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静
- 作品数:2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远端型肌病
- 2014年
- 远端型肌病(distal myopathy,DM)是一组以远端肌肉萎缩、力弱为临床特点的异质性疾病.该病由Gowers[1]于1902年最先描述,该患者伴有面部及颈屈肌无力.此后,有个别散发的报道,直到1943年Milhorat和Wolff首先报道了一个家系.Welander[2]于1951年报道瑞典的72个家系的249个以手肌无力起病的病例.1974年至1993年[3-4]间陆续出现其他类型肌病的报道: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晚发小腿远端型肌病;②成人早发的三好型DM病;③伴有镶边空泡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DM病;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胫骨肌萎缩症.
- 李海静肖兴军
-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MYOPATHY异质性疾病肌肉萎缩
- 175例侧脑室体旁脑梗死的发病部位与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侧脑室体旁脑梗死的发病部位与临床关系的特点及发病机理,以便给予相应治疗对策。方法:收集175例侧脑室体旁脑梗死的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为侧脑室体旁的梗死,其中小梗死120例,大梗死55例,结合文献就两者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推测出在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处锥体束排列与躯体存在定位关系。同时,对其发病机理进行探讨,以采取不同的相应治疗对策。结果:小梗死与大梗死的临床表现略有差别,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小梗死以腔隙性脑梗死为多,发病机制同腔隙性脑梗死类似;大梗死以分水岭脑梗死为多,发病机制同分水岭脑梗死类似。但就目前研究上来说,以上两种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仍存在不小的争议,本文就研究所见一并加以探讨。结论: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区由前向后依次排列着支配头面部、上肢及下肢的锥体束纤维。可推测皮质脑干束与皮质脊髓束经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区纤维由前向后重叠排列,支配感觉的传导束纤维则排列于放射冠的中部至后部,锥体束的后外侧。Broca区语言中枢和Wernicke区语言中枢的皮质下白质传导束在侧脑室体旁放射冠区由前向后排列,Broca区的纤维可能主要走行于放射冠的前部,Wernicke区的纤维可能主要走行于放射冠的后部,而侧脑室体旁放射冠的中部可能存在两种纤维的重叠。同时,针对发病的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采取不同的相应治疗对策。
- 黄刚孙威肖兴军刘勐张禹李海静李杰王维治
- 关键词:脑梗死断层摄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