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淑琼

作品数:23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图书馆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文学
  • 6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文学
  • 3篇叙事
  • 3篇文化
  • 2篇章太炎
  • 2篇日报
  • 2篇图书
  • 2篇图书馆
  • 2篇图书馆藏
  • 2篇稼轩
  • 2篇稼轩风
  • 2篇馆藏
  • 2篇副刊
  • 2篇《星洲日报》
  • 2篇辨析
  • 2篇藏书
  • 1篇性意识
  • 1篇学科
  • 1篇学科语言
  • 1篇语言
  • 1篇元词

机构

  • 22篇暨南大学

作者

  • 22篇易淑琼
  • 2篇罗志欢
  • 2篇赵维江
  • 1篇徐国荣

传媒

  • 3篇暨南学报(哲...
  • 2篇世界华文文学...
  • 2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文献
  • 1篇图书馆建设
  • 1篇齐鲁学刊
  • 1篇情报杂志
  • 1篇图书馆论坛
  • 1篇图书与情报
  • 1篇宁夏大学学报...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华文文学
  • 1篇华侨华人历史...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民族文学研究
  • 1篇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加坡华人作家的中国叙事——以潮籍作家蓉子的中国在地书写为例被引量:1
2021年
新加坡在华经商、投资及各行业的专业人士的中国在地书写已渐成一种文学现象,祖籍潮州的新加坡知名企业家、作家蓉子2001年起居留上海经商、写作,并长期在新加坡华文大报开设专栏,书写上海和新加坡之间的双城故事。蓉子的中国叙事从潮州祖乡到上海"我城"均基于中华亲情,其叙事内置"新加坡眼",同时以中国经验反观新加坡,书写全球资本、技术、知识流动及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在中国的新加坡人的乡愁与"中国梦",思考新加坡的华语教育。以蓉子为代表的新加坡华人作家的日常化中国叙事通过情感共享、文化平视客观公正地传达出崛起的中国形象,重建新加坡华人关于祖乡的"集体记忆",呈现出新中两国良性互动的文化通道构建模式,对中国故事的讲述、海内外中华文化的传承、再造不无启迪。
易淑琼
关键词:蓉子文化再造
阅读视野嬗变中的王安石《明妃曲》被引量:2
2005年
宋代王安石《明妃曲》的阐释里程,可厘定为历史批评(诗旨)和美学判断(诗艺)两条线索。解读的重点在于备受争议的“人生失意无南北”和“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句。梳理、辨析《明妃曲》迄今为止的接受史、文本解读上的歧见或多义性阐释实际上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时代不同读者阅读视野的嬗变史,因为理解本身就是读者的主观性反响和文本的客观性存在二者的交互作用,故而,《明妃曲》的阐释实际上即成为姚斯所说的一种“当代的存在”。但不管每一时代的读者怎样试图求得确解,都有其阐释的局限性。
易淑琼
关键词:《明妃曲》历史批评
中国维度下“天使岛诗歌”史诗性与文学性再解读被引量:3
2012年
中美学术界均主要视“天使岛诗歌”为华裔美国文学/历史的奠基文本,突出其独特的“华裔感性”对于构建美国华裔新身份的重要性,无意中忽略“天使岛诗歌”作为早期中国“新移民”创作,同时也是北美华文文学拓荒性文本。其史诗性在于诗歌的怨语愁言反映出近现代“家国同构”模式上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其文学性在于作为一个民间集体文本,其精品多以富于民族趣味的“比兴”及使事用典等传统手法呈现移民们丰富、鲜活的感性。而“非诗性”应放在近代“诗界革命”后旧体诗词自身转型的诗史维度中理解。
易淑琼
关键词:文化民族主义诗界革命
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被引量:4
2016年
