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彦龙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细胞
  • 1篇大隐静脉
  • 1篇大隐静脉曲张
  • 1篇胆囊
  • 1篇胆囊切除
  • 1篇胆囊切除术
  • 1篇胆囊炎
  • 1篇胆囊炎治疗
  • 1篇胆总管
  • 1篇胆总管结石
  • 1篇星状细胞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隐静脉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造影

机构

  • 6篇新疆喀什地区...
  • 1篇暨南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6篇曹彦龙
  • 2篇林洋
  • 2篇王梁
  • 1篇陈捷
  • 1篇李承志
  • 1篇林楠
  • 1篇吴源泉
  • 1篇张艳
  • 1篇吴建华

传媒

  • 1篇智慧健康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农垦医学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中华肝脏外科...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分析腹腔镜下三孔法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研讨腹腔镜下三孔法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用1:1随机数字法分两组讨论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82例急性胆囊炎患者,每组41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接受腹腔镜下三孔法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治疗状况,如并发症、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并比较。结果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7.32%低于对照组19.51%,且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建议临床治疗急性胆囊炎疾病可采用腹腔镜下三孔法胆囊切除术治疗,其疗效突出,安全可靠,值得应用。
曹彦龙王梁
关键词:急性胆囊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开腹手术
DSA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再灌注损伤兔模型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DSA灌注成像技术评估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IRI0h组、6h组、12h组、24h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只。IRI各组分别在右下肢缺血3h恢复血流灌注后0h、6h、12h、24h接受双下肢动脉3DDSA造影,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即行双下肢动脉3D造影,同时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变化。用DSA灌注成像后处理软件Syngo DynaPBV分析造影图像,计算出双下肢灌注参数之血流容积(BV)及其两者比值之相对血流容积(rBV),将各时点测得的rBV与实验室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SA灌注参数rBV在IRI6h组、12h组、24h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I各组间比较,rBV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逐渐降低(F=5.816,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IRI组各时点rBV值与实验室检查指标CK(r=-0.91,P<0.05)、LDH(r=-0.90,P<0.05)、MDA(r=-0.85,P<0.05)呈负相关,与SOD(r=0.74,P<0.05)呈正相关。结论术中应用DSA灌注成像技术评估肢体IRI安全可行,其灌注参数与实验室指标间有较好相关性,可实时评估术中骨骼肌IRI程度。
何子聪曹彦龙李承志张艳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
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分析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BMI指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结石数目、合并胆囊结石、乙型肝炎、胆总管直径、合并胆管炎等基本信息,分析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结石复发的影响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结石数目、合并胆囊结石和乙型肝炎均是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结石数目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中应积极给予控制,以减少复发风险。
依明江.克尤木亚森江.莫明曹彦龙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影响因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星状细胞的接触调节作用
2020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肝星状细胞(HSC)的直接接触调节作用。方法建立HSC及BMSC共培养系(共培养组),共培养72 h后通过流式细胞术分离细胞,采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共培养组HSC中Notch通路相关受体(Notch1、Notch2、Notch3及Notch4)及BMSC中Notch相关配体(Dll1,Dll3,Dll4,Jag1及Jag2)的表达情况,以单独培养HSC及BMSC为对照组。两组蛋白表达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共培养组中Notch1表达量为1.85±0.3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8±0.25(t=4.235,P<0.05);而Notch3表达为0.40±0.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08(t=-7.971,P<0.05);Notch相关配体Jag1表达为2.03±0.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9±0.13(t=6.386,P<0.05)。结论BMSC可能通过Jag1结合Noch1以直接接触机制调控HSC。
木斯他巴·买买提热依木陈景耀林楠林楠曹彦龙吴建华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骨髓肝星状细胞共同培养技术
基层医院下肢静脉曲张的外科综合治疗
2009年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曲张外科综合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下肢静脉曲长外科综合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高位结扎,辅以曲张静脉团手术切除、电凝、皮下连续缝扎或硬化剂注射方法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临床治愈。结论:内翻剥脱对有返流的主干静脉处理具有明显优势;手术切除、皮下连续缝扎、电凝(分支)、硬化剂对静脉团的处理有很好的效果。
林洋吴源泉曹彦龙王梁
关键词:大隐静脉曲张外科治疗
CNLC进展期肝细胞癌三联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和第2位肿瘤致死病因。肝切除术是实现HCC患者长期生存的最主要途径。然而,绝大多数HCC患者初诊时已处于中晚期,能接受手术的患者不超过30%,预后极差。近年来,肝癌局部治疗(包括TACE、HAIC等)和系统治疗(包括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取得了重大进展,使得初始不可切除的HCC(u-HCC)患者达到足够的肿瘤降期,最终转化为可R0切除,大大提高了u-HCC患者的生存率。目前已有多种模式被探索用于u-HCC的转化疗法,其中联合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三联转化治疗”获得的客观缓解率(ORR)和手术转化率最高,但也存在争议,包括三联转化治疗目标人群的选择标准、三联转化治疗方案的最优选择、三联转化治疗后可手术切除的标准以及三联转化治疗后手术切除时机的选择等。本综述就此作一系统总结,为探索CNLC进展期HCC的最佳转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陈茜覃夏曹彦龙廖昊章纪豪陈建发陈捷
关键词:肝细胞癌中晚期肝癌肝切除术三联疗法靶向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