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作品数:73 被引量:426 H指数:11 供职机构: 中国中医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理学 农业科学 更多>>
一种治疗癌侵袭引起的镜像痛的药物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癌侵袭引起的镜像痛的药物。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镜像痛的药物,其活性成分为CQ复方;所述CQ复方由组分甲和组分乙组成;所述组分甲为川芎嗪或川芎嗪的盐;所述组分乙为青藤碱或青藤碱的盐;所述组分甲和所述组分... 王丹巧 王志国 孙丹丹 赵小亮 李涛 刘洋 李连达文献传递 黄芩汤在大鼠发热状态下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8 2014年 研究发热状态下黄芩汤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征。大鼠酵母菌造模后,给予黄芩汤20 g·kg-1,不同时间点取血,同时测定血药浓度、炎性介质和直肠温度的变化。结果黄芩汤能降低酵母菌致发热大鼠的体温,能降低血中前列腺素PGE2、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含量。发热状态下,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甘草酸和甘草次酸等成分的吸收速率减缓,体内的清除率降低,体内滞留时间延长,Cmax和AUC增大,发热能影响黄芩汤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黄芩苷和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千层纸素A的体内过程类似,同属于中速吸收、中速消除类成分;黄芩素、汉黄芩素的血药浓度和黄芩汤解热效应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李涛 王怡薇 王彦礼 张东 张会会 陈立 庄帅星 周钟鸣 杨伟鹏关键词:黄芩汤 黄酮类 LC-MS 药代动力学 药效动力学 痰热清注射液应用于脑部疾病的功能预测研究 被引量:7 2020年 该实验意在探究痰热清注射液入脑成分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采用液质联用技术对痰热清注射液成分及其在大鼠脑脊液中存在的成分进行定性分析,运用生物信息学相关理论知识预测痰热清入脑成分对脑部疾病可能的作用机制。共发现了痰热清17个入脑成分,筛选到222个核心靶点,生物过程包括凋亡过程的负调节、MAPK级联、Ras蛋白信号转导等31个条目;信号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等22个条目。通过预测痰热清入脑成分作用的脑部疾病,富集结果筛选出包括脑中风、偏头痛、脑膜瘤等9种脑部疾病,为今后深入研究某一脑病提供思路和方向,为进一步揭示其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吕忠民 王毅 王丹巧 李涛 张海鸣 聂颖兰 宋福江 孙健关键词:痰热清注射液 生物信息学 黄芩汤在大鼠发热状态下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特征研究 目的:研究发热状态下黄芩汤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大鼠酵母菌造模后,给予黄芩汤20 g·kg-1,不同时间点取血,同时测定血药浓度、炎性介质和直肠温度的变化.结果:黄芩汤能降低酵母菌致发热大鼠的体温,单次给予HQ... 李涛 王怡薇 王彦礼 张东 张会会 陈立 庄帅星 周钟鸣 杨伟鹏一种黄精自然发酵与乳酸菌混合处理的炮制方法及在米稀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精自然发酵与乳酸菌混合处理的炮制方法及在米稀中的应用,将黄精经三次自然发酵后,采用乳酸菌继续液态发酵,两种不同的发酵方式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协同作用,可以充分保留或增加炮制品的风味及生物活性,通过优选发酵工... 张金莲 张华 张涛 李涛首乌方对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模型大鼠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观察中药首乌方(shou wu fang,SWF)对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evodopa-induced dyskinesias,LID)模型大鼠行为学指标及其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首乌方干预异动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6-羟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脑内立体定位注射造成偏侧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模型,成模动物灌胃投予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或L-DOPA+不同剂量SWF,分为L-DOPA组、L-DOPA+SWF低剂量组、LID+SWF高剂量组,另设假手术组。所有动物连续给药22 d,给药期间对大鼠进行异常不自主运动(abnormal involuntary movement,AIM)评分。第22天采用微透析技术对清醒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进行取样,并采用高效液相-荧光法检测样本中谷氨酸(glutamate,Glu)、γ-氨基丁酸(GABA)水平动态变化。结果大鼠给服LDOPA后,逐渐出现AIM,至给药结束,与假手术组相比,L-DOPA组AIM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L-DOPA组相比,L-DOPA+SWF高剂量组AIM评分显著降低(P<0.05)。第22天,与假手术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纹状体细胞外液Glu、GABA水平升高,其中L-DOPA组Glu、GABA水平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与L-DOPA组相比,L-DOPA+SWF高剂量组Glu水平明显降低(P<0.05)。给药后60 min,L-DOPA+首乌方各剂量组Glu、GABA水平均显著低于L-DOPA组(P<0.05,P<0.01)。