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剑 作品数:38 被引量:224 H指数:8 供职机构: 北京协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阿霉素慢性心肌病小鼠模型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阿霉素慢性心肌病小鼠模型的制备方法,包括给BALB/C品系雌性实验小鼠腹腔注射阿霉素,注射阿霉素剂量2mg/kg,每周注射1次,连续注射6周,停药3~5个月,获得射血分数EF值明显下降的阿霉素慢性心肌病小... 王怡宁 曲婵娟 王健 林路 曹剑 李潇 李怡多层螺旋CT在心脏副神经节瘤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及心脏和冠状动脉三维重建技术,分析心脏副神经节瘤(副节瘤)的CT表现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心脏副节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5名患者均进行了心脏MSCT扫描和三维重建。CT特征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强化特征以及与供血动脉关系等。结果心脏副节瘤在MSCT上表现为明显不均匀强化的类圆形肿瘤。5例心脏副节瘤中3例位于主动脉根部,2例与心房关系密切,CT定位与手术定位一致。CT测量肿瘤大小与手术病理测量大致相符。MSCT显示4例主要供血动脉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相符。结论 MSCT对于心脏副神经节瘤的定位诊断、大小测量及血供来源判断具有重要作用。 王怡宁 孔令燕 曹剑 曾正培 苗齐 张抒扬 张竹花 金征宇关键词:多层螺旋CT 副神经节瘤 心脏 双模态标记F344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大鼠心脏后离体及在体影像示踪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利用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标记带有红色荧光蛋白(RFP)的F344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探索双模态成像示踪标记干细胞示踪的可行性。方法使用含USPIO(40μg Fe/ml)的培养基与BMSCs/RFP共孵育培养24 h,标记后行普鲁士蓝染色、透射电镜检查及台盼蓝染色验证标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实验组(n=8)通过心肌局部注射方式将双标干细胞移植至急性心肌梗死F344大鼠的梗死心肌周围,术后不同时间点(1 d、1周、2周和4周)行磁共振成像和荧光成像,对双标干细胞进行示踪并比较信号强度变化;对照组(n=2)不注射细胞,行磁共振和光学成像。4周后将大鼠麻醉处死后取心脏病理行HE染色、普鲁士蓝染色和荧光成像,观察双标干细胞在心肌内的分布。结果共孵育培养24 h的方式可以有效、安全地构建USPIO-RFP双标BMSCs干细胞,普鲁士蓝染色显示USPIO标记阳性率为99%,透射电镜提示USPIO颗粒主要位于胞质内溶酶体中。台盼蓝染色显示标记组和阴性对照组活细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7%比96.3%,P>0.05)。心肌局部注射双标干细胞的实验组8只大鼠,磁共振成像在术后4周内均能观察到注射区域信号强度降低,并且信号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66);在体荧光成像未能检测到荧光信号,而离体荧光成像检测到心脏表面细胞注射区域有较弱的荧光。病理切片染色显示梗死心肌周围细胞核密度增加,心肌中蓝染颗粒及荧光成像发光分布区域与HE染色中细胞核密度增加区域一致。结论USPIO-RFP双标干细胞注射至大鼠急性梗死心肌后,在体磁共振成像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实现对干细胞的示踪成像,离体荧光成像和病理荧光成像可以示踪移植干细胞。 曹剑 王怡宁 石新琳 马国涛 孔令燕 薛华丹 雷晶 何泳蓝 金征宇关键词:红色荧光蛋白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可移动智能恒温医嘱处理箱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可移动智能恒温医嘱处理箱,包括箱体、触摸屏、扫码终端和服务器,所述服务器设置于所述箱体内,所述触摸屏和所述扫码终端均设置于所述箱体上,所述触摸屏和所述扫码终端均通信连接至所述服务器,其中,所述箱体中设置有... 张洪芝 冯逢 王沄 潘杰 曹剑 王怡宁 孙小南 王志伟纵隔包虫病CT及CMR表现并文献复习 2022年 目的探讨纵隔包虫病的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临床证实的纵隔包虫病CT和心脏MR表现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CT平扫显示右侧冠状沟类圆形囊状稍低密度,密度均匀,局部壁钙化,右侧房室交界部及右冠状动脉近段受压推移。心脏MR显示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黑血序列呈稍高信号,电影序列示右房、右室运动及三尖瓣开放受限,病灶随房室运动轻度抖动,T_(1) mapping显示腔内信号均匀。静息首过灌注及延迟增强影像均显示病灶未见明显强化。结论纵隔包虫病较为罕见,诊断时应结合其流行病学史、CT和MRI的影像特点,临床工作中诊断纵隔囊性占位也应考虑到纵隔包虫病感染的可能。 张志杰 曹剑 王怡宁关键词:心脏磁共振 基于心脏磁共振T1 mapping和逻辑回归方法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肺动脉高压 2023年 目的评估基于心脏磁共振平扫T1 mapping的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鉴别肺动脉高压(P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1年1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并接受心脏磁共振检查的175例患者,其中116例为PH患者,59例为非PH患者。将其中140例患者(93例PH患者和47例非PH患者)归入训练集,其余35例患者(23例PH患者和12例非PH患者)归入验证集。采用专用的影像组学研究平台对平扫T1 mapping图像进行勾画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基于逻辑回归方法建立影像组学模型,鉴别PH患者和非PH患者。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基于平扫T1 mapping的逻辑回归模型用于诊断PH的准确性。结果基于逻辑回归方法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诊断PH的AUC分别为0.973(95%CI:[0.930,0.993])和0.841(95%CI:[0.678,0.942])。采用最佳截断值0.829,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诊断PH的准确度分别为91.43%和80.00%。结论基于平扫T1 mapping的和逻辑回归方法的影像组学模型在诊断PH中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王悦 林路 李潇 曹剑 王健 李森 刘浩 王鑫 荆志成 金征宇 王怡宁关键词:肺动脉高压 心脏磁共振 高灵敏度探测器结合迭代重建在低管电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价值 被引量:26 2014年 目的 评估应用第二代双源CT新型探测器对患者进行低管电压(80 kV)冠状动脉CTA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3例临床怀疑或已知冠心病的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分别以第二代双源CT普通探测器(A组)和新型探测器(B组)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A组管电压为100 kV,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B组管电压为80 kV,对原始数据进行FBP(B1组)和迭代(B2组)重建。