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璠

作品数:9 被引量:67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植物
  • 4篇野生
  • 4篇栽培
  • 3篇新石器
  • 3篇新石器遗址
  • 3篇遗址
  • 3篇石器
  • 2篇新石器时期
  • 2篇药用
  • 2篇栽培植物
  • 2篇植物起源
  • 2篇普通小麦
  • 2篇染色体
  • 2篇小麦
  • 2篇核型
  • 2篇大麦
  • 1篇大叶
  • 1篇大叶茶
  • 1篇带型
  • 1篇稻种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遗...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9篇李璠
  • 2篇胡匡祜
  • 1篇朱凤绥
  • 1篇李子孝
  • 1篇姚山麟
  • 1篇苏万芳

传媒

  • 4篇农业考古
  • 1篇大自然探索
  • 1篇Acta B...
  • 1篇遗传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年份

  • 1篇1996
  • 3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8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云南大叶茶与茶的起源
1993年
茶(Camcllia sinensis O.Ktze.)属山茶属,山茶科,是中国的一种特产植物。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唐代(公元620—907年)以前称茶为荼、苦荼。还有其它种种名称。茶在饮料上又是一项重大发现,它的历史可能与药用植物一样古远。大概在古代的采集和渔猎时期,古人类在备尝百草滋味的。
李璠
关键词:野生大茶树药用植物山茶属云南大叶茶野生茶树原产地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亚洲文明综述被引量:4
1996年
一、说"稻"字与古文史录论证中国水稻起源需具备丰富考古证据和广泛分布野生种资源;自然,语言文字和系统的古代文献记录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在中国全都具备。先说古文字,再说地方语言。稻,《说文》:禾余氏以龙纪,也,从禾、舀声。林义光《文源》:籀文古字象获稻在臼中将舂之形。从米、从禾又从水、从舀舀声。游修龄说:"稻在甲骨文中的初文当是黍的甲骨文。
李璠
关键词:药用野生稻中国栽培稻中国水稻稻种亚洲栽培稻说文
甘肃省民乐县东灰山新石器遗址古农业遗存新发现被引量:53
1989年
一、调查经过与遗址概况1985年7—9月间,作者曾前往甘肃河西走廊进行过一次农林生态和农业考古的考察。它是为研究我国栽培植物起源与演变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关于农业考古方面,我们于7月24—29日在张掖地区工作期间发现了一些新情况:7月25日下午张掖地区科技组为我们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其中谈到古农业遗存时,文化处卢晔说:“本区文物保护单位。
李璠李敬仪卢晔白品程华芳
关键词:新石器遗址农业考古栽培植物普通小麦遗存
栽培大麦染色体核型的自动分析与识别被引量:2
1991年
由于细胞学、计算数学和数字图象分析技术的相互渗透,使传统染色体人工分析,发展成大量数字信息处理、识别和分类的自动分析。在分析速度上提高了2—3个数量级。快速检测出不同种。
胡匡祜李璠
关键词:大麦核型
从东灰山新石器遗址古农业遗存探讨黄河流域农业起源和形成
1989年
当我们探讨中国栽培植物起源与进化时,首先要考虑到黄河流域农业文化及其最早历史时期。毫无疑问,我们相信黄河流域农业文化历史在5000年以上,但正史所载则只有3600多年。即殷墟甲骨文被认为最早可信记录,而追溯到史前则大都属于口传。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发掘了遍及全国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但能直接证明黄河流域农作物起源的实物则不多。
李璠李敬仪卢晔白品程华芳
关键词:农业起源黄河流域殷墟甲骨文新石器时期
成都平原高空真菌孢子之观察
1992年
此项研究成果第一部分在《科学》26卷2期发表时,适值抗日战争后期,桂林市遭逢日寇飞机轰炸和大火,全部刊物付之一炬。事隔近半个世纪,经一些老科学家推荐,认为我国这一早期科研记录如能重新予以发表,一则可以引起当今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对曾经指导、关心这一工作的科学前辈们的感念。这些科学家是:杨志农、凌立、任鸿隽、王善俭、杨允奎、胡莹堂、魏景超、卢迂道、秉志、方文培等诸先生。本研究工作其分两部分,第二部分已刊载于《科学》28卷3期;遭火焚而未面世的第一部分现于本刊“学史”栏目刊出,以飨读者,并以此表示对科学界前辈的惓惓之忱。
李璠
关键词:真菌孢子微生物学史
植物染色体核型图象自动分析与识别的研究
1993年
应用图象自动分析和识别的原理,建立了植物染色体自动分析CHROM.HUK软件系统,并对西藏野生大麦和巨柏进行了核型计算机自动分析。染色体自动分析主要功能特点有染色体图象处理,染色体自动分析主要功能特点有染色体图象处理,染色体峰谷阈值的确定,染色体中心线的求得,重叠染色体的分离,着丝点和次缢痕位置的极限腐蚀判别,染色体特征参数的提取和核分析。获得的大量数据补存贮,运算和统计分析。
胡匡祜苏万芳李子孝姚山麟李璠
关键词:植物染色体组型
中国栽培植物起源与发展简论被引量:13
1993年
采集是植物栽培化的开始栽培植物的起源是从古代原始人群采集野生植物开始的,此事看起来平常,却在农业起源上具有重要意义。1929年以来,我国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旧石器遗址发现朴子(Celtisbungeana)以后,1976——1977年又在河北武安磁山新石器遗址发现朴子炭化籽粒,它是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采集证据之一。在古代原始社会采集野生植物是取得食物的一种较原始的手段。不难推断,由本能的采集逐渐发展成为带思维的采集,这就是选择的开始。
李璠
关键词:栽培植物新石器遗址普通小麦新石器时期植物起源野生种
青藏高原野生大麦和瓦兰大麦的核型及带型研究被引量:1
1992年
本文报道了我国特有大麦——青藏高原野生普通大麦和瓦兰大麦的核型及N带带型。其核型均为2n=2x=14=12m(2SAT)+2sm(2SAT),均属2A类型。野生普通大麦的N带带型为2n=2x=14=2 C/CI+2 C/CI+2 C/CI+2 CI/CI+2 C/CI+2 CN/CI+2 CI/CI,瓦兰大麦的N带带型为2n=2x=14=2 C/CI+2 C/CI+2 C/CI+2 CI/CI+2 C/CI+2 CIN/CI+2 CI/CI,野生普通大麦、瓦兰大麦与栽培大麦在核型上无明显差异,野生普通大麦与瓦兰大麦带型差异明显,且野生普通大麦与栽培大麦间的带型差异大于瓦兰大麦与栽培大麦间的带型差异。分析表明,在进化关系上,野生普通大麦要原始一些,瓦兰大麦要进化一些。文章还对大麦核型及显带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讨论。
卫俊智朱凤绥李璠
关键词:核型野生大麦带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