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嘉

作品数:37 被引量:202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篇细胞
  • 5篇心肌
  • 5篇梗死
  • 4篇心肌梗死
  • 4篇脓毒
  • 4篇脓毒症
  • 4篇外周
  • 4篇外周血
  • 4篇老年
  • 3篇电风暴
  • 3篇动脉
  • 3篇心肺
  • 3篇心肺复苏
  • 3篇心肌梗死患者
  • 3篇首发
  • 3篇首发表现
  • 3篇衰竭
  • 3篇卒中
  • 3篇慢性
  • 3篇巨噬细胞

机构

  • 37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中山大学
  • 2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聊城市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广州军区总医...

作者

  • 37篇徐嘉
  • 24篇詹红
  • 22篇熊艳
  • 13篇叶子
  • 11篇詹蔚
  • 10篇马中富
  • 9篇廖瑾莉
  • 8篇廖晓星
  • 7篇梁艳冰
  • 7篇唐皓
  • 6篇刘志豪
  • 6篇蔡锐彬
  • 5篇李欣
  • 5篇李振宇
  • 5篇陈志斌
  • 5篇黄振华
  • 4篇徐雪
  • 3篇刘江辉
  • 3篇曾庆理
  • 3篇荆小莉

传媒

  • 6篇新医学
  • 3篇中华急诊医学...
  • 3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岭南急诊医学...
  • 2篇中华医学教育...
  • 2篇中华医学会急...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 1篇THE 22...
  • 1篇2015第十...
  • 1篇THE 23...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9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甲状腺素治疗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的疗效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素治疗对特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7月1日-2014年4月30日收治的105例特重型TB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9例,女26例;平均年龄32.9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35例)、常规治疗+甲状腺素治疗组(B组,35例)和甲状腺素水平低时甲状腺素治疗组(C组,35例)。对比分析各组入院后低甲状腺素水平、低血压发生率、血管活性药物用量、肝肾功能损伤、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C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评分和病死率等。结果入院后20d内,B组低甲状腺素水平和低血压发生率(23%、77%)显著低于其他两组(A组40%、100%;C组37%、100%)(P〈0.05),C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剂量B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开压药联合用药率B组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肝肾功能异常率(29%、31%)显著低于其他两组(A组49%、51%;C组43%、51%)(P〈0.05),c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30dB组GCS[(4.8±1.9)分]显著高于A组[(3.3±0.2)分]和人院时[(3.6±1.1)分](P〈0.05);A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和入院时(P均〈0.05);病死率A组(69%)显著高于B组(31%)和c组(29%)(P〈0.05)。结论甲状腺素治疗可以降低特重型TBI后低血压发生率、肝肾损伤率,且预防优于补充治疗,还可降低病死率。
杨满红徐嘉陈雪霞谢文锋陈丽郑东华杨春华
关键词:甲状腺素脑损伤低血压病死率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78例ACI患者(ACI组)和34名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NC组)进行血清YKL-40水平检测;并对ACI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结果 ACI组患者血清YKL-40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01)。共有74例(94.9%)ACI患者存在颈动脉IMT异常。其中,管腔狭窄组(颈动脉IMT>1.4 mm)的血清YKL-40水平明显高于斑块形成组(IMT 1.2~1.4 mm)及内膜增厚组(IMT 1.0~1.1 mm)(均P<0.05);而斑块形成组与内膜增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64例患者(82.1%)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斑块40例,稳定斑块24例),12例患者(15.4%)表现为颈动脉内膜粗糙。其中,不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和内膜粗糙组(均P<0.01);而稳定斑块组与内膜粗糙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CI患者血清YKL-40水平明显升高,并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马红玲黄帆徐雪徐嘉杨静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
阿尔茨海默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观察内皮祖细胞(EPC)在阿尔茨海默病(AD)外周血中的数量及功能,探讨AD潜在的血管机制。方法选择58例AD患者分为轻度痴呆组19例、中度痴呆组21例和重度痴呆组18例,并以18名无痴呆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分离及培养EPC,采用荧光标记方法评估体外培养EPC数量,同时检测EPC的迁移和黏附功能,分别进行组间EPC数量、迁移和黏附功能的对比。结果4组外周血EPC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痴呆组和重度痴呆组的外周血EPC的迁移和黏附功能均低于轻度痴呆组和无痴呆组(P均<0.05)。结论AD患者的EPC功能下降,导致内皮细胞修复功能降低,这可能与AD的发生发展有关。
李海员徐雪刘敏韦伶郁古钎林宋汉聪陈秋蕾徐嘉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内皮祖细胞血管机制