各组CT图像的辐射剂量[CT剂量容积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以及背景噪声绝对值、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信噪比(SNR)、冠状动脉近段的对比噪声比(CNR)进行系统测量.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每例患者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进行4分法评估.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辐射剂量(CTDIvol和ED)。应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B1和B2组主动脉根部CT值、图像噪声、SNR和冠状动脉近段CNR。应用卡方检验比较3组冠状动脉平均分可评价节段数百分比。用Kappa分析评价不同观察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结果A组52例、B组51例患者,B组CTDIvol和ED显著低于A组,2组CTDIvol分别为(8.93 ±2.55)和(13.87 ±4.62) mGy(t =6.71,P<0.01),ED分别为(1.77±0.51)和(2.65±0.89)mSv(t =6.09,P<0.01).B1组图像噪声显著高于A组和B2组(A、B1和B2组分别为:30.52±4.45、41.17±7.68和30.91 ±6.04;F=48.75,P<0.01).B2组图像SNR(A、B1和B2组分别为:17.50±3.40、17.13±4.51和22.85±5.79,F=24.12)及冠状动脉近段CNR[A、B1和B2组分别为:(左主干)23.35±6.20、27.78±6.90、38.49±12.48,F=38.70;(右冠状动脉)23.61±6.18、28.83±6.54、39.81±11.65,F=48.77]显著高于A和B1组(P值均<0.01)。图像质量评分:A组(1.29±0.23)分,B1组(1.34±0.29)分,B2组(1.33±0.31)分;3组可评价血管段的百分比[96.9% (813/839)、96.2%(789/82 王怡宁 曹剑 孔令燕 林路 薛华丹 李烁 宋兰 王志伟 周慷 王沄 金征宇关键词:冠状血管 血管造影术 以心律失常起病的结节病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2年 目的探讨以心律失常为首要和主要表现的结节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门诊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诊并规律随诊的4例累及心脏的结节病患者资料,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42~58岁,平均51岁;分析其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转归。结果4例患者均以心律失常为首发或主要临床表现就诊:1例为Ⅲ°房室传导阻滞、1例为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为频发室性早搏和短阵室性心动过速。3例在心律失常的诊断过程中,发现胸部CT异常而同期诊断了呼吸系统结节病;1例在心律失常5年后因颈部淋巴结肿大而发现胸部CT异常诊断呼吸系统结节病。4例患者均经支气管镜检查获取组织、病理证实为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性炎。2例患者接受心肌灌注延迟成像核磁共振检查,均有典型的心脏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3例患者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证实心脏受累。4例患者均经口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病情控制,2例接受了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结论不明原因的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的中老年患者需要考虑到心脏结节病的可能。建议常规行胸部CT筛查;而对于疑诊患者建议完善心脏增强核磁和(或)PET检查来明确诊断心脏结节病的诊断;口服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有效。 邵池 孙宇新 于琛 张新 李霁 徐凯 曹剑 王怡宁 黄慧 徐作军关键词:结节病 心律失常 心脏结节病 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对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像,并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比较,评估二者的图像质量及放射剂量。方法对4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的AF患者行二代128层双源CT增强扫描。随机分为两组:组1共21例(序列组),使用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组2共19例(螺旋组),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基于AHA-15段冠状动脉分段法及4级评分法(1分-优秀至4分-差),由两位阅片者独立对所有冠状动脉按节段进行图像质量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及有效放射剂量。结果序列组平均心率(94±25)次/min,心率波动(69±25)次/min;螺旋组平均心率(86±22)次/min,心率波动(65±22)次/min,组间平均心率(t=1.019,P=0.315)及心率波动(t=0.598,P=0.5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序列组与螺旋组的图像质量优良,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9±0.55 vs 1.25±0.55;Z=-1.290,P=0.197);序列组的有效放射剂量较螺旋组显著降低(4.90±1.62 mSv vs 10.04±3.57 mSv;t=-5.988,P=0.000)。结论 AF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相比,可以提供同样高质量的图像满足诊断需要,同时有效减低放射剂量。 林路 王怡宁 金征宇 卢光明 张兆琪 孔令燕 薛华丹 曹剑 张龙江关键词:心房纤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PD1/PDL1单抗致免疫性心肌炎模型及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PD1/PDL1单抗致免疫性心肌炎模型的制备方法,包括通过AAV9介导模型心肌组织高表达PDL1,再对心肌组织高表达PDL1的模型应用PD‑1/PD‑L1单抗造模。本发明还提供了该制备方法所制备的动物模型的... 王怡宁 曲婵娟 王健 李颜玉 周慷 曹剑 林路 李潇 金征宇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