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慧霞

作品数:21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3篇细胞
  • 11篇儿童
  • 4篇细胞瘤
  • 4篇淋巴
  • 4篇母细胞
  • 4篇母细胞瘤
  • 3篇蛋白
  • 3篇治疗儿童
  • 3篇淋巴细胞
  • 3篇免疫
  • 3篇化疗
  • 3篇急性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单核
  • 2篇单核细胞
  • 2篇单核细胞增多
  • 2篇单核细胞增多...
  • 2篇影响因素
  • 2篇预后

机构

  • 21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市儿童医...

作者

  • 21篇李慧霞
  • 10篇张红梅
  • 6篇赵丽颖
  • 6篇刘炜
  • 3篇马丽娜
  • 2篇董慧
  • 1篇毛彦娜
  • 1篇何楠
  • 1篇杨莉
  • 1篇刘玉洁
  • 1篇田亮

传媒

  • 2篇黑龙江医学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小儿血液...
  • 1篇实验与检验医...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 1篇北方药学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临床研究
  • 1篇中国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9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大鱼际恶性蝾螈瘤1例被引量:2
2020年
患儿,男,1岁2个月。2015年1月患儿无明显诱因右手掌大鱼际处出现约2.0 cm×3.0 cm质硬包块,当地医院考虑“淋巴管瘤”,给予局部注射药物治疗4个疗程,包块较前缩小,质变软。2015年9月包块增大,于另一医院行肿块活检术,病理检查考虑“恶性肿瘤”,未予治疗。2016年1月患儿右手掌处局部包块再次增大(图1A),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入院体检:右手掌处可触及2处包块,最大直径约3.6 cm×2.8 cm,活动差,质硬,无触痛,各关节活动自如。辅助检查:癌胚抗原0.799 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25.54 ng/mL。
黄闪孙红启李慧霞王利娟马丽娜
关键词:儿童大鱼际恶性蝾螈瘤
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分析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本院(在2015年10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IM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C组(应用更昔洛韦治疗方法,40例)与D组(应用静脉滴注阿昔洛韦治疗方法,40例)。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1)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P<0.05);(2)C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D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显著。
张红梅黄闪李慧霞刘炜
关键词:更昔洛韦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疗效
环孢素治疗儿童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究环孢素治疗儿童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NSA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76例NSAA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司坦唑醇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环孢素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6月,治疗结束后统计对比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主要为肝功能异常、毛发增生、胃肠道反应等,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在应用司坦唑醇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环孢素进行儿童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较好,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张红梅李慧霞赵丽颖马佳佳马丽娜刘炜
关键词:儿童环孢素司坦唑醇丙种球蛋白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miR-17、miR-29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9年
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清中miR-17、miR-29c表达水平及其与患儿生存率的关系。方法:选择 2010年9月~2013年2月在笔者医院初诊为ALL并住院治疗的43例患儿作为病例组,同时期体检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检测两组儿童血清中miR-17、miR-29c相对表达量,分析病例组血清miR-17、miR-29c表达水平与患儿初诊白细胞(WBC)计数、免疫分型等临床指标及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率、总生存率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儿童血清中miR-17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miR-29c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病例组血清中miR-17表达水平与患儿初诊WBC计数、免疫分型有关( P <0.05),miR-29c表达水平与患儿初诊WBC计数、免疫分型及泼尼松诱导敏感度有关( P <0.05);病例组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率51.16%,总生存率72.09%;生存组患儿血清miR-17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死亡组患儿( P <0.05),miR-29c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死亡组患儿( P <0.05);miR-17高表达组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率、总生存率均显著低于miR-17低表达组患儿;miR-29c高表达组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率、总生存率均显著高于miR-29c低表达组患儿。结论:ALL患儿血清中miR-17表达上调,miR-29c表达下调,与患儿预后不良有关。
赵丽颖李慧霞张红梅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细胞计数免疫分型生存率
EBV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皮肤朗格罕斯细胞增生1例被引量:1
2018年
