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仁杰

作品数:19 被引量:131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负压
  • 4篇多发伤
  • 4篇引流
  • 4篇封闭引流
  • 4篇负压封闭
  • 4篇负压封闭引流
  • 4篇创伤
  • 3篇脓毒
  • 3篇脓毒症
  • 3篇静脉
  • 3篇创面
  • 2篇导管
  • 2篇严重创伤
  • 2篇炎症
  • 2篇氧分压
  • 2篇引流技术
  • 2篇愈合
  • 2篇脂肪栓塞
  • 2篇脂肪栓塞综合...
  • 2篇伤患者

机构

  • 16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9篇李仁杰
  • 14篇白祥军
  • 8篇杨帆
  • 7篇李占飞
  • 7篇胡耑
  • 7篇薛晨晨
  • 6篇张锟
  • 4篇陈驾君
  • 3篇王芳
  • 3篇黄素芳
  • 2篇刘涛
  • 2篇李波
  • 2篇易成腊
  • 2篇熊杰
  • 2篇邹灯秀
  • 1篇冉晓
  • 1篇李永胜
  • 1篇李树生
  • 1篇杨乐
  • 1篇曹圆

传媒

  • 8篇临床急诊杂志
  • 3篇创伤外科杂志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4篇2017
  • 2篇2014
  • 3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1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术治疗多发伤患者创伤后局限性积液
2013年
目的 探讨在多发伤患者中使用双腔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治疗不同部位局限性积液的治疗结果.方法 19例多发伤患者创伤后形成局限性积液,其中胸部积液15例,腹部积液3例,背部皮下积液1例.所有患者在B超证实积液后,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术后均未发生穿刺相关并发症,所有胸腔积液患者均治愈.腹腔积液患者2例积液消失,1例好转.1例背部皮下血肿完全治愈.结论 作为一种微创方式,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可以有效引流创伤后不同部位的局限性积液,为临床治疗各种局限性积液提供了另一种新的治疗性选择.
李仁杰白祥军易成腊李占飞薛晨晨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多发伤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兔外周血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兔创面模型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兔创面模型并实施VSD手术(负压组),于7天内各时间点(6、12小时、1、3、5、7天)抽取静脉血,检测WBC计数、CRP含量、TNF-α和IL-6含量。并设立常规换药实验兔(常规组)进行对照。结果建模前两组外周血WBC计数、CRP、TNF-α和IL-6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建模后两组指标含量均不同程度增高,自6小时时间点起负压组的外周血WBC计数、CRP和IL-6含量较常规组显著性降低(P<0.05);自1天时间点起负压组的外周静脉血TNF-α含量较常规组显著性降低(P<0.01)。结论 VSD技术可能通过引流创面坏死组织和渗出液,下调炎症反应,早期降低外周血WBC计数、CRP、TNF-α和IL-6含量,避免系统性炎症反应的发生。
杨帆胡耑白祥军李波李仁杰张锟薛晨晨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炎症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创面细菌数、G^-/G^+比例及创面细菌种属数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创面细菌数、G-/G+比例及创面细菌种属数量的变化,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控制创面感染的机制。方法:12只实验兔创面模型建立后,随机分为负压治疗组和常规换药组。于治疗前后各时间点取创面活组织,匀浆后在琼脂糖平板上培养,然后进行细菌计数、细菌种属分类计数。革兰氏染色,计算革兰氏阴性(G-)菌的比例,并观察感染和创面愈合情况。结果:与常规换药组相比,负压组创面细菌数明显低于常规换药组(P<0.05)并维持在较低水平;G-细菌的比例明显降低(P<0.05)。负压组创面葡萄球菌属、杆菌属的数量显著减少(P<0.05),对创面中链球菌属及其他菌属数量的改变也有一定的作用,与比常规换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可以有效促进兔软组织创面内细菌清除,更好地控制创面感染形成,促进创面愈合。
李仁杰胡耑白祥军易成腊杨帆
关键词: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创面愈合
中心静脉导管胸腔穿刺注入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
2013年
目的:初步探讨胸腔内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后注入尿激酶治疗严重创伤后包裹性胸腔积液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2011-01-2012-05我科11例严重创伤患者(ISS≥16)采用胸腔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注入尿激酶治疗包裹性胸腔积液,回顾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穿刺置管成功,导管留置时间5~10d,平均(5.63土2.01)d。引流积液量470~1550ml,平均引流量(812.73±286.92)mI。11例患者中,完全好转8例,部分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90.91%。所有患者穿刺引流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中心静脉导管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为临床上治疗创伤后包裹性胸腔积液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李仁杰胡耑白祥军薛晨晨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尿激酶严重创伤包裹性胸腔积液
多发伤合并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分析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分析多发伤患者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临床特点,总结其诊治经验。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6月我科收治多发伤5 074例患者临床资料,有25例在创伤后继发FES。结合本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25例均为多发伤,损伤严重程度(ISS)≥16,FES发生率0.49%,脂肪栓塞症状伤后平均43.68h。所有患者给与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其中治愈12例,明显好转后转当地医院治疗7例,植物状态1例,放弃治疗1例,死亡4例,死亡率为16%。结论在多发伤中,FES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关键是对FES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创伤后长骨骨折。选择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改善创伤后FES患者的预后。
李仁杰白祥军李占飞杨帆薛晨晨
关键词:多发伤脂肪栓塞综合征骨折
