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霞 作品数:24 被引量:369 H指数:13 供职机构: 辽宁省气象台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生物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近46年辽宁省降水集中程度研究 被引量:35 2007年 利用辽宁省25个台站1960—2005年逐候的降水资料,运用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分别讨论了辽宁省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同时对多水年和少水年的集中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够定量地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一性,降水集中度平均为0.655,最大为0.749,最小为0.509;集中期平均为40.953候,最大值为45.221候,最小值为37.697候。年降水集中度和汛期降水集中度均呈减小趋势,汛期降水集中度减小的趋势明显。降水集中度的EOF分析显示取前3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可解释70%以上的方差。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全省一致性,而第二特征向量表征为东南与西北地区的反相,第三特征向量表征为东部山区与西部和沿海地区的反相。多水年的降水集中度明显比少水年的偏大且多水年的降水集中度分布较少水年复杂。 戴廷仁 陆忠艳 李广霞 王明华关键词:降水集中度 降水集中期 辽宁省气温与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2010年 利用辽宁省53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对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降水的多年平均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温度与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近50年温度和降水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好的全省一致性气候特征,但也存在着东西、南北间的差异。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表现为明显的增温趋势,最高气温极值出现在辽西,最低气温极值出现在辽东,两者的变化趋势存在非对称性,冬季增温最强,秋季最弱。全省各地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几乎以相等间距递减分布。对各特征向量进行时间系数分析发现,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时间系数年际变化呈总体上升趋势,降水时间系数年际变化呈总体下降的趋势,表明辽宁省气候大体呈暖干变化趋势,即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尤其以20世纪90年代变化最为明显。 李广霞 刘雪锋 李军林 王明华 戴廷仁关键词:气温 降水量 EOF分析 Temperature Variation and Mutation Analysis over the Past 59 Years in Shenyang 被引量:1 2010年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air temperature during 1951-2009 in Shenyang,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in Shenyang were conducte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by means of linear trend estimation and mutation detection by using Mann-Kendall method.As was demonstrated in the results,the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in Shenyang showed an upward trend,whose linear tendency rate was 0.231,0.181 and 0.218 respectively.The increment trend of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was extremely clear.The increase in minimum temperature was more significant than that in mean temperature and maximum temperature.The abrupt change point of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in Shenyang appeared in 1981;the abrupt change point of annual mean maximum temperature appeared in 1994;the annual mean minimum temperature underwent mutation in 1978. 王明华 孙晓巍 李广霞 戴廷仁辽河流域气象预警及服务技术方法研究 曲晓波 袁子鹏 刘文明 蒋大凯 王瀛 陈艳秋 黄阁 陈传雷 盛永 戴廷仁 韩秀君 孙欣 王震 李广霞 该课题综合应用了各种热带气旋监测和预报技术,对影响辽河流域的降水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建立了适合业务运行的辽河流域面雨量监测、预报系统;并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服务系统,在辽河流域抗洪减灾工作中发挥了决策辅助作用;而且从...