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彦锋

作品数:6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氮量
  • 2篇氮素
  • 2篇山丘
  • 2篇施氮
  • 2篇施氮量
  • 2篇太行山丘陵区
  • 2篇丘陵
  • 2篇丘陵区
  • 2篇颗粒物
  • 1篇氮素利用
  • 1篇演替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循环
  • 1篇养分元素
  • 1篇叶表面
  • 1篇园林
  • 1篇园林植物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

机构

  • 6篇河南农业大学
  • 4篇河南省林业科...

作者

  • 6篇朱彦锋
  • 5篇赵勇
  • 4篇樊巍
  • 2篇吴明作
  • 2篇齐飞艳
  • 1篇赵东
  • 1篇杨喜田
  • 1篇陈桢
  • 1篇高喜荣
  • 1篇王谦
  • 1篇张军

传媒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科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人工施氮量对荆条氮素利用的影响
2011年
为了解植物在不同氮生境下的响应,以太行山丘陵区荆条群落为对象,采用人工施氮的方法,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荆条氮素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人工施氮后,成熟绿叶和枯叶中氮质量分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施氮量为32 g/m2时达到最大值,施氮对成熟绿叶磷质量分数也有明显的影响,当施氮量为8 g/m2时,叶中磷质量分数最高,约为对照的2.29倍,施氮量与枯叶中磷质量分数无显著相关关系;2)施氮能显著降低荆条的氮素回收率,随施氮量增加,氮素回收率整体上表现出负相关,平均降幅约为18.57%,施氮量在4~8 g/m2之间时,氮素回收率无显著差异;3)随施氮量提高,土壤氮和磷的质量分数呈现升高的趋势,土壤磷质量分数在施氮量为4 g/m2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含水量与氮素回收率呈负相关关系。
赵勇朱彦锋王谦陈桢樊巍杨喜田
关键词:荆条
道路绿化林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被引量:5
2009年
以郑州市新107国道为例,对绿化林带两侧空气中颗粒物的浓度进行了观测.主要测定了TSP,PM10,PM2.5,PM14种粒径的颗粒物浓度.结果表现为:4种粒径的空气颗粒物浓度从8:00—18:00的日变化趋势呈倾斜的"L"形,呈上午高,下午低的走势;绿化林带能净化空气中的颗粒物,对TSP和PM10的净化效果比PM2.5,PM1的效果好;颗粒物浓度跟车流量呈正相关,跟风速呈负相关.
齐飞艳郭会锋赵勇朱彦锋
关键词:空气颗粒物空气污染
郑州市园林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的研究被引量:21
2009年
测定了郑州市的5种园林植物叶面颗粒物附着密度,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各测试树种叶表面微形态.结果表明,颗粒物附着密度在不同树种之间存在差异,各植物叶片颗粒物附着密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海仙花>枇杷>广玉兰>垂柳>女贞.大气颗粒物主要附着在叶片上表面,叶片表面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由高到低的微形态结构依次是绒毛>沟槽>小室>条状突起.这些微形态结构越密集、深浅差别越大,越有利于滞留大气颗粒物.深度清洗后叶片表面仍能滞留小粒径的颗粒物.
齐飞艳朱彦锋赵勇樊巍高喜荣白轶斌
关键词:园林植物大气颗粒物叶表面微形态
施氮对荆条群落生物量及氮素回收利用效率影响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一直是现代生态学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关于生态恢复的研究也多集中在山地、丘陵、草原等脆弱生态地区进行。本项目来源于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专题“华北土石山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试验示范”和河南省...
朱彦锋
关键词:施氮量氮素回收利用
文献传递
太行山丘陵区群落演替进程中碳贮量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09年
为了解植被演替过程中碳贮量分布格局,以太行山丘陵区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其生态系统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碳密度随演替进程逐渐提高,其排序为:乔木阶段(58.3 t/hm2)>灌丛阶段(43.1 t/hm2)>草本阶段(20.47 t/hm2);(2)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随演替进程呈逐渐增高的趋势。其含量排序为:乔木阶段(0.94%)>灌丛阶段(0.84%)>草本阶段(0.34%);(3)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植被碳贮量逐渐增加,栓皮栎群落最高,达40.30 t/hm2;草本群落阶段最低(1.34 t/hm2);灌木群落居中(8.26 t/hm2)。在碳贮量构成中,乔、灌群落的乔木层碳贮量所占比重最高;草本层所占比例最小。草本层碳贮量所占比例随演替进程呈下降趋势。(4)生态系统碳总贮量随演替进程呈上升态势,由草本阶段的21.81 t/hm2,增加到灌木阶段的51.36 t/hm2,乔木群落阶段达到最大,为92.63 t/hm2。生态系统碳贮量增加约4.3倍。在碳贮量构成中,土壤碳储量所占比重最大。土壤碳贮量占总贮量的比重随演替进程呈下降趋势。
赵勇吴明作樊巍朱彦锋赵东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群落演替
太行山丘陵区刺槐人工林主要养分元素分配及循环特征被引量:11
2009年
为了解刺槐人工林养分循环特征,以太行山丘陵区刺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标准木收获法,对其生物量和养分循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刺槐林乔木层总生物量为39.87 t/hm2,各器官生物量排序为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树干所占生物量比例最大,叶生物量最小。2)3种元素在各器官中含量表现出较大差异,在树干、树根和树皮中的含量大小排序是N>Ca>P,枝、叶中含量排序为Ca>N>P。3)各器官营养元素积累量、年存留量分配关系为树干>树叶>树枝>树根>树皮,林分3种营养元素积累量为633.20 kg/hm2,积累量和年存留量大小排序为Ca>N>P,Ca积累量最多(368.36 kg/hm2),P最少(18.19 kg/hm2),N居中(276.65 kg/hm2)。4)凋落物营养元素年归还量为286.52 kg/hm2,3种营养元素年归还量大小排序为Ca>N>P,Ca最高(196.48 kg/hm2),分别是N和P的2.31倍和40.26倍。5)刺槐人工林吸收系数排序为N>P>Ca,富集系数为N>P>Ca,刺槐对N吸收系数、富集系数均高于P、Ca,利用系数、循环系数排序是Ca>N>P,Ca周转时间最短(1.87 a),P最长(3.73 a),N居中(3.25 a)。
赵勇樊巍吴明作张军朱彦锋
关键词:刺槐人工林养分元素养分循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