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熙宸

作品数:4 被引量:40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玉米
  • 4篇大豆
  • 3篇玉米-大豆
  • 2篇氮磷配施
  • 2篇玉米产量
  • 2篇套作
  • 2篇套作模式
  • 2篇配施
  • 1篇氮量
  • 1篇养分
  • 1篇玉米养分
  • 1篇施氮
  • 1篇施氮量
  • 1篇素积
  • 1篇前作
  • 1篇种间
  • 1篇种间相互作用
  • 1篇磷素
  • 1篇磷素积累
  • 1篇复合种植模式

机构

  • 4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仁寿县农业局

作者

  • 4篇文熙宸
  • 3篇王小春
  • 3篇杨文钰
  • 1篇毛树明
  • 1篇张群
  • 1篇宋春
  • 1篇邓小燕
  • 1篇刘国丹
  • 1篇陈国鹏
  • 1篇彭霄
  • 1篇陈诚
  • 1篇李丽

传媒

  • 1篇大豆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磷素吸收特征及种间相互作用被引量:27
2013年
采用根系分隔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模式下不同分隔方式及不同供磷水平,即0、35、70、105、140 kg P2O5hm 2对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阐明两种套作模式下种间相互作用及玉米磷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2种套作体系中无论施磷与否,玉米均表现出套作优势(Acs>0,NCRcs>1),且玉米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中的竞争能力强于玉米/甘薯模式,大豆和甘薯处于套作劣势,两种模式均促进了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的提高,施磷70 kg hm 2时,与根系分隔相比,不分隔时玉米磷素积累和产量在玉米/大豆、玉米/甘薯中分别提高了17.05%、5.62%和16.84%、7.17%,磷素当季利用率平均提高了7.81%。种植模式和施磷水平互作效应显著,两种模式均以105 kg hm 2处理玉米茎、叶和穗磷素积累和产量较高,且玉米/大豆套作大于玉米/甘薯套作,说明玉米/大豆模式更有利于玉米磷素的积累及产量的提高。
邓小燕王小春杨文钰宋春文熙宸张群毛树明
关键词:玉米大豆玉米甘薯玉米磷素积累
氮磷配施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种间作用、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以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结合的方法,通过设置根系分隔与不分隔方式及不同供氮(0、120、180、240kg/hm^2,记为N_0、N_(120)、N_(180)、N_(240))、供磷水平(0、35、70、105kg/hm2,记为P_0、P_(35)、P_(70)、P_(105)),探究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氮磷配施对种间作用、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磷互作效应对带状套作系统的种间促进作用显著,配施可缓解玉米与大豆的种间竞争作用,提高套作系统土地当量比率、种间竞争力和营养竞争比率,促进玉米对氮、磷素的吸收,表现出显著的套作产量优势和资源利用优势(LER>1),且优势效应高于单施氮、磷肥。2)氮磷互作对玉米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呈峰形变化趋势,中氮中磷(N_(180)P_(70))处理可显著降低花前干物质的积累量,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总量,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向籽粒转运,提高玉米收获指数。3)种间作用和氮磷互作可显著影响玉米产量,提高套作玉米有效穗和穗粒数,两种植模式中无论施肥与否,在套作条件下玉米的产量均高于净作,且在N_(180)P_(70)处理时玉米产量达到最大值,套作较净作增产幅度达1.65%~20.43%。本研究结果表明,套作模式下玉米氮磷配施以施氮180kg/hm^2、施磷70kg/hm^2时,种间促进作用显著,可改善其穗部性状,有利于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和向籽粒的转运,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
曾瑾汐文熙宸Muhammad Ali Raza陈国鹏陈诚彭霄马艳玮李丽官思成杨文钰王小春
关键词:玉米
氮磷配施对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间套作具有充分利用资源和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优势,有利于我国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本研究于2013-2014年在四川仁寿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进行,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
文熙宸
关键词:玉米玉米产量氮磷配施
文献传递
前作和施氮量对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2015年
为完善以玉米-大豆套作系统为核心的三熟模式配套栽培技术,提高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大豆的产量,研究了小麦(A1)、豌豆(A2)、蚕豆(A3)及马铃薯(A4)4种前作处理和施氮0(B1),30(B2)和60(B3)kg·hm-23种水平对大豆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作豌豆和蚕豆处理与前作小麦相比,提高了大豆茎粗、分枝数和R2、R8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降低了株高,其中,前作为蚕豆处理的大豆茎粗、分枝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比前作为小麦处理的高3.5%、5.9%和5.7%,产量也较小麦前作平均高197.94 kg·hm-2;不同前作下各施氮处理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表现不一致,前作蚕豆、豌豆处理,大豆株高和分枝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茎粗和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而前作小麦和马铃薯处理的大豆株高、茎粗、分枝数和产量则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所有处理中以A3B2处理组合大豆农艺性状较好,产量最高,即前作蚕豆和施氮30 kg·hm-2时有利于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下大豆农艺性状的改善和产量的提高。
刘国丹王小春文熙宸蒲甜杨文钰
关键词:不同前作施氮量大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