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勇辉

作品数:12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9篇动脉
  • 5篇腔内
  • 4篇血管
  • 3篇诊治
  • 3篇主动脉
  • 3篇系膜
  • 3篇夹层
  • 3篇肠系膜
  • 2篇动脉硬化
  • 2篇诊治经验
  • 2篇治经
  • 2篇手术
  • 2篇破裂腹主动脉...
  • 2篇腔内治疗
  • 2篇主动脉瘤
  • 2篇下肢
  • 2篇下肢动脉
  • 2篇下肢动脉硬化
  • 2篇颈动脉
  • 2篇开放手术

机构

  • 1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2篇李勇辉
  • 9篇姚陈
  • 8篇王深明
  • 7篇常光其
  • 4篇王冕
  • 4篇王劲松
  • 3篇李梓伦
  • 2篇吕伟明
  • 2篇武日东
  • 2篇胡作军
  • 2篇李松奇
  • 2篇殷恒讳
  • 2篇崔进
  • 2篇汪洋
  • 2篇王俊伟
  • 1篇胡伟
  • 1篇朱小南
  • 1篇钱学珂
  • 1篇宋涛
  • 1篇李玉斌

传媒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血管外科...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血管与腔内血...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年份

  • 4篇2017
  • 5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iR-34b-3p调控衰老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功能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miR-34b-3p对衰老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原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通过传代计算细胞群体倍增水平(PDLs),建立年轻内皮细胞模型(PDL8)和衰老内皮细胞模型(PDIA4)。应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BT-qPCR)检测miR-34b-3p在PDL8和PDL44HUVECs中的表达情况。分别在PDL8HUVECs、PDIA4HUVECs中过表达和抑制miR-34b-3p,采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8(CCK.8)、迁移和管腔形成实验检测HUVECs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功能。结果miR-34b-3p在PDL44HUVECs中的表达量较PDL8HUVECs中的表达量上调约4.3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8,P〈0.05)。PDL8HUVECs空白转染组内皮细胞的增殖率、迁移率、管腔总长度和管腔节点数分别较PDL44HUVECs空白转染组升高1.2倍(0.67/0.57)、1.2倍(106/86)、1.4倍(10605/7735)和1.3倍(41/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37、3.564、5.165、3.487,P〈0.05或P〈0.01);在PDL8HUVECs中过表达miR-34b-3p可以使内皮细胞的增殖率、迁移率、管腔总长度和管腔节点数分别降低2.2倍(0.67/0.30)、2.3倍(106/46)、1.6倍(10605/6652)和1.9倍(41/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5.898、53.026、41.997、36.341,均P〈0.01);在PDL44HUVECs中抑制miR-34b-3p可以使内皮细胞增殖率、迁移率、管腔总长度和管腔节点数分别升高1.4倍(0.77/0.57)、2.3倍(198/86)、1.7倍(13073/7735)和2.3倍(71/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815、42.970、167.063、258.340。均P〈0.01)。结论miR-34b-3p在衰老HUVECs中的高表达可以导致衰老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功能障碍。
王俊伟陈鹏钱学珂李勇辉崔进朱小南汪洋王深明王劲松
关键词:内皮细胞衰老微RNAS血管新生
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估股浅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我院从2012年4月至2013年5月26例SFA闭塞性病变患者,对腔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共26条患肢)均行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技术成功率100%。ABI术前0.28±0.24,术后0.81±0.12,临床成功率80.8%。术中并发症1例(3.8%),术后并发症7例(26.9%)。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7±2.9)个月。术后1、3、6、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6.15±3.77)%、(92.22±5.28)%、(88.04±6.49)%、(88.04±6.49)%,术后1、3、6、12个月的二期通畅率分别为(100.00±0.00)%、(96.15±3.77)%、(96.15±3.77)%、(96.15±3.77)%,术后1、3、6、12个月的保肢率分别为(92.31±5.23)%、(88.46±6.27)%、(88.46±6.27)%、(81.09±9.10)%,术后1、3、6、12个月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0±0.00)%、(96.15±3.77)%、(85.62±7.08)%、(77.26±9.55)%。结论SFA闭塞性病变行腔内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及安全性均较高,短期通畅率较为理想。
姚陈叶彦琛李勇辉李梓伦王冕常光其王深明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股浅动脉血管成形术通畅率
有组织的以家庭为主的锻炼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李勇辉李梓伦常光其王冕武日东王深明姚陈
