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翠

作品数:15 被引量:95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草业与环境研究发展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土壤
  • 6篇阿特拉津
  • 4篇污染
  • 4篇耕地
  • 3篇生理响应
  • 3篇坡耕地
  • 3篇胁迫
  • 3篇草篱
  • 2篇性状
  • 2篇植物
  • 2篇生理特性
  • 2篇受性
  • 2篇水污染
  • 2篇土壤理化
  • 2篇土壤理化性
  • 2篇农药
  • 2篇迁移
  • 2篇耐受
  • 2篇耐受性
  • 2篇黄菖蒲

机构

  • 15篇北京市农林科...
  • 6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阿拉善左旗兽...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5篇李翠
  • 14篇王庆海
  • 5篇庞卓
  • 5篇郑瑞伦
  • 4篇陈洁
  • 3篇武菊英
  • 3篇肖波
  • 2篇达能太
  • 1篇党宏忠
  • 1篇张威
  • 1篇赵春桥
  • 1篇李晓娜
  • 1篇张微微
  • 1篇温海峰

传媒

  • 4篇农业环境科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草地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草业科学
  • 1篇环境监测管理...
  • 1篇生态毒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芦苇对阿特拉津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与耐受性的关系被引量:9
2017年
为揭示阿特拉津胁迫下芦苇的生理响应规律及其与芦苇耐受性的关系,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阿特拉津对芦苇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并以植物相对生长率为耐受性指标,利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各生理指标与耐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8 mg·L^(-1)阿特拉津胁迫1周,芦苇虽可正常存活,但相对生长率受到显著抑制;胁迫2周时,生长停止;叶绿素a(Chla)和叶绿素b(Chlb)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降低。POD活性胁迫1周时显著增强,胁迫2周时最低和最高浓度处理(0.5、8 mg·L^(-1))较1周时有所下降,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SOD活性随处理浓度增加无显著变化。随处理浓度的增加,F_v/F_m和F_v/F_0显著降低,qN显著增加,而胁迫2周较1周时qN显著下降。研究表明,芦苇对阿特拉津比较敏感,但在短期内(1周)表现一定的耐受性,主要是通过增强非光化学淬灭能力来保护叶绿体,从而保持一定浓度的叶绿素来维持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抵抗来自阿特拉津的胁迫。
王庆海李翠陈超陈洁马雪菊却晓娥
关键词:阿特拉津芦苇生理特性耐受性
黄菖蒲对水中阿特拉津污染的去除贡献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为了明确植物对水体阿特拉津(Atrazine,ATZ)污染去除的贡献,筛选适宜的修复植物,通过历时35 d的水培试验,比较了挺水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在抑菌(添加氨苄青霉素)和不抑菌条件下对不同浓度(0.5、1、2、4 mg·L^-1)ATZ的消解率和消解速率,以及ATZ在植物体内的运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ATZ消解率随初始浓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ATZ初始浓度、微生物和植物均是ATZ消解率的显著影响因素,影响的重要性依次为ATZ初始浓度>微生物>植物。植物对ATZ消解的贡献率不抑菌处理(34%~49%)显著高于抑菌处理;微生物对ATZ消解的贡献率,无植物处理(28%~41%)显著低于有植物处理;ATZ初始浓度≤4 mg·L^-1时,对植物去除污染物的贡献无显著影响(P=0.371),而对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贡献影响显著(P=0.039)。黄菖蒲能够吸收ATZ并向茎叶转运,植物体内ATZ含量与ATZ初始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同时ATZ可在植物体内发生降解。因此,黄菖蒲对水培系统中ATZ的去除贡献较高,具有修复水体ATZ污染的潜力。
王庆海夏凡李翠却晓娥
关键词:水污染黄菖蒲阿特拉津消解
等高草篱对坡耕地土壤苯磺隆残留迁移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在北京市昌平区冬小麦田采用模拟降雨的方法,对不同坡位(坡中和坡底)的土壤进行分层(0~5、5~10、10~15 cm)取样测定,研究了草木樨和狼尾草两种等高草篱在不同雨强(15、20 mm·h^(-1))和坡度(15%和20%)条件下对土壤苯磺隆残留迁移及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干旱条件下,降雨后土壤苯磺隆残留纵向迁移特征明显,无明显的水平移动,亦未产生残留径流输出。草篱能够促进土壤中苯磺隆残留向下迁移,导致草篱带内和无草篱区域土壤中的残留纵向分布特征有较大差异:草篱带内3个土层残留水平相近,而对应坡位无草篱区域残留主要滞留于土壤表层,并随土层加深而显著降低。雨强、草篱、坡度均对土壤苯磺隆残留量有显著影响,草篱的贡献超过雨强和坡度,成为影响坡耕地农药残留纵向迁移行为的首要因素。
