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上华

作品数:20 被引量:57H指数:4
供职机构:高州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7篇梗死
  • 7篇出血
  • 4篇脑出血
  • 4篇急性
  • 3篇疏血通
  • 3篇阿司匹林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聚集
  • 2篇依达拉奉
  • 2篇神经功能
  • 2篇他汀
  • 2篇注射
  • 2篇注射液
  • 2篇综合征
  • 2篇卒中
  • 2篇微出血
  • 2篇疗效
  • 2篇脑梗塞

机构

  • 20篇高州市人民医...

作者

  • 20篇李上华
  • 14篇吴学永
  • 9篇黄雄
  • 7篇卢常盛
  • 7篇黎才源
  • 5篇彭铁生
  • 4篇梁银婷
  • 3篇黄成锋
  • 3篇李春梅
  • 2篇黄汉宁
  • 1篇何彪
  • 1篇石建设
  • 1篇陈一鸣

传媒

  • 4篇现代诊断与治...
  • 2篇深圳中西医结...
  • 2篇临床医学工程
  • 2篇首都食品与医...
  • 1篇临床荟萃
  • 1篇湖南中医杂志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医学检验与临...
  • 1篇按摩与康复医...
  • 1篇白求恩医学杂...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8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脑梗塞应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3
2017年
选取我院收治4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8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用药后的一周、两周、三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上意义(P>0.05)。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塞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黎才源梁银婷李上华吴学永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依达拉奉氯吡格雷
卒中后抑郁与脑损伤部位的关系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脑损伤部位的关系。方法将2008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确诊脑卒中的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其进行抑郁评分。结果脑卒中的患者发生抑郁症状的,左侧发生率高于右侧;其中左侧额叶、颞叶、基底节的卒中较容易发生卒中后抑郁;多病灶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左侧大脑半球的额颞叶及基底节区脑卒中患者相对多发性病灶脑卒中患者更容易发生抑郁症。结论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与卒中部位密切相关,其中左侧额叶、颞叶、基底节区相关性更为显著。
李上华吴学永黄雄
关键词:脑卒中部位
阿托伐他汀对腔隙性脑梗死合并CMBs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MBs)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72例腔隙性脑梗死合并CMBs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保护脑细胞、改善脑部微循环、控制血压、抗血小板、抗栓及相应合并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情况及临床疗效,采用屏气指数(breath-holding index,BHI)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血管反应性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MMSE评分及BHI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MSE评分及BH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89%明显高于对照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7,P=0.004)。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改善腔隙性脑梗死合并CMBs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水平,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李上华吴学永黎才源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神经功能
CTA点征与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的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2012年1月~2014年1月对本院收治的78例脑出血患者发病6 h内进行CT扫描及CTA检查,并在发病24h后再进行CT扫描,对CTA原始图像中的点征进行寻找,对比两次检查的血肿体积。根据血肿扩大情况分为点征阳性组和点征阴性组,观察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血肿形态及初诊血肿体积和复诊血肿的体积。结果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血肿形态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征阳性组患者的初诊血肿体积和复诊血肿体积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点征阴性组患者的初诊血肿体积和复诊血肿体积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脑血管的CTA诊断中出现造影剂的外渗与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有一定的关系,为相应的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李上华吴学永黄雄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扩大
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影响。方法 9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14 d。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0%,P<0.05),且两组的脑水肿量、脑出血量均显著减少,观察组脑水肿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但脑出血量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显著降低,但以观察组变化更显著(P<0.01);治疗期间,两组的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可减轻急性脑出血后脑水肿,促进脑神经功能及预后改善,临床应予推广应用。
黎才源梁银婷李上华吴学永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醒脑静注射液脑水肿神经功能缺损
HbA1c在鉴别颅脑外伤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与糖尿病血糖升高的探讨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鉴别颅脑外伤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与糖尿病血糖升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2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210例因颅脑外伤住院且血糖升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人员60例作为对照组,前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治疗,观察治疗过程中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规律以及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HbA1c水平变化规律。结果:根据糖化血红蛋白是否升高将其分为两组,HbA1c正常组(应激性血糖升高117例)与HbA1c升高组(糖尿病血糖升高93例)。较于对照组,两组的HbA1c含量均有提高,而且糖尿病血糖升高患者组的HbA1c含量明显高于应激性血糖升高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A1c是鉴别颅脑外伤患者应激性血糖升高和糖尿病血糖升高的一个良好指标,在颅脑外伤病人入院后应该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作为治疗方案的分组依据,以采取及时正确的治疗方案。
石建设李上华何彪
关键词:颅脑外伤应激性血糖升高
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的效果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暴露组(服用阿司匹林)与非暴露组(不服用阿司匹林或任何抗血小板药物),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段(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81-90岁)脑梗死的复发、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情况。结果与非暴露组比较,各个的年龄段暴露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脑梗死复发率明显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率明显增高(P〈0.05)。在61-90年龄段,暴露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增加趋势低于非暴露组(P〈0.05)。41-80岁年龄段,各暴露组脑出血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71-90岁之间,各暴露组脑出血率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率增加(P〈0.05)。需治疗例数在71-90岁年龄段增加(P〈0.05);在61-70岁年龄段相对危险度最高,81-90岁年龄段归因危险度最大。结论阿司匹林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中二级预防效果存在差异,41-60岁之间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获益最大,风险最小。
吴学永卢常盛李上华黄雄李春梅
关键词:脑梗死阿司匹林
奥拉西坦联合疏血通治疗原发性脑出血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联合疏血通治疗原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静脉滴注奥拉西坦及疏血通,对照仅静脉滴注疏血通,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1HSS评分和MMSE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奥拉西坦联合疏血通治疗原发性脑出血安全有效,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李上华吴学永黄雄
关键词:原发性脑出血疏血通
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在卒中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2019年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在卒中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12月间收治的74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治疗,评价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日常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NIHSS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患者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51%,与对照组的18.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为脑卒中患者早期治疗中联合使用依达拉奉与阿托伐他汀共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促进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恢复,且用药后不良发生率较低。
彭铁生李上华黎才源
关键词:脑卒中疗效安全性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
3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总结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本院31例临床确诊的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结果:患者以青壮年居多,女性稍多于男性,全年均发病;多有前驱感染史,平均12d发病,表现为四肢对称性无力、四肢远端感觉异常,部分患者有颅神经受损;发病1~2周多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经治疗大多效果良好。结论: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种免疫介导性周围神经病,临床表现多样,经治疗效果良好。
黄成锋卢常盛黄雄李上华彭铁生
关键词:吉兰-巴雷综合征周围神经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