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增强

作品数:15 被引量:166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土壤
  • 4篇施用
  • 4篇紫云英
  • 4篇微生物
  • 3篇养分
  • 3篇有机碳
  • 3篇磷脂脂肪酸
  • 3篇酶活性
  • 3篇活性有机碳
  • 2篇生化性质
  • 2篇土壤活性
  • 2篇土壤活性有机...
  • 2篇群落
  • 2篇转化酶
  • 2篇转化酶活性
  • 2篇秸秆施用
  • 2篇
  • 2篇潮土
  • 1篇研究方法
  • 1篇养分释放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7篇浙江省农业科...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南京林业大学
  • 2篇江西省农业科...
  • 1篇楚雄师范学院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作者

  • 14篇李增强
  • 7篇赵炳梓
  • 6篇张贤
  • 6篇王建红
  • 5篇张佳宝
  • 4篇曹凯
  • 2篇徐昌旭
  • 2篇曹卫东
  • 1篇陈金林
  • 1篇卢昌艾
  • 1篇李丹丹
  • 1篇徐基胜
  • 1篇李慧

传媒

  • 4篇土壤
  • 3篇中国土壤与肥...
  • 2篇土壤学报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绿肥腐解及养分释放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38
2017年
绿肥中含有大量的养分元素,是一种重要的有机肥源,也是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肥还田后的腐解及养分释放过程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以及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其相关的研究方法包括尼龙网袋法、同位素标记法、红外光谱法以及13C核磁共振法等。绿肥的腐解及碳、氮和钾的释放过程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而磷和中微量元素的释放过程与上述规律不完全一致。增加绿肥中养分含量、提高温度均有利于绿肥的腐解及养分释放,施肥、耕作等田间管理措施也会影响绿肥的腐解及养分释放。未来可同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方面揭示绿肥腐解以及养分在土壤-植物系统间分配的规律,筛选适合当地的绿肥种类以及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
李增强王建红张贤
关键词:养分释放研究方法影响因素
土地利用和轮作方式对旱地红壤生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和轮作方式对旱地红壤肥力的影响对提高红壤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湖南省桃源县的林地、大豆-油菜轮作、玉米-休闲轮作土壤为研究对象,明确了林地、农地土壤及农地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pH、有机碳、速效养分、微生物生物量碳及酶活性(纤维素酶、酸性磷酸酶、转化酶、蛋白酶)均显著高于农地土壤;大豆-油菜轮作土壤的pH、养分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其微生物熵在大多数情况下高于玉米-休闲轮作,但轮作处理对各酶活性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性可能与不同酶对由不同利用和轮作方式导致的土壤性质差异的敏感性不同所致。土壤有机碳和pH与各生物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提高该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于维持土壤的生化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李增强赵炳梓张佳宝
关键词:林地微生物生物量碳
有机肥在油-稻轮作田块对油菜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研究旨在探明油菜-水稻轮作制田块油菜季单施有机肥,油菜获得最高经济产量时田块有机肥的最佳施用量,为田块两熟制土壤培肥过程中采用有机肥在油菜季一次施用多年利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金华市蒋堂农业科学试验站进行,试验设:油菜、水稻不施肥对照处理(CK);油菜、水稻常规施化肥对照处理(CF);油菜施有机肥15 t/hm^2(T1)、30 t/hm^2(T2)、45 t/hm^2(T3)、60 t/hm^2(T4)、75 t/hm^2(T5),水稻均不施肥。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单施有机肥油菜经济产量最高,为2 300 kg/hm^2,比CK增产185%,比CF增产11.4%,油菜氮、磷、钾养分总吸收量最高,分别为87.2、34.7、146 kg/hm^2,分别比CK增加224%、427%、477%,分别比CF增加10.7%、230%、175%,以经济产量为依据,试验条件下油菜季单施有机肥的最佳施用量为60 t/hm^2;有机肥施用一年后,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均不同程度增加,且有机肥用量达到60 t/hm^2后各肥力值与CK比较均达显著差异。
王建红张贤李增强伍建平卢昌艾
关键词:有机肥用量油菜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肥力
秸秆施用和作物种植对土壤团聚体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被引量:16
2017年
利用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秸秆施用、作物种植以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秸秆施用对小麦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秸秆施用或作物种植均显著增加了>0.2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秸秆施用处理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多糖含量;秸秆施用配合作物种植处理较秸秆施用和作物种植处理进一步增加了>2 mm和1~0.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团聚体MWD和GMD以及多糖含量;秸秆施用处理与对照处理具有相似的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组成,作物种植处理较对照处理显著增加丛枝真菌含量,对照和秸秆施用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于作物种植和秸秆施用配合作物种植处理。增加土壤水分显著增加了小麦生物量、土壤团聚体MWD和GMD以及PLFA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多糖和丛枝真菌含量均与>0.25 mm粒径团聚体数量以及团聚体MWD和GMD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李增强李丹丹赵炳梓张佳宝
关键词:秸秆施用作物种植土壤团聚体土壤水分
紫云英施用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18年