王庆海庞卓郑瑞伦李翠陈洁马雪菊却晓娥
关键词:草篱农药残留坡耕地
黄土高原退耕地复垦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空间变异特征的影响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明确复垦措施对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并揭示其空间变异特征,为评价退耕地复垦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帮助,并为相关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在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山西省广灵县退耕6年后复垦的典型坡耕地为对象,对比研究了复垦前(2007-04)和复垦2年后(2009-05)表层(0~15 cm)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及空间变异特征。【结果】与复垦前相比,复垦2年后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以及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38%,11%,15%,24%,81%和8%,而体积质量则降低了7%;研究区土壤养分属中等变异,而土壤体积质量属弱变异;复垦前土壤性质的合理采样数依次为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磷〉体积质量,复垦后略有变化;土壤养分和体积质量的变化主要是随机性因素(人为活动)作用的结果,且复垦措施可使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相关性减弱并朝均一化方向发展,从而明显影响土壤养分和体积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论】退耕地复垦可使土壤理化性状迅速恶化,使其空间相关性减弱和朝均一化方向发展,因此应予以避免。
肖波王庆海李翠曹志德
关键词:复垦退耕地土壤理化性状黄土高原
模拟降雨条件下草篱对坡地浅层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为明确草篱对坡地浅层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的影响,在北京地区采用模拟降雨的方法,分层采集不同坡位的土壤样品,研究了在草木樨和狼尾草2种等高草篱措施干预下,不同雨强(30,45 mm/h)和坡度(15%,20%)条件下坡地降水迁移分配以及水分在浅层土壤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雨季坡地降水具有明显的沿坡面水平移动特征,无草篱对照地表径流量占降雨量的12%-44%。采用等高草篱能促进降水向下迁移,增加壤中流,减少30%-70%的地表径流,但此作用有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弱的趋势。浅层土壤含水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表层(0-5cm)显著高于5-10,10-15cm土层。草篱带内土壤含水量与对应坡位无草篱区域的含水量处于同一水平。雨强、草篱、坡度均对坡地降水的运移和分配规律有显著影响,草篱的重要性高于坡度,低于雨强,是减少坡耕地降水流失的关键因素,但大强度的降雨和较陡的坡度会削弱草篱的水土保持功能。
王庆海庞卓郑瑞伦李翠陈洁马雪菊却晓娥
关键词:草篱土壤水分坡耕地
3种草本能源植物对Zn胁迫的生理响应与积累特性被引量:10
2013年
草本能源植物通常具有抗逆性强、生物量大的特点,而且利用能源植物去除重金属污染能有效避免二次污染。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大油芒(Spodiopogon sibiricus)、狼尾草(Penniseturn alopecuroides)、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3种草本能源植物在5种浓度(62.5、125、250、500、1 000 mg·kg-1)Zn胁迫下的生长状况和生理响应,并对3种草本能源植物对Zn的吸收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3种植物的生长量对Zn胁迫的耐受程度表现为狼尾草>大油芒>柳枝稷,在1 000 mg·kg-1的Zn处理下,柳枝稷的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与不添加Zn相比分别减少了68.2%和70.5%;狼尾草分别减少了33.7%和69.7%,大油芒与对照相近。3种植物的生理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对Zn胁迫的生理响应程度表现为大油芒>狼尾草>柳枝稷。3种植物对Zn的吸收能力表现为狼尾草>大油芒>柳枝稷,在1 000 mg·kg-1的Zn处理下,狼尾草地上和地下部分对Zn的吸收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6.38和303.51 mg·kg-1。
李翠王庆海肖波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生物量生理指标
延怀盆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风蚀物特征被引量:1
2022年
