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根据OCT检查结果对特发性黄斑前膜进行分级,评估其预判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5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29例(30眼)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黄斑中心凹形态变化将该病分为4级。各级患者均进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剥除黄斑前膜,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各级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情况。结果随着分级增高,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形态改变越紊乱,黄斑前膜出现和中心凹部丢失也越明显。各级患者术前与术后的Log 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各级患者术前及术后的Log MAR BCVA随着分级增高而增加,整体比较以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分级越高患者的视力越差。特发性黄斑前膜Ⅱ级患者术前和术后Log MAR BCVA差值最大,且与其他各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Ⅱ级患者的BCVA在术后的改善程度最大。除Ⅲ级患者外,其余各级患者术前与术后CF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及术后各级患者间的CFT随着分级增高而增加,整体比较以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提示特发性黄斑前膜分级越高患者的黄斑厚度越高。结论基于OCT检查图像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进行分级,不仅有助于预判患者术后视力和CFT的恢复情况,还有利于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
目的研究ICL(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晶状体的距离以及虹膜张力在ICL并发白内障中的意义。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6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患者,采用眼前段全景OCT观察并发白内障患者ICL在后房的位置变化,并采用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与无并发白内障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瞳孔散大后,ICL并发白内障患者的ICL周边部距晶状体前表面最小间距(D3值)为(77.75±8.70)μm,变化范围69.05~86.45μm;ICL合并正常晶状体患者的D3值为(145.68±28.88)μm,变化范围116.8-174.56μm,二者进行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L并发白内障患者D2-D1值(虹膜张力差)为(321±21.31)μm,变化范围299.69-342.31μm;ICL术后透明晶状体患者的D2-D1值为(286.32±60.46)μm,变化范围225.86-346.78μm,P=0.0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L周边部距晶状体前表面的最小间距(D3值)和虹膜张力差(D2-D1值)在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D3值大于116.8μm是相对安全的间距,发生并发性白内障的几率较小;当D3小于86.45μm和D2-D1值大于299.69μm时,并发性白内障的几率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