利用紫云英还田的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紫云英施用量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转化酶活性的变化。试验包括对照、施用化肥和4个紫云英施用量(30、60、90和120 t·hm^(-2))处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化肥和紫云英均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热水提取态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并且随着紫云英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土壤碳转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与土壤活性有机碳相同,其中施用化肥和紫云英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14%和24%~55%的纤维素酶活性、27%和45%~187%的蔗糖酶活性、42%和51%~165%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11%和11%~24%的酚氧化酶活性以及16%和16%~27%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对照相比,施用化肥对相对酶活性(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比值)无显著影响;增加紫云英施用量能够显著增加相对蔗糖酶和相对β-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相对酚氧化酶活性和相对过氧化物酶活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主要受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和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李增强张贤王建红曹凯徐昌旭曹卫东
紫云英培育系统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紫云英培育系统,系统包括大棚,大棚内设有无土栽培装置的培育槽和控制器、培育槽上可拆卸的设有透明定位板,定位板上空设有两端通过轮子在培育槽的侧壁顶部滑轨中滚动的播种机构,培育槽的一端设有置于播种机构顶部的...
张贤王建红李增强曹凯
文献传递
生物质炭和秸秆施用对黄褐土生化性质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以位于河南省方城县的黄褐土田间定位试验为平台,监测生物质炭和秸秆连续施用4 a后小麦拔节期和成熟期土壤性质变化及其与成熟期籽粒产量的关系,明确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土壤生化因子。试验包含6个处理,即分别在不施用生物质炭(–B)和施用生物质炭(+B)条件下各设置3个处理:(1)对照(CK),(2)单施化肥(NPK),(3)秸秆还田配施化肥(NPK+S)。结果表明:生物质炭和秸秆施用对土壤生化性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基本上不存在交互作用。连续4a施用生物质炭后,小麦产量平均降低了17.4%。尽管NPK+S与NPK处理间平均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但它们比CK处理产量分别增加了33.8%和37.4%。采用偏最小二乘法路径模型(PLS–PM)分别分析了拔节期和成熟期的土壤速效养分、活性有机质和酶活性对产量的影响,发现小麦拔节期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特别是氮素的供应是直接影响产量的最为重要因子;而成熟期土壤生化性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比较小。因此,为防止黄褐土上施用生物质炭和秸秆后小麦产量降低,需要特别注意小麦拔节期土壤氮素的补充。
邱丽丽李增强徐基胜李慧赵炳梓张佳宝
关键词:生物质炭速效养分活性有机质
紫云英非生物胁迫环境模拟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紫云英非生物胁迫环境模拟装置,包括台架,所述台架上设有非生物胁迫环境模拟室,其外围设有环形输送带,所述环形输送带上设有推送机构和育苗车。本实用新型具有下述有益效果: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综合程度高,能...
张贤王建红李增强曹凯
文献传递
化肥减施对紫云英还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3
2019年
【目的】评价紫云英绿肥还田配施化肥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以及与碳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田间试验在浙江省金华市红壤黄筋泥土发育而成的水稻土上进行。供试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品种为‘宁波大桥’,每年4月在紫云英盛花期异地翻压。试验连续进行了6年,处理包括空白对照(CK)、单施常规量化肥(CF),单施紫云英(MV),紫云英配合20%、40%、60%和80%的常规化肥量共7个处理。除空白和单施化肥处理外,其它处理均翻压45 t/hm^2紫云英鲜草。N、P_2O_5、K_2O化肥常规用量分别为210、56.3、112.5 kg/hm^2。水稻收获后,采集0—20 cm表层土样,测定了土壤活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DOC)、热水提取态有机碳(H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和总有机碳(TOC)含量,以及碳转化酶(纤维素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与CF相比,MV处理能够显著增加DOC、HEOC和ROC含量,对MBC和TOC含量无显著影响;显著增加纤维素酶、蔗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对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四个紫云英配施化肥处理中,DOC和POC含量以MV+60%CF处理最高,显著高于MV处理。随着配施化肥量的增加,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之增加。MV处理的纤维素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与化肥配合处理,上述五种酶活性均以MV+60%CF处理最高。几何平均酶活性和总体酶活性均表现为MV
李增强张贤王建红曹凯徐昌旭曹卫东
关键词:紫云英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有机物料施用对潮土活性有机碳及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被引量:23
2021年
土壤活性有机碳是土壤中周转较快,对管理措施反应较为敏感的碳组分,但不同有机物料的影响效应及其微生物机制尚不清楚。比较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麦季秸秆还田(R)和木本泥炭(MT)连续施用2年对玉米收获期潮土可矿化有机碳(PCM)、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C)、颗粒有机碳(POC)的影响,评估其与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用任何有机物料的CK相比,R处理及秸秆和木本泥炭联合施用(RMT)的D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30.33%和31.46%;MT和RMT处理的POC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04.86%和64.78%;而PCM、MBC、ROC在处理之间无显著变化。高通量测序发现,4个处理之间的细菌群落组成无显著变化,而真菌发生显著变化,并主要受制于POC、DOC、NH_(4)^(+)-N变化。相关性分析发现,DOC和POC均与转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DOC和转化酶均在R处理中显著增加,与Trichoderma peltatum和Trichoderma aerugineum丰度显著正相关;DOC同时与能促进根系分泌物生成的Pyrenochaeta unidentified丰度显著正相关,它在RMT处理中显著增加。POC和转化酶均与Cladorrhinum flexuosum和Basidiobolus ranarum显著负相关,该俩微生物在MT处理中显著降低,而在RMT中仅Cladorrhinum flexuosum显著降低;POC和转化酶均与Chaetothyriales unidentified显著正相关,它们在RMT处理中显著升高。施用秸秆或木本泥炭分别改变了潮土不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可能是因为两种有机物料施用分别产生了不同的真菌群落组成,进而改变了功能微生物丰度及相关酶活性。
李慧敏田胜营李丹丹李增强谭钧赵炳梓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酶活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