D-FIESTA3D-TOF磁共振成像
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弥散张量成像中脑微结构变化与整体认知功能及执行功能的独立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探讨皮层下缺血性脑血管病(sIVD)患者弥散张量成像(DTI)皮层下灰白质微结构变化与整体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的独立相关性。方法 66例SIVD患者(其中认知障碍非痴呆组30例,认知功能正常组36例)行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和画钟试验(cDT)分别评价其整体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常规MRI上脑形态学指标及皮层下灰白质的DTI参数,分析与SIVD患者认知功能相关的影像学独立相关因素。结果与认知功能正常(NCI)组相比较,认知障碍非痴呆(VCIND)组侧脑室周围白质病变(PVLs)分级显著增加(P<0.01),半卵圆中心看似正常白质(NAWM)区和白质病变(WMLs)区、壳核及丘脑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显著增加(P<0.01),侧脑室前角NAWM、尾状核、壳核及丘脑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显著降低(P<0.05)。控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后,PVLs、半卵圆中心NAWM区和WMLs区ADC值、壳核ADC值与MMSE呈显著负相关(P<0.01);壳核及侧脑室前角NAWM区FA值与MMSE呈显著正相关。脑腔梗数目、侧脑室后角NAWM区及尾状核头部ADC值与CDT呈显著负相关;侧脑室前角NAWM区和丘脑FA值与CDT呈显著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半卵圆中心NAWM和WMLs区ADC值与MMSE呈独立负相关;尾状核头ADC值和腔梗数目与CDT呈独立负相关。结论在非痴呆SIVD患者中,半卵圆中心白质结构的完整性是影响SIVD患者整体认知功能的主要因素,且独立于常规MRI上的脑结构改变;尾状核微结构的改变和腔梗的数目是影响SIVD患者执行功能主要因素。
张秋娟郭佑民白芝兰杨军乐张格娟徐敏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
医学影像学线上线下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2022年
为了探索新形势下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新模式,文章回顾性分析了西安交通大学2019-2021年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的医学影像学课程的考试成绩,其中2019年和2021年采用线下教学,2020年采用线上教学。通过对比分析该课程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实施效果,教师发现单纯线上教学可以获得同等或略低于线下教学的成绩,但仍需进一步完善才能成为适合的教学方式。
毛翠平晋瑞郑龙丁墩白芝兰张秋娟陈欣孙泓泓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线上教学考试成绩
基于WEB的纵隔疾病影像学诊断数据库框架的构建
2006年
目的构建基于WEB的纵隔疾病影像诊断数据库,探讨医学影像诊断数据库构建的基本模式。方法和结果对137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8种纵隔疾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中国期刊网和MEDLINE相关中外文文献219篇,利用MicrosoftWindowsXP(ProfessionalServicePack),MSSQLServer2000数据库,Photoshop7.0,Dreamweav-er2005实现了18种纵隔疾病的基于WEB的检索。结论基于WEB的数据库技术,可用来构建医学影像诊断知识库,因此在计算机辅助诊断、教学、科研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牛刚郭佑民强永乾杨军乐王秋萍张秋娟
关键词:WEB纵隔数据库纵隔疾病影像学诊断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