病例资料患儿,男,1岁5月,因“发热11d,发现皮肤出血点4d”于2016年3月11日入院。入院前11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热峰40.4℃,不规则热型,入院前4d出现颈部、躯干部出血点,米粒至绿豆大小,压之不褪色,当地医院先后予头孢呋辛、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静脉滴注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效果不佳.
李慧霞王利娟黄闪
关键词: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皮肤出血点细胞增生EBV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呋辛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36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分析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36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36例患儿男20例,女16例,平均年龄25个月(5~47个月)。随访至2017年6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21.5个月(5~81个月),2年总生存率(OS) 61.9%,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100%、65%、11.1%。结论:尽早明确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给予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案,能明显减少化疗毒副反应、延长生存率,提高临床治愈率。
黄闪李慧霞董慧王利娟张红梅
关键词:神经母细胞瘤化疗手术预后
30例高危多系统性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高危型多系统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multi-system 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MS-LCH)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及其对LCH-III方案的治疗反应。方法:分析郑州儿童医院30例高危型MS-LCH患儿的临床资料、病理学表现和化疗反应,所有接受治疗患儿采用LCH-III化疗方案。结果:30名患儿中,男17名(56.7%),女13名(43.3%),年龄1 d~12岁(中位1岁3个月),临床表现有发热、皮疹、贫血、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骨质破坏等,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阳性表达CD1α+,S-100+,LCH-III方案化疗结束后有效率(完全缓解+好转)为92.6%(25/27)。结论:MSLCH临床表现复杂,诊断须依赖组织病理学检查,LCH-III化疗方案有效率较高。
刘玉洁刘炜陶箐张红梅赵丽颖何楠李慧霞
关键词:儿童高危
儿童肝母细胞瘤56例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2019年
目的分析儿童肝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方法总结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郑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肝母细胞瘤患儿56例,根据国际儿童肿瘤协会的PRETEXT分期进行肿瘤分期,采用手术联合化疗的治疗方法,评估56例患儿的疗效及预后。结果56例患儿中男34例,女22例,发病年龄为3~70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至2017年6月30日,平均随访时间为8~72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68.5%,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55.3%,病死率为23.2%。结论儿童肝母细胞瘤发病年龄小,经手术联合术前及术后化疗治疗可有效延长生存率,提高临床治愈率。
黄闪李慧霞王利娟张红梅高海丽孙红启
关键词:肝母细胞瘤化疗预后
槐杞黄颗粒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免疫失衡的干预作用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观察槐杞黄颗粒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免疫失衡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科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槐杞黄治疗组(n=58)和常规治疗组(n=46)。槐杞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槐杞黄颗粒,常规治疗组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IgA、IgG、IgM水平、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T、CD8^+T、CD19^+、CD16^+CD56^+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比值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血清IgA、IgG、IgM水平,外周血CD4^+T、CD19^+、CD16^+CD56^+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NLR均较治疗前增高,CD8^+T百分比较治疗前降低;槐杞黄治疗组血清IgA、IgG、IgM水平、外周血CD4^+T、CD19^+、CD16^+CD56^+百分比、CD4^+/CD8^+比值及NLR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槐杞黄治疗组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急性期存在明显的免疫失衡,槐杞黄颗粒可有效调节该种免疫失衡,加快免疫恢复,增强临床疗效,且副作用较小。
黄闪李慧霞董慧刘江华杨莉孙红启
关键词:槐杞黄颗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亚群NLR
沙丁胺醇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儿童急性期哮喘的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究沙丁胺醇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儿童急性期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2月收治的170例小儿急性期哮喘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5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观察组给予沙丁胺醇及布地奈德联合雾化吸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高于对照组的77.6%(P<0.05)。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PEF)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治疗小儿急性期哮喘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肺功能,用药安全性较高。
马丽娜黄晗李慧霞
关键词: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儿童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