以电风暴为首发表现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
叶子詹红刘江辉李欣廖晓星熊艳蔡锐冰徐嘉詹蔚
TBL结合典型病例情境模拟教学法在长学制医学生急诊见习教学的应用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分析与评价针对长学制医学生开展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结合典型病例情境模拟教学法改进急诊见习教学的效果。方法:将2010年至2011年期间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医学教研室承担教学的长学制医学生共12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0年期间60名设为对照组,按照传统临床观摩结合专题讲座的方法进行教学;将2011年期间60名设为实验组,采用TBL结合典型病例情境模拟教学法进行教学。见习前后进行书面理论测试、操作技能考核和模拟临床情境考核,见习结束时作教学满意度调查,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见习后两组各项考核成绩较见习前有显著提高(P<0.05),实验组书面理论考核成绩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实验组操作技能及模拟临床情境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TBL结合典型病例情境模拟教学法比传统临床观摩结合专题讲授教学法明显提高长学制医学生急诊见习的教学成效,尤其在培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上有明显优势。
徐嘉熊艳詹红蔡锐彬詹蔚荆小莉廖晓星
关键词:教学长学制
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20
2019年
目的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收治的卒中并发肺炎患者(247例)纳入肺炎组,并随机选择同期神经科住院的卒中未并发肺炎患者(247例)纳入对照组。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指标检查结果,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年龄[(71.30±13.00)岁vs.(61.25±14.5)岁]、吞咽困难[92(37.25%)vs. 30(12.15%)]、胃管进食[177(71.66%)vs. 21(8.50%)]、右侧大脑半球卒中[133(53.85%)vs. 97(39.27%)]、房颤病史[50(20.24%)vs. 19(7.69%)]、住院天数[(17.78±11.62)d vs.(12.89±5.87)d]、出院死亡[24(9.72%)vs. 3(1.21%)]、卒中病史[31(12.55%)vs. 48(19.43%)]、意识水平(GCSS)[(9.41±3.70)vs.(13.07±1.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10.36±3.78)×109/L vs.(7.74±2.2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76±0.12)vs.(0.65±0.11)]、血肌酐[(107.55±11.60)μmol/L vs.(80.96±45.00)μmol/L]、淋巴细胞百分比[(0.16±0.10)vs.(0.25±0.10)]水平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高龄(≥75岁)、胃管进食、吞咽障碍、意识障碍(GCSS评分3~8分、9~12分)、右侧大脑半球卒中和白细胞水平升高与卒中相关性肺炎密切相关。结论卒中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是高龄(≥75岁)、胃管进食、吞咽障碍、意识障碍(重度GCSS评分3~8分、中度9~12分)、右侧大脑半球卒中和白细胞水平升高,临床应高度重视。
肖孝勇黄振华刘志豪古钎林廖瑾莉徐嘉熊艳詹红杨震
关键词:卒中相关性肺炎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OCS-1与SOCS-3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SOCS-1、SOCS-3表达的意义。方法:在20例 SIRS 患者、16例健康人中,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分离出 PBMCs,以逆转录-聚...
梁艳冰唐皓陈志斌李振宇徐嘉袁运生马中富
关键词: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外周血单个核细胞SOCS-1SOCS-3
文献传递
波动性高血糖对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观察波动性高血糖对糖尿病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糖尿病稳定性高血糖组(D)和糖尿病波动性高血糖组(F)。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模型,F组每日定时腹腔注射普通胰岛素,并错时给予葡萄糖,造成一日中血糖浓度大幅度波动模型。一段时间后,观察大鼠骨密度、骨代谢等变化。结果:血清生化指标显示,相对于持续高血糖,波动性高血糖促进骨吸收,抑制骨生成的作用更强。而血糖波动的水平与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与HbA1c水平无关。骨组织学切片显示,糖尿病可引起大鼠骨质疏松,而波动性高血糖相对于持续高血糖,能显著加重骨质疏松的程度。结论:波动性高血糖对大鼠骨质疏松的影响重于稳定性高血糖。
杜凌超郭明明徐嘉詹蔚叶子熊艳詹红
关键词:波动性高血糖糖尿病骨质疏松
细胞信号转导抑制物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通过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蛋白(JAK/STAT)途径发挥调节机体多种生物学功能的作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s)是一种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通路重要的抑制物,最近的研究表...
徐嘉马中富
关键词:免疫学作用
文献传递
以电风暴为首发表现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
一、资料与方法例1:男患,73岁,2012-2-20,10:40am因头晕来我院急诊科就诊时突发意识丧失。查体:深昏迷,呼之不应,双侧瞳孔直径约4.5mm,对光反射迟钝;呼吸微弱,大动脉搏动消失;接监护示:VF(HR:1...
叶子刘江辉李欣詹红廖晓星熊艳蔡锐彬徐嘉詹蔚
关键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电风暴首发表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