研究延怀盆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土壤风蚀物分布特征,可为了解该区域风蚀过程、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数据支撑。以怀来县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葡萄、果桑、欧李、玉米免耕、玉米翻耕5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冬季休耕期(上年11月—次年2月)和春季备耕期(3—5月)风蚀物质量、粒径及碳氮含量随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欧李与玉米翻耕地土壤风蚀物质量分数垂向分布遵循幂函数递减规律;果桑、葡萄与玉米免耕地土壤风蚀物质量分数在监测高度范围内随高度增加无规律性变化。(2)春季备耕期5种土地利用类型输沙通量均高于冬季休耕期。(3)冬季休耕期5种土地利用类型风蚀物的粒径范围集中分布在500~2μm;春季休耕期5种土地利用类型风蚀物的粒径范围集中分布在250~2μm。(4)5种土地利用类型冬季休耕期风蚀物碳氮含量高于春季备耕期。风蚀物质量、碳氮含量及粒径的垂直分布受土地利用类型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其中人为活动对输沙通量影响较大,因此在该区域土壤风蚀防治过程中可以采用构建防风草篱、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的方式,达到降低近地表风速、拦截风沙的作用。
李晓娜王超万秀云赵春桥张微微史瑞双樊冉冉李翠
关键词:土地利用风蚀风蚀物土壤
变异黄芪和小花棘豆对荒漠草地土壤性状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为明确荒漠草原疯草对发生区土壤性质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测定了2种危害最为严重的疯草变异黄芪(Asstragalus variabilis)和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发生地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结果表明:变异黄芪和小花棘豆发生区与未发生区土壤质地、含水量、孔隙度和容重无显著差异,发生区土壤碱解氮显著增加;小花棘豆发生区速效磷增加,速效钾降低。变异黄芪和小花棘豆发生地土壤理化性状差异显著。前者土壤砂粒含量较高,而水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pH则较低。变异黄芪和小花棘豆发生区土壤物理性质无明显改变,植物可利用养分有显著变化。变异黄芪比小花棘豆更能适应贫瘠的土壤条件,在荒漠草原潜在分布区面积大,更具危害性。
王庆海庞卓李翠武菊英达能太王德军马青成
关键词:疯草土壤理化性质荒漠草地
中国草地主要有毒植物及其防控技术被引量:38
2013年
草原是我国牧区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近些年来,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草地退化日趋严重,对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草地毒草化是草地退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综述了我国天然草地主要毒草的种类与分布,以及毒草防控技术的发展现状。中国草地约有有毒植物140科,1300种;其中危害严重的23种,主要为疯草(黄芪属(Astragalus sp.)和棘豆属(Oxytropis sp.)毒草)、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和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这些毒草在我国主要的温带天然草地青海、西藏、新疆和内蒙古均有分布,造成的损失约占整个畜牧业损失的80%。有效控制毒草蔓延和灾害的发生,恢复草地生态系统是关键,这需要构建以生态治理为核心、化学和机械防控为补充的毒草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王庆海李翠庞卓武菊英达能太王德军苏日拉格
关键词:草地毒草
水体阿特拉津残留对千屈菜的毒性效应被引量:8
2011年
为向水体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提供依据,采用营养液水培法研究5个阿特拉津浓度(1、2、4、8和16 mg L-1)下千屈菜鲜重增量、叶片相对含水量(RWC)、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等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阿特拉津胁迫下,千屈菜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均可存活和生长;但鲜重增量、RWC、叶绿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根系活力和POD活性降低,同时MDA含量上升,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阿特拉津浓度越高,其对千屈菜的毒性越高.1 mg L-1处理下,除POD活性外植物其他生长和生理指标均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但16 mgL-1处理下,鲜重增量、MDA含量和POD活性则显著低于正常水平.由于阿特拉津的降解,这种不良影响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千屈菜对低浓度阿特拉津(≤1 mg L-1)具有较高耐受性.
王庆海张威李翠肖波武菊英
关键词:阿特拉津千屈菜挺水植物POD植物毒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