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陈成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创伤
  • 3篇创伤后
  • 2篇应激
  • 2篇应激障碍
  • 2篇创伤后应激
  • 2篇创伤后应激障...
  • 1篇地平
  • 1篇行为学
  • 1篇神经行为
  • 1篇神经行为学
  • 1篇神经行为学表...
  • 1篇尼莫地平
  • 1篇帕罗西汀
  • 1篇皮层
  • 1篇细胞
  • 1篇模型大鼠
  • 1篇脑皮层
  • 1篇脑区
  • 1篇结肠
  • 1篇脊髓

机构

  • 4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作者

  • 4篇李陈成
  • 3篇黄显凯
  • 3篇陈旺
  • 3篇江龙
  • 2篇李森
  • 2篇伍亚民
  • 2篇冯东亮
  • 1篇孙士锦
  • 1篇王韬
  • 1篇张连阳
  • 1篇王莉
  • 1篇南伟
  • 1篇姚元章
  • 1篇李英才
  • 1篇谭浩

传媒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帕罗西汀与尼莫地平对大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防作用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帕罗西汀与尼莫地平对大鼠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预防作用。方法5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0只。利用复合刺激方法制作PTSD大鼠模型,建模后2d开始每组每天分别给予以下处理:对照组和模型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1ml/kg);治疗Ⅰ组通过饮用水给予帕罗西汀(20mg/kg);治疗Ⅱ组腹腔注射尼莫地平(1ml/kg);联合治疗组通过饮用水给予帕罗西汀(20mg/kg)同时腹腔注射尼莫地平(1ml/kg),连续用药14d后,进行旷场试验、高架十字迷宫、Morris水迷宫检测,观察帕罗西汀和尼莫地平对PTSD大鼠的预防作用。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跨格次数[(28.6±15.4)次:(85.7±15.8)次]、进入开闭臂时间[(34.7±20.3)s:(80.5±17.0)s、(240.3±28.2)s:(154.7±26.8)s]、靶次数[(1.1±0.6)次:(2.8±1.9)次]、潜伏期[(21.5±14.4)s:(6.4±4.0)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治疗Ⅰ组与联合治疗组进入旷场试验中央区域的次数和时间以及进入开臂次数、时间均增多(P〈0.01),治疗Ⅱ组与联合治疗组进入靶次数增多、潜伏期减少(P〈0.01)。结论帕罗西汀与尼莫地平联合用药能够有效防治PTSD大鼠焦虑、学习记忆减退等行为,对PTSD大鼠有预防作用。
李陈成陈旺王莉李森江龙冯东亮洪有建黄显凯伍亚民
关键词:神经行为学表现帕罗西汀尼莫地平
大鼠脊髓损伤后结肠功能变化与Cajal间质细胞的关系
2016年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结肠功能的改变与Cajal间质细胞(ICC)变化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脊髓损伤后肠功能障碍的形成机制。方法采用改良Allen装置以10g×25cm强度打击大鼠T10硬膜囊,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选择100只成年sD雌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和损伤组(60只)。各组于伤后1,2,4周取近端结肠组织,行HE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记录各组近端结肠的生物电改变;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各组结肠肌层ICC阳性细胞数和神经元吸光度(A)值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伤后1,2,4周时各组结肠组织ICC特异蛋白c—kit的表达变化。结果HE染色可见正常组和假手术组近端结肠绒毛上皮细胞排列整齐,损伤组绒毛上皮细胞倒伏、脱落,黏膜层及肌层厚度增加。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生物电活动较规律,损伤组近端结肠生物电紊乱,振幅变异较大,且波形较不稳定。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损伤组近端结肠肌内ICC阳性细胞数1周为57.384-4.69,2周为32.26±3.62,4周为25.07±3.05,均明显少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2周时损伤组结肠神经元A值为71.46±4.69,均小于正常组的114.30±24.44和假手术组的108.11±26.46(P〈0.05)。Westernbla显示损伤组C—kit蛋白表达1周为0.7454-0.017,2周为0.492±0.480,4周为0.409±0.032,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结肠功能明显改变,可能与结肠肌内ICC数量减少和C—kit的表达降低有关。
洪有建江龙陈旺李陈成李森刘媛伍亚民黄显凯
关键词:CAJAL间质细胞脊髓损伤
腹腔扩容术防治创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腹腔扩容术防治创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1月~2012年3月我院创伤中心收治的22例严重创伤患者(腹内高压6例、腹腔间隙综合征16例)的临床资料和腹腔扩容术的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扩容术治疗,首先探查全腹腔,控制活动性出血及感染源等;然后将大网膜平铺于切口下方,根据切口大小将2~3块Vacuseal材料置于大网膜表面,四周与前鞘、白线或皮肤缝合,引流管维持60~80mmHg的持续负压,7~14d后通过Ⅱ期缝合行确定性腹壁重建。结果本组22例救治成功16例(成功率72.73%);死亡6例(27.27%),4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1例死于严重颅脑损伤所致脑疝,1例吸毒、结肠脾曲刀刺伤术后转入患者放弃治疗。22例手术患者手术前后膀胱压值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腹腔扩容术不仅保护腹腔内容物,便于再次探查手术,更利于清除腹腔积液并计量,减轻腹腔组织水肿,控制感染,逆转组织水肿并帮助皮肤和筋膜靠拢,利于后期关闭筋膜和腹壁,对于防治创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孙士锦李陈成李英才王韬谭浩姚元章张连阳
关键词:腹腔间隙综合征创伤负压封闭技术
复合刺激创伤后应激障碍模型大鼠重要脑区的病理变化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研究复合刺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大鼠重要脑区的病理变化。方法成年SD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每组10只。模型组按复合刺激方法建立PTSD大鼠模型,4周后对两组大鼠行高架十字迷宫和Morris水迷宫检测;行为检测结束后对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CA1、CA2、CA3区和齿状回进行HE染色和Nissl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特点。结果正常组大脑皮层和海马各区细胞形态规则、分布均匀,核仁及边界清晰,胞质尼氏体丰富,无明显神经元变性坏死;模型组大脑皮层细胞形态较规则、分布均匀,无明显病理改变;海马CA1、CA3区细胞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细胞间隙增大,细胞数量减少,有较多空泡样细胞病变,CA3区更为明显;CA2区细胞排列较规则,分布较均匀;齿状回可见部分细胞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增大、尼氏体数量减少。结论PTSD模型大鼠海马CA1、CA3区和齿状回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为探讨PTSD患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陈旺李陈成李森冯东亮洪有建南伟江龙黄显凯伍亚民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大脑皮层海马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