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成刚

作品数:78 被引量:371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67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7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0篇动脉
  • 36篇冠状
  • 35篇冠状动脉
  • 28篇心病
  • 28篇冠心病
  • 13篇心肌
  • 13篇血管
  • 13篇病患
  • 12篇介入
  • 12篇冠心病患者
  • 11篇心绞痛
  • 11篇介入治疗
  • 11篇经皮冠状动脉...
  • 11篇绞痛
  • 11篇梗死
  • 11篇冠状动脉介入
  • 10篇心肌梗死
  • 10篇血症
  • 9篇型心
  • 9篇型心绞痛

机构

  • 44篇中国医学科学...
  • 19篇北京协和医学...
  • 9篇中国医学科学...
  • 6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大连医科大学...
  • 3篇内蒙古医科大...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 1篇济源市第二人...
  • 1篇安徽省铜陵市...

作者

  • 78篇朱成刚
  • 58篇李建军
  • 54篇郭远林
  • 31篇吴娜琼
  • 20篇李小林
  • 19篇董倩
  • 18篇高莹
  • 17篇窦克非
  • 17篇张彦
  • 16篇刘庚
  • 15篇李莎
  • 14篇尹栋
  • 13篇徐瑞霞
  • 12篇丰雷
  • 10篇卿平
  • 9篇蒋立新
  • 9篇孙静
  • 9篇慕朝伟
  • 9篇孙静
  • 9篇徐瑞霞

