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杰 作品数:19 被引量:133 H指数:8 供职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术治疗多发伤患者创伤后局限性积液 2013年 目的 探讨在多发伤患者中使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治疗不同部位局限性积液的治疗结果.方法 19例多发伤患者创伤后形成局限性积液,其中胸部积液15例,腹部积液3例,背部皮下积液1例.所有患者在B超证实积液后,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术后均未发生穿刺相关并发症,所有胸腔积液患者均治愈.腹腔积液患者2例积液消失,1例好转.1例背部皮下血肿完全治愈.结论 作为一种微创方式,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可以有效引流创伤后不同部位的局限性积液,为临床治疗各种局限性积液提供了另一种新的治疗性选择. 李仁杰 白祥军 易成腊 李占飞 薛晨晨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 多发伤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兔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兔创面模型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兔创面模型并实施VSD手术(负压组),于7天内各时间点(6、12小时、1、3、5、7天)抽取静脉血,检测WBC计数、CRP含量、TNF-α和IL-6含量。并设立常规换药实验兔(常规组)进行对照。结果建模前两组外周血WBC计数、CRP、TNF-α和IL-6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建模后两组指标含量均不同程度增高,自6小时时间点起负压组的外周血WBC计数、CRP和IL-6含量较常规组显著性降低(P<0.05);自1天时间点起负压组的外周静脉血TNF-α含量较常规组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 VSD技术可能通过引流创面坏死组织和渗出液,下调炎症反应,早期降低外周血WBC计数、CRP、TNF-α和IL-6含量,避免系统性炎症反应的发生。 杨帆 胡耑 白祥军 李波 李仁杰 张锟 薛晨晨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 炎症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创面细菌数、G^-/G^+比例及创面细菌种属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创面细菌数、G-/G+比例及创面细菌种属数量的变化,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控制创面感染的机制。方法:12只实验兔创面模型建立后,随机分为负压治疗组和常规换药组。于治疗前后各时间点取创面活组织,匀浆后在琼脂糖平板上培养,然后进行细菌计数、细菌种属分类计数。革兰氏染色,计算革兰氏阴性(G-)菌的比例,并观察感染和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与常规换药组相比,负压组创面细菌数明显低于常规换药组(P<0.05)并维持在较低水平;G-细菌的比例明显降低(P<0.05)。负压组创面葡萄球菌属、杆菌属的数量显著减少(P<0.05),对创面中链球菌属及其他菌属数量的改变也有一定的作用,与比常规换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可以有效促进兔软组织创面内细菌清除,更好地控制创面感染形成,促进创面愈合。 李仁杰 胡耑 白祥军 易成腊 杨帆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创面 愈合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注入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 2013年 目的:初步探讨胸腔内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后注入尿激酶治疗严重创伤后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2011-01-2012-05我科11例严重创伤患者(ISS≥16)采用胸腔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注入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回顾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导管留置时间5~10d,平均(5.63土2.01)d。引流积液量470~1550ml,平均引流量(812.73±286.92)mI。11例患者中,完全好转8例,部分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90.91%。所有患者穿刺引流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上治疗创伤后包裹性胸腔积液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李仁杰 胡耑 白祥军 薛晨晨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 尿激酶 严重创伤 包裹性胸腔积液 多发伤合并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分析 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分析多发伤患者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6月我科收治多发伤5 074例患者临床资料,有25例在创伤后继发FES。结合本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25例均为多发伤,损伤严重程度(ISS)≥16,FES发生率0.49%,脂肪栓塞症状伤后平均43.68h。所有患者给与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其中治愈12例,明显好转后转当地医院治疗7例,植物状态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16%。结论在多发伤中,FES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关键是对FES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创伤后长骨骨折。选择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改善创伤后FES患者的预后。 李仁杰 白祥军 李占飞 杨帆 薛晨晨关键词:多发伤 脂肪栓塞综合征 骨折 脓毒症时骨骼肌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与低氧诱导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脓毒症时骨骼肌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与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关系,进一步阐明脓毒症时骨骼肌蛋白高分解代谢的机制。方法 5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和治疗组。脓毒症组通过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10mg/kg)诱导脓毒症(n=24);治疗组(n=24)在伤前2h分别使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38486(10mg/kg)灌胃,余处理同脓毒症组。同时设立对照组(n=6),于伤后24、6、1、2h取材。利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测定肌组织重链肌球蛋白(MHC),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GR和HIF-1α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在内毒素注射6h后,脓毒症小鼠骨骼肌MHC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伤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38486灌胃,于6h后骨骼肌MHC含量增多,后期均高于脓毒症组。