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4
2017年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rotic aneurysms,AAAs)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有文献报道,在大于50岁的患者中,男性人群的发病率为4%~8%,女性人群的发病率为0.5%~1%[1]。破裂是腹主动脉瘤最严重的转归,死亡率高达80%[2]。约25%的破裂腹主动脉瘤(ruptured abdominal arotic aneurysms.
武日东石毅李勇辉姚陈
关键词:破裂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腔内修复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疗应注意的问题被引量:5
2014年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SMVT)是肠缺血疾病中的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然而通常是致命性的。由于SMVT发病率较低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难度较大,病死率较高。影像学检查的进展使得SMVT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其中CT由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应作为临床首选检查手段。SMVT一经诊断,应立即予以抗凝治疗,以抗凝治疗为基础的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进一步行腔内治疗及手术治疗。任何时候,一旦出现疑似肠坏死的情况,应立即予以外科手术治疗。
王深明姚陈李勇辉
关键词:肠系膜静脉静脉血栓形成
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效果分析
姚陈叶彦琛李勇辉李梓伦王冕常光其王深明
颅外段颈动脉瘤的单中心诊治经验
王劲松姚陈李勇辉常光其李松奇吕伟明胡作军王深明
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治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的病例特点及诊治策略。方法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2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腹部增强CT或者CT血管造影(CTA)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观察治疗、保守治疗、置管溶栓、腔内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结果 2例没有出现ISMAD相关腹痛症状的患者予以观察治疗。10例有症状的患者中,5例采用保守治疗,1例采用腔内治疗,1例急诊剖腹探查后行手术治疗,再行二期的腔内治疗,2例单纯采用置管溶栓治疗,1例采用置管溶栓后腔内治疗,腹痛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60个月,平均(16.8±12.3)月,患者无腹痛复发,未见夹层范围扩大及血栓增多,腔内治疗的患者支架通畅。结论 ISMAD的症状缺乏特异性,有赖于增强CT或者CTA明确诊断,保守治疗为ISMAD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预计血管破裂、肠缺血可能性大的患者,应及时予以腔内治疗。
李勇辉姚陈胡伟殷恒讳常光其
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国内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探讨国内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治疗效果,技术可行性及临床安全性。方法系统检索Pub Med,科学网(Web of Science,WOS)和Cochrane图书馆中的来源于国内英文医学文献及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Database,CBMdisc),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万方数据库中的中文医学文献。本系统评价是基于所有评估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中国Stanford B型AD的治疗效果的回顾性研究。结果共有153篇回顾性研究,8 415例B型夹层患者纳入本研究。技术成功率为(99.7±0.1)%。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19.1±0.6)%。术后内漏发生率为(7.2±0.3)%。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3.2±0.2)%,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为(1.3±0.1)%。围手术期中风率比截瘫率高(0.8%±0.1%vs0.1%±0.04%)。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第1代覆膜支架比第2代覆膜支架高(25.1%±1.2%vs 9.5%±0.9%,P<0.001)。住院死亡率为(1.6±0.1)%。此外,平均随访时间为(29.4±13.5)个月,随访期间晚期死亡率为(1.8±0.2)%。30 d,6个月,1年,2年和5年总体生存率的Kaplan-Meier估计分别是(99.0±0.1)%,(98.5±0.2)%,(98.4±0.2)%,(98.1±0.2)%和(97.9±0.2)%。结论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AD切实可行,技术成功率较高,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生存率较高。第2代覆膜支架住院和随访期的治疗效果更好。
王俊伟李勇辉李永欣崔进李文汪洋王深明王劲松
关键词:腔内覆膜支架STANFORD主动脉夹层
腔内技术vs开放手术在破裂腹主动脉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患者中的应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李勇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