传媒

  • 27篇中国循环杂志
  • 13篇中国分子心脏...
  • 8篇中华老年心脑...
  • 4篇中华心血管病...
  • 4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临床内科杂志
  • 2篇2014年第...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血栓与止血学
  • 1篇临床药物治疗...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中国心脏大会...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7篇2020
  • 5篇2019
  • 11篇2018
  • 7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11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5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非空腹血脂检测在服用他汀类药物老年人群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2021年
目的探讨非空腹血脂检测在服用他汀类药物老年人群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9年1月阜外医院住院的非高TG血症老年患者672例,根据入院前服用他汀类药物情况分为非他汀组497例和他汀组175例。采集患者住院时空腹(禁食8~12 h)和非空腹(早餐后2~4 h)状态下的血标本,分别测定血浆TG、TC、HDL-C和LDL-C水平,计算得出残余TC、非HDL-C和计算法LDL-C,比较2组各项空腹血脂与非空腹血脂的差值和变化率是否有差异,应用Bland-Altman分析评估空腹血脂与非空腹血脂检测的一致性。结果非空腹与空腹TG、TC、HDL-C、LDL-C、残余TC、非HDL-C和计算法LDL-C水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他汀组与非他汀组各项血脂的差值和变化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空腹与非空腹TG差值的95%一致性界限(95%LoA)为0.49~0.91、TC差值的95%LoA为-1.67~1.33、HDL-C差值的95%LoA为-0.68~0.54、LDL-C差值的95%LoA为-1.62~1.24,各项空腹血脂与非空腹血脂水平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各项血脂的差值和变化率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结论非空腹血脂检测同样适用于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老年人群。
刘明名高莹彭佳郭远林吴娜琼朱成刚李建军
关键词:甘油三酯类脂类羟甲基戊二酰基COA还原酶抑制剂
国人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及性别差异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初步探讨国人中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1至2009-12期间入住我院的312例自发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未行激发试验)的临床资料,并对男女性别之间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揭示性别之间的异同点。结果:变异型心绞痛好发于男性占87.8%(274/312),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17.6%(55/312)的患者有过敏史;心绞痛发作时18.9%(59/312)的患者合并心律失常;造影发现有54.8%(155/283)的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7.1%(22/312)的患者合并冠状动脉肌桥。硝酸酯类、钙拮抗剂及支架置入术可以有效控制心绞痛的发作。与男性相比,女性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吸烟者比例低(10.5%vs 78.8%,P<0.01),冠心病家族史比例高(31.6%vs11.3%,P<0.01),室性心动过速(13.2%vs 3.6%,P<0.05)及心室颤动(7.9%vs 1.8%,P<0.05)发生的比例高。结论:变异型心绞痛为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心肌缺血,合并心律失常的比例较高,处理不及时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严重情况。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应常规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对于狭窄严重者应行支架置入术。与男性相比,女性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吸烟者比例较低,冠心病家族史比例较高,更容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
朱成刚郭远林李小林李莎吴娜琼李建军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疾病特征
C反应蛋白增强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体内TNF-α和IL-6的表达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通过对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的单核细胞给予一定浓度的C反应蛋白(CRP)的刺激,比较两组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差异,并观察他汀类药物干预后其水平的变化,探讨炎症相关分子机制在变异型心绞痛中的作用和他汀类药物的干预效应。方法培养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病例组,n=6)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n=6)的外周血单核细胞,使用CRP(终浓度为20mg/L)刺激24小时;辛伐他汀干预采用辛伐他汀(终浓度10umol/L)预先孵育单核细胞2小时,继之以CRP刺激24小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培养液上清中的TNF-α和IL-6的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基础状态下病例组中TNF-α和IL-6的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给予CRP刺激后,病例组及对照组中TNF-α和IL-6的水平较其基础状态均有明显升高(p<0.01),但病例组中TNF-α和IL-6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1),辛伐他汀预孵育后可以有效抑制两组患者CRP刺激后的TNF-α和IL-6表达(p<0.01)。结论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受到CRP刺激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NF-α,IL-6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炎症机制可能在变异型心绞痛中起着一定的作用;辛伐他汀可以有效抑制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炎症反应的强度。
朱成刚李建军郭远林刘俊吴娜琼李小林唐熠达蒋立新
关键词:变异型心绞痛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
ABO血型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ABO血型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梗死相关血管自发再通(SR)的相关性。
孙静李莎朱成刚郭远林吴娜琼徐瑞霞高莹李小林卿平张彦刘庚董倩李建军
单中心192例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内我院住院患者中192例确诊为变异型心绞痛患者(未行激发试验)的临床资料。结果变异型心绞痛临床上少见,好发于男性,占85.9%,合并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饮酒,有过敏史16.7%。心绞痛的好发时间为夜间及凌晨。35例(18.2%)心绞痛发作时合并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动过速11例(5.7%)、心室颤动6例(3.1%)、窦性心动过缓7例(3.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3.1%);56.9%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17例(8.9%)合并冠状动脉肌桥。结论变异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心肌缺血,常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对于狭窄程度严重者应行支架置入术。
朱成刚李建军高立建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心绞痛变异型高血压心律失常