论文以民国代表性华侨著述的序、跋为切入点,分析阐述了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的背景和民国南洋华侨文献的出版特征,进而对民国公众认知中的"南洋观"进行了辨析。认为经济因素是民国南洋华侨研究热和出版热的内趋动力,经济话语贯穿南洋华侨研究文献始终。在"南洋作为常识"的出版热中,大众"南洋观"逐渐形成并呈现出流变性,即从我族中心主义转为基于经济互惠前提的平等合作、共存共荣的全新视角。目前呈散点分布状态的民国南洋华侨研究专题文献,亟待整合建构,由此发掘在大中国民族主义整一性视域下被遮蔽的辨证的"南洋"认知,有利于从源头破解历史上南洋华人与土著、中国与东南亚在各自的民族主义强势话语影响下形成的刻板成见,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史及华侨(华人)史研究。
易淑琼
关键词:华侨研究民国文献
暨南大学图书馆藏章太炎先生藏书及手迹被引量:3
2003年
章太炎先生生前藏书较为完整地收藏在广州暨南大学图书馆 ,藏书中有大量的太炎先生手迹 ,是深入研究太炎先生极为有益的材料。
易淑琼罗志欢
刘敏中词“援稼轩例”与元代前期词坛之稼轩风
2008年
刘敏中《中庵词》中有"援稼轩例"作,其对稼轩词的效法达到形似和神似的高度统一。刘敏中之学稼轩反映了元代前期词坛一种有意识的群体性审美追求,而元代前期稼轩风盛之原因是:稼轩词之创作"法度"为文人学词提供了可资模仿的便捷途径;稼轩词中英雄豪杰之气和当时"中州气象"式的审美趣向契合;学术文学风会造就了词的体式特征的某些类文、类曲的变异,而以文为词又雅不避俗的"稼轩体"成为体现这些变异的最好范本。
赵维江易淑琼
关键词:稼轩风
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还能走多远?——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反思被引量:26
2010年
基于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十年来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如面子工程、特色不特,各自为政,建用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均与科学发展的理念相悖。专题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跳出当前的瓶颈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易淑琼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专题特色数据库
华侨华人文献专藏建设的实践和思考被引量:4
2008年
在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华侨华人文献专藏建设实践基础上,着重论述在印刷型华侨华人文献收集过程中,如何在熟悉文献总特征的前提下,利用网络书目和华侨华人研究的学科语言,将专科文献学知识与华侨华人专业学术素养有机结合,筛选、采集到全面、系统、连续、专业的学术性资料,为华侨华人学术研究提供充分的文献保障。另外,拓展文献捐赠与交换等非常规采选渠道对于华侨华人资料,尤其是灰色文献的有序化集纳也至关重要。
易淑琼
关键词:网络书目学科语言专科文献学
“经营”与“制作”——《星洲日报》青少年创作版与马华文学思潮嬗变
2015年
当代马华文学思潮的演绎呈现出从"马华文学"到"文学马华"或者说从传统审美范式向现代审美范式的转换。这种转换固然是由于马华文学精英的强力导引,但是由文学副刊长期"经营"与"制作"培养出来的马华文学新秀群体的创作是驱动马华文学思潮嬗变的强劲后浪。"茅草行动"后复刊的《星洲日报》副刊以分层梯度设置的形式培育这批同时是文学消费群体的文坛新生代。以青少年创作版位《梦想家》和《后浪》为样本观察,这群文学新客普遍使用笔名进行隐身、匿名书写,以大胆新锐的先锋姿态进行现代后现代美学实验,某种意义上酿成九十年代以来马华文学"辣味"论争的"民意"基础。
易淑琼
章太炎未刊藏书批校题跋辑录
2011年
暨南大学图书馆藏有章太炎先生生前藏书近四千册。其中明陈献章《白沙子全集》、清王夫之《船山遗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清张志聪《本草崇原》、清柯琴《伤寒论注》以及日人长井江衍《江氏周易上经时义》六种,上面各有太炎所作藏书题记一则,批语若干,均为章太炎各诗文集所失收。兹予辑录,并作简要分析。
罗志欢易淑琼
关键词:章太炎藏书辑录《阅微草堂笔记》题跋图书馆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