关键词:关键词:气象预警 辽河流域 辽宁雪灾区划及降雪影响预评估 被引量:14 2016年 根据1951-2014年辽宁省各市、县降雪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雪灾出现的频率,多年平均灾损强度及气象灾变指数,计算各市、县的气象灾损值,并依此值作为雪灾灾度指数来进行辽宁降雪灾害区划.利用1951-2014年辽宁省58个国家级气象站降雪日数(日降雪量≥5 mm)资料和辽宁省降雪灾情资料,采用统计分析、百分位数等方法研究确定不同灾害分区下不同降雪阈值与降雪影响预评估的关系.结果表明:(1)灾害重度区和灾害中度区主要位于辽宁中部城市群或经济发达区域,雪灾多年平均损失为280万元以上,损失程度较重;灾害轻度区和灾害微度区主要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及辽宁西北部山区,雪灾多年平均损失为68万元以上,损失程度较轻;雪灾对辽宁影响最大的受灾体是公路,其次为设施农业.(2)在业务使用中,应用不同灾害分区降雪致灾阈值与受灾体损毁等级的预评估关系,采用定量降水预报自动判断生成降雪灾害预评估结果,能够客观的实现降雪落区不同、服务重点不同,对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具有参考作用. 韩秀君 贾旭轩 申远 于蕙箐 徐长哲 孙晓巍 李爽 王明华 李广霞关键词:气象灾害 辽宁夏季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4 2008年 利用辽宁56个测站的1951-2005年逐年和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常规统计分析、Mor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等统计分析方法,对辽宁夏季降水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夏季降水存在2~3a、3~5a、10~12a等周期振荡,呈波动减少趋势;辽宁暴雨、大暴雨日数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李广霞 陈传雷 才奎志关键词:夏季降水 暴雨 沈阳市59年来气温变化及其突变性分析 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沈阳市1951~2009年气温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对沈阳市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Mann-Kendall方法进行突变检测。结果表明,沈阳市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分别为0.231、0.181、0.218℃/10a;年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增温态势十分明显;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比平均最高气温更加显著。沈阳市年平均气温的突变点出现在1982年,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994年,年平均最低气温在1978年。 王明华 孙晓巍 李广霞 戴廷仁关键词:气温变化 突变分析 植被-大气相互作用中的气孔导度及其尺度转换 被引量:18 2008年 气孔导度是衡量植物和大气间水分、能量及CO2平衡和循环的重要指标,探讨气孔导度在叶片、冠层及区域尺度间的尺度转换及累积效应,对更好地认识植被与大气间的水热运移过程,合理评价植被在陆面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从叶片尺度气孔导度模拟、气孔导度在冠层尺度的累积表现、冠层到区域尺度转换研究及气孔导度累积效应在陆面过程模型中的作用等4个层次总结了近期国内外研究状况,指出其中存在的异质性等问题,并就今后应加强多尺度间的同步观测提出了展望。 王笑影 李丽光 谢艳兵 李荣平 李广霞 周广胜关键词:气孔导度 陆面过程 生态与农业气象地面监测分析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2008年 针对目前生态与农业气象工作的特点,结合当前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了生态与农业气象地面监测分析评估系统。该系统可适时下载报文,对报文进行连接、解译,质量控制,还可按水、土、气、生四类进行数据管理,根据各要素数据的评估指标,以图形、图像的形式输出生态环境地面监测评估产品等,从而实现了生态与农业气象地面监测数据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李广霞 张淑杰 张玉书关键词:生态 农业气象 评估系统 东北日光温室最大风荷载特征及风灾预警指标研究 被引量:25 2015年 风荷载作为温室主要活荷载,直接影响着温室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本文利用东北地区176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10分钟平均最大风速资料,采用极值Ⅰ型分布函数计算了5年、10年、20年、30年重现期的风速极值和风压,结合东北地区日光温室结构特点,确定了日光温室所受最大风压,最终得出了东北各区域日光温室遭受大风危害的临界风压和风速指标。结果表明:东北东部、西部及北部山区为最大风速和风压低值分布区,沿海及中部平原为高值分布区,随着重现期的缩短,最大风速及风压呈下降的趋势。日光温室风荷载范围为(0.07~0.44)k N/m2,与建筑规范中基本风压标准值差距较大,在不考虑日光温室风载体型系数的情况下,确定东北各区域日光温室大风掀棚风压和风速指标。从风荷载空间分布看,占据东北大部地区的Ⅰ和Ⅱ区有利于日光温室发展,其中辽宁的Ⅰ和Ⅱ区光热资源丰富,冬季温度较高,有效生长积温多,更适合日光温室发展。 张淑杰 孙立德 马成芝 马树庆 王萍 吴曼丽 李广霞 韩秀君 陈艳秋关键词:日光温室 风荷载 大风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