冠心病的发病年龄与脂蛋白颗粒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的发病年龄与脂蛋白颗粒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1 21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早发组(n=135例,≤45岁)、早发组(n=505例,男性:46~55岁;女性:46~65岁)和迟发组(n=577例,男性>55岁,女性>65岁),同时入选一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n=72例,≤45岁)。随后应用Lipoprint脂蛋白分类检测仪对脂蛋白进行分类,分析不同大小颗粒[包括高密度脂蛋白(HDL)颗粒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在上述四组患者中的分布情况,探讨HDL颗粒与早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结果:早早发组冠心病患者大HDL颗粒减少,同时小LDL颗粒增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HDL颗粒和早早发冠心病呈负相关(OR=0.872,95%CI:0.825~0.922),而小LDL颗粒与其呈正相关(OR=1.038,95%CI:1.008~1.069)。而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仅大HDL颗粒和早早发冠心病显著负相关(OR=0.899,95%CI:0.848~0.954)。结论:大HDL颗粒和早早发冠心病呈显著负相关,提示其在早早发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赵肸张彦徐瑞霞张惠雯李莎孙荻吴娜琼朱成刚郭远林孙静董倩刘庚李建军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脂蛋白类冠状血管造影术
基于造影目测结果评估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评分系统的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造影量化分析(QCA)研究结果,建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目测结果评估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的评分系统。方法:既往我们对以分支即兴支架置入策略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造影资料进行QCA,形成了RESOLVE评分系统。本研究纳入RESOLVE研究全部1 545例患者(共1 601处病变),将RESOLVE评分系统中根据QCA结果计分项改为造影目测评估结果,评价造影目测评估结果和原QCA结果一致性;比较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闭塞[定义为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等级下降]组(n=11,共118处病变)与无分支闭塞组(n=1 431,共1 483处病变)各评分预测因素的造影目测评估结果,并参照RESOLVE评分的计分方法形成V-RESOLVE评分。评价V-RESOVE评分的区分度、拟合优度及不同积分对应分支闭塞发生率,并比较V-RESOLVE评分和RESOLVE评分对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的诊断价值。结果:将RESOLVE评分中QCA分析计分项改为造影目测评估结果,与QCA分析结果的一致性为一般至中等(加权Kappa值0.22~0.44);分支闭塞组术前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前分支血管狭窄程度较无分支闭塞组更高,分叉角度、主支/分支血管管径比较无分支闭塞组更大(P均<0.01);由此建立的V-RESOLVE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76[95%可信区间(CI):0.71~0.80],与RESOLVE评分ROC曲线下面积(0.77,95%CI:0.72~0.81)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Hosmer-Lemeshow法P=0.17);根据V-RESOLVE评分四分位数间研究对象分支闭塞情况,定义评分≥12分患者为高危患者,其分支闭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危(评分<12分)患者(16.7%vs 4.3%,P<0.01);V-RESOLVE评分与RESOLVE评分定义的非高危患者(4.3%vs 3.4%)和高危患者中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16.7%vs 18.0%)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2和0.60)。结论:本研�
何源张冬陈昌喆宋晨曦尹栋丰雷朱成刚徐波窦克非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评分系统
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评估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叉角度等分叉病变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所得血管分叉角度的中位数(49°)作为分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角度组(≤49°,n=93)和高角度组(>49°,n=83)。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结果:在176例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有8例(4.5%)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分支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在高角度组明显大于低角度组(8.4%vs 1.1%,P=0.019)。随着血管分叉角度逐渐增大,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逐渐增高,第1四分位内为0%,第2四分位内为2.5%,第3四分位内为7.0%,第4四分位内为8.7%(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D-QCA计算所得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5%CI:1.005~1.271,P=0.041)。结论:3D-QCA证实,高血管分叉角度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
王昊慕朝伟朱成刚尹栋丰雷刘帅赵志勇张冬窦克非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内皮素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与进展被引量:7
2005年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活性肽,有着收缩血管和细胞增殖的作用,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内皮素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内皮素转化酶抑制剂在冠心病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做一介绍。
朱成刚窦克非
关键词:内皮素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冠心病
中药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对高脂血症患者的降脂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观察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在降脂疗效及安全性方面较血脂康单药治疗的优势。方法:32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接受血脂康单药1.2g治疗组(n=16)或血脂康1.2g联合依折麦布10mg治疗组(n=16),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血脂谱以及肝肾功能,血糖,肌酸激酶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共入选32例患者,血脂康单药治疗组(n=16)以及血脂康与依折麦布联合治疗组(n=16)。血脂康单药组基线血脂谱TG1.74±1.39 mmol/L, TC4.72±1.00 mmol/L,HDL-C1.25±0.51mmol/L,LDL-C2.92±0.89mmol/L,服药3个月后血脂谱,TG1.14±0.67 mmol/L, TC3.87±0.66 mmol/L,HDL-C1.36±0.47mmol/L,LDL-C2.20±0.59 mmol/L,其中TC降幅18%,LDL-C降幅24.7%,血脂康与依折麦布联合用药组基线血脂谱TG1.64±0.91mmol/L,TC5.24±1.11 mmol/L,HDL-C1.38±0.63 mmol/L,LDL-C3.34±0.68 mmol/L,服药3个月后血脂谱TG1.51±1.33mmol/L, TC3.99±1.14mmol/L,HDL-C1.31±0.48mmol/L,LDL-C2.08±0.75mmol/L。TC降幅24%,LDL-C降幅37.7%。安全性指标:ALT,AST, Cr, BUN, Glu, CK服药前后两组均无明显变化。HsCRP两组服药后均下降,且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组降幅更大。结论:血脂康联合依折麦布降TC、LDL-C、HsCRP的疗效明显优于血脂康单药方案,安全性与血脂康单药相似。
刘硕霖吴娜琼赵肸郭远林高莹朱成刚卿平董倩刘庚李建军
关键词:依折麦布降脂疗效安全性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