脓毒症小鼠GR与HIF-1αmRNA表达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显著增加;使用RU38486灌胃后,于伤后6h GR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在整个治疗过程中HIF-1α明显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脓毒症中GR与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体内GR表达增高是脓毒症大鼠骨骼肌蛋白降解显著增加的原因之一,其作用可能是在基因水平与HIF-1α协同作用,进而导致骨骼肌蛋白分解增强。 李仁杰 李占飞 白祥军 杨帆 陈驾君关键词:脓毒症 糖皮质激素受体 低氧诱导因子1Α 骨骼肌 蛋白代谢 创伤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h17/Treg平衡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5例多发伤患者根据治疗期间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创伤组(22例)和脓毒症组(13例),选择9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和Treg比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RORγt和FoxP3mRNA表达,ELISA检测血清IL-4、IL-6、IL-10、IL-17A、IL-23、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干扰素-γ(IFN-γ)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Th17/Treg比值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创伤组Th17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17/Treg比值较对照组稍低(P〈0.05);而脓毒症组外周血Th17比例和Th17/Treg比值显著高于创伤组和对照组(P〈0.01)。脓毒症组血清TGF—β、IL-6及IL-23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脓毒症组与创伤组比较血清TGF—β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清IL-6、IL-23含量明显高于创伤组(P〈0.01);脓毒症组血清IL-17含量明显高于创伤组和对照组(P〈0.01)。脓毒症组RORγ/tmRNA水平表达高于创伤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Th17/Treg失衡与创伤脓毒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陈驾君 白祥军 李仁杰 李占飞关键词:脓毒症 多发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变迁 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近5年医院创伤外科收治的多发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谱的动态变化,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1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1161份标本分离出834株病原菌,分析其种类、分布以及耐药性的变化。结果分离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535株占64.1%,革兰阳性球菌281株占33.7%,真菌18株占2.2%;检出菌株前5位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率逐渐增加,碳青霉烯类和万古霉素对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率较低。结论依据多发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结合伤情综合治疗,改善预后。 陈驾君 白祥军 李占飞 张锟 李仁杰关键词:多发伤 病原菌 耐药性 抗菌药物 负压封闭引流对兔皮肤创面炎症细胞趋化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对兔创面炎症细胞趋化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建立兔皮肤创面模型,将建模后的12只实验兔随机分为常规组(n=6,创面消毒后不作特殊处理,仅每日常规换药、包扎)及VSD组[n=6,创面常规消毒,贴膜后给予持续-125mmHg(-16.6kPa)负压吸引]。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在创缘处取材,经苏木素-伊红染色后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行巨噬细胞、中性多形核白细胞(PMN)和淋巴细胞计数,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创面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建模前VSD组与常规组比较,创面组织巨噬细胞、PMN及淋巴细胞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建模后两组创面巨噬细胞和PMN计数均升高,与常规组比较,VSD组创面巨噬细胞计数显著增加(P<0.05),而其PMN及淋巴细胞计数则明显降低(P<0.01)。建模后两组创面TNF-α、IL-6含量均升高,二者均于24h时间点达到峰值后下降,VSD组创面TNF-α及IL-6含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VSD可通过调节巨噬细胞、PMN、淋巴细胞趋化以及细胞TNF-α、IL-6分泌而降低炎症反应并使其局限化。 杨帆 胡耑 白祥军 李仁杰 张锟 薛晨晨 曹圆关键词:炎症趋化因子类 中性白细胞 淋巴细胞 负压封闭引流 负压封闭引流对兔创面氧分压及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24 2011年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术后不同负压值对兔创面局部氧分压和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兔创面模型12只并随机分组,其中实施VSD手术6只(负压组),以不同负压值(-75mmHg、-125mmHg、-225mmHg和-350mmHg)(1mmHg=0.133kPa)持续吸引7d,分别于各时间点用组织氧分压测量仪监测创面局部组织氧分压(PtO2)变化;用游标卡尺测量并计算VSD敷料和创面大小的变化;用细菌培养检测创面有无厌氧菌生长;用光镜观察HE染色后创面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和愈合情况,并同时设立建模前实验兔(正常组)、VSD假手术实验兔(假手术组)和建模后常规换药实验兔(常规组)各6只进行对照。结果负压组PtO2为(1.68±0.03)kPa且7d内逐步降低,常规组PtO2为(2.82±0.37)kPa,正常组PtO2为(5.79±0.50)kPa,负压组PtO2较常规组和正常组显著性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负压值的增高,同一时间点的PtO:进一步降低;术后5S时即降为初始PtO:的80.94%。VSD敷料经负压吸引后面积显著性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5min即缩小为原敷料面积的65.36%。经物理负压治疗,负压组创面面积较常规组显著性缩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d时缩小为初始面积的62.82%。其中-350mmHg组的创面变化率显著性高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负压组创面未见厌氧菌生长。结论VSD技术可显著降低创面PtO2,且未见厌氧菌生长。-350mmHg压力下可显著缩小VSD敷料,协助收敛创面,促进创面的愈合。 杨帆 胡耑 白祥军 李仁杰 张锟 薛晨晨 李波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 创面 氧分压 厌氧菌 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