脓毒症时骨骼肌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与低氧诱导因子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脓毒症时骨骼肌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表达与低氧诱导因子(HIF-1α)的关系,进一步阐明脓毒症时骨骼肌蛋白高分解代谢的机制。方法 5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脓毒症组和治疗组。脓毒症组通过采用腹腔注射脂多糖(10mg/kg)诱导脓毒症(n=24);治疗组(n=24)在伤前2h分别使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38486(10mg/kg)灌胃,余处理同脓毒症组。同时设立对照组(n=6),于伤后24、6、1、2h取材。利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测定肌组织重链肌球蛋白(MHC),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GR和HIF-1α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在内毒素注射6h后,脓毒症小鼠骨骼肌MHC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伤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RU38486灌胃,于6h后骨骼肌MHC含量增多,后期均高于脓毒症组。脓毒症小鼠GR与HIF-1αmRNA表达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显著增加;使用RU38486灌胃后,于伤后6h GR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在整个治疗过程中HIF-1α明显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脓毒症中GR与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体内GR表达增高是脓毒症大鼠骨骼肌蛋白降解显著增加的原因之一,其作用可能是在基因水平与HIF-1α协同作用,进而导致骨骼肌蛋白分解增强。
李仁杰李占飞白祥军杨帆陈驾君
关键词:脓毒症糖皮质激素受体低氧诱导因子1Α骨骼肌蛋白代谢
创伤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h17/Treg平衡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5例多发伤患者根据治疗期间是否发生脓毒症分为创伤组(22例)和脓毒症组(13例),选择9例健康志愿者设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和Treg比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RORγt和FoxP3mRNA表达,ELISA检测血清IL-4、IL-6、IL-10、IL-17A、IL-23、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干扰素-γ(IFN-γ)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分析Th17/Treg比值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创伤组Th17比例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h17/Treg比值较对照组稍低(P〈0.05);而脓毒症组外周血Th17比例和Th17/Treg比值显著高于创伤组和对照组(P〈0.01)。脓毒症组血清TGF—β、IL-6及IL-23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脓毒症组与创伤组比较血清TGF—β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血清IL-6、IL-23含量明显高于创伤组(P〈0.01);脓毒症组血清IL-17含量明显高于创伤组和对照组(P〈0.01)。脓毒症组RORγ/tmRNA水平表达高于创伤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Th17/Treg失衡与创伤脓毒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陈驾君白祥军李仁杰李占飞
关键词:脓毒症
多发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变迁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近5年医院创伤外科收治的多发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构成及耐药谱的动态变化,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618例严重多发伤患者,1161份标本分离出834株病原菌,分析其种类、分布以及耐药性的变化。结果分离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535株占64.1%,革兰阳性球菌281株占33.7%,真菌18株占2.2%;检出菌株前5位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有明显上升的趋势;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率逐渐增加,碳青霉烯类和万古霉素对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球菌的耐药率较低。结论依据多发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结合伤情综合治疗,改善预后。
陈驾君白祥军李占飞张锟李仁杰
关键词:多发伤病原菌耐药性抗菌药物
负压封闭引流对兔皮肤创面炎症细胞趋化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对兔创面炎症细胞趋化和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建立兔皮肤创面模型,将建模后的12只实验兔随机分为常规组(n=6,创面消毒后不作特殊处理,仅每日常规换药、包扎)及VSD组[n=6,创面常规消毒,贴膜后给予持续-125mmHg(-16.6kPa)负压吸引]。分别于不同时间点在创缘处取材,经苏木素-伊红染色后光学显微镜观察并行巨噬细胞、中性多形核白细胞(PMN)和淋巴细胞计数,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创面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建模前VSD组与常规组比较,创面组织巨噬细胞、PMN及淋巴细胞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建模后两组创面巨噬细胞和PMN计数均升高,与常规组比较,VSD组创面巨噬细胞计数显著增加(P<0.05),而其PMN及淋巴细胞计数则明显降低(P<0.01)。建模后两组创面TNF-α、IL-6含量均升高,二者均于24h时间点达到峰值后下降,VSD组创面TNF-α及IL-6含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VSD可通过调节巨噬细胞、PMN、淋巴细胞趋化以及细胞TNF-α、IL-6分泌而降低炎症反应并使其局限化。
杨帆胡耑白祥军李仁杰张锟薛晨晨曹圆
关键词:炎症趋化因子类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负压封闭引流
集束化管理策略在缩短危重症患者体外膜肺氧合建立时间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策略在缩短危重症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建立时间上的效果。方法:总结2016-04-2017-04我科实施ECMO的11例患者ECMO建立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实施集束化管理策略后,ECMO团队的成员到位时间、开始抢救、物品准备、管道预充、置管完成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集束化管理策略能够帮助医护人员规范ECMO操作,提升操作效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邹灯秀黄素芳熊杰王芳李仁杰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