结论 SWF能够减轻L-DOPA引起的副反应,改善LID大鼠行为学症状,其作用机制或与其改善LID大鼠脑内异常的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刘洋 焦玥 孙丹丹 王丹巧 赵小亮 李涛 张美玉关键词: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 微透析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萸连汤的定量“制剂质量标志物”研究 被引量:6 2021年 在萸连汤的定性"制剂质量标志物"的基础上,筛选出其定量"制剂质量标志物",并探讨一法通用策略用于分析中药饮片-制剂-血浆间的移行情况。采用定量分析的HPLC-MS/MS,建立同时测定萸连汤中28种化学成分的方法,并用该方法同时分析萸连汤饮片、萸连汤冻干粉制剂和萸连汤给药后大鼠血浆移行成分。液相色谱分离采用C18反相色谱柱(2.1 mm×100 mm, 1.8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2 mL·min^(-1);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同时扫描,多反应监测方式。方法经线性范围、加样回收率、精密度、稳定性和重复性等考察确证适合萸连汤中以上成分的测定。加样回收率为95.48%~103.4%,精密度RSD为0.45%~3.8%,重复性RSD为5.6%~14%。萸连汤冻干粉中化学成分质量分数小檗碱大于5%,木兰花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和柠檬苦素质量分数在1%~5%,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质量分数在0.002%~1%;饮片中检测的28种成分有27种可向冻干粉转移,其中11种可在大鼠血浆中发现。结合萸连汤的定性"制剂质量标志物",初步确定定量"制剂质量标志物"15种,分别为小檗碱、表小檗碱、黄连碱、巴马汀、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柠檬苦素、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木兰花碱、药根碱、非洲防己碱、格兰地新、绿原酸和新绿原酸。建立的HPLC-MS/MS一法通用策略分析中药饮片-制剂-血浆多成分转移是可行的,可为萸连汤定量"制剂质量标志物"的筛选及多指标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基础。 李涛 赵小亮 沈硕 杜茂波 刘淑芝关键词:冻干粉 HPLC-MS/MS 液质联用技术鉴定至宝三鞭丸化学成分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建立HPLC-LTQ-Orbitrap MS和HPLC-QQQ MS/MS法分析至宝三鞭丸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分段供试品制备的前处理方式、高分辨质谱数据依赖的采集模式、HPLC-MS/MS靶向成分采集等综合研究策略鉴定成分。分析采用Waters BEH 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30℃;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扫描。结果共鉴定出82个化合物,包括有机酸类18个、黄酮类17个、萜类及皂苷类11个、色原酮类8个、苯乙醇苷类4个、生物碱类3个、香豆素类3个、木脂素类2个、蒽醌类2个,其中30个通过与对照品保留时间及碎片离子信息比对而确认。结论本研究初步鉴定了至宝三鞭丸化学成分,为该制剂质量控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高文雅 赵海誉 高双荣 赵小亮 焦玥 刘洋 王志国 高畅 李涛 杜茂波关键词:化学成分 微透析不同灌流液取样对大鼠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考察微透析不同灌流液取样对大鼠海马神经递质的影响,为靶器官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研究提供方法。优化已建立的检测微透析样品中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P)、多巴胺(DA)、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5-羟... 李涛 刘洋 赵小亮 张美玉 王丹巧关键词:微透析 单胺 神经递质 药效动力学 文献传递 川芎嗪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脑中枢敏化区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坐骨神经部分损伤(SSNI)诱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痛敏行为的作用,并探讨其对脑腹内侧前额叶皮质(m PFC)和杏仁核中央核(Ce A)细胞外液中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SNI模型组和川芎嗪组,分别通过丘脑腹后外侧核(VPLNT,2.5μmol·kg^(-1))、鞘内(it,25μmol·kg^(-1))和静脉(iv,20 mg·kg^(-1))注射给予川芎嗪或生理盐水。采用纤维丝机械刺激法和冷喷法评价大鼠机械痛敏和冷痛敏行为。应用颅内双位点同步微透析采集mPFC和CeA细胞外液,高效液相-荧光色谱法检测细胞外液中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SNI模型组大鼠机械痛阈值显著降低(P<0.01),冷痛敏评分显著升高(P<0.01),mPFC细胞外液中Glu和Gly及CeA细胞外液中Gly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与SSNI模型组相比,iv注射川芎嗪(20 mg·kg^(-1))能明显升高SSNI模型大鼠的机械痛阈和降低冷痛敏评分(P<0.05);VPLNT,it和iv注射川芎嗪能显著降低SSNI模型大鼠mPFC细胞外液中Glu,Asp和Gly以及CeA细胞外液中Glu和Gly含量(P<0.05,P<0.01)。结论川芎嗪的镇痛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大鼠脑mPFC和CeA内兴奋性氨基酸递质Glu和Gly的释放、调控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动态平衡及缓解Glu兴奋性毒性造成的中枢敏化效应有关。 张美玉 焦玥 刘洋 李玉娟 赵小亮 李涛关键词:川芎嗪 神经病理性疼痛 前额叶皮质 杏仁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