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双熊 作品数:31 被引量:86 H指数:6 供职机构: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常州市卫生局科技项目 常州市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 中国红十字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的检测 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HBV基因变异、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及肿瘤抑制基因P16蛋白失活的情况。方法运用基因芯片和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对114份我院住院患者血清中HBV DNA (前C区1814、1896、BCP区1762、1764位)进行分析,流式细胞荧光染色检测患者外周血WBC中P16蛋白,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检测IFN-γ、IL-4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41份)、乙型肝炎肝硬化组(37份)、肝癌组(36份)血清中的HBV总突变率为58.5%、75.6%和88.8%,肝组织中肝硬化、肝癌分别为75.0%和100%;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组患者外周血WBC中P1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3.09±8.08)%、(30.54±10.61)%和(16.29±6.86)%,正常人为(76.57±6.07)%;肝癌患者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_1′=8.83、t_2′=6.59、t_3′=9.84,P<0.05);肝癌患者IFN-γ、IL-4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t_1′= 6.67、t_2′=3.82,P<0.05)。结论肝癌患者中HBV基因变异普遍存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外周血WBC中P16蛋白表达明显低。 白敬羽 周国平 罗立波 颜建华 潘永军 时静 王永忠 杭双熊 陈敏关键词:肝炎病毒 乙型 基因 病毒 蛋白P16 基因 P16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sIL-2R、TNF-α、IFN-γ、IL-6的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肿瘤坏死因子(TNF-α)、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6(IL-6)的检测及意义。方法: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肺结核患者100例和健康体检者100例。进行sIL-2R、TNF-α、IFN-γ、IL-6指标检测,比较肺结核与健康者各指标水平,且比较肺结核不同病灶范围和有无空洞各指标水平。结果:肺结核患者各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4~6肺野TNF-α低于1~3肺野,其他各项指标均高1~3肺野,肺结核有空洞患者TNF-α低于无空洞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L-2R、IFN-γ、IL-6随肺结核病情加重呈现上升趋势,TNF-α指标变化不明显,但可作为判断肺结核空洞的依据,具有较高的检测价值。 赵红霞 杭双熊关键词:肺结核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 Γ干扰素 白介素-6 一种移液器吸头的自动装盒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移液器吸头的自动装盒设备,包括震动盘、直线震动器、抓料机构、三轴位移装置和机箱;震动盘将吸头传输至直线震动器内;直线震动器的出料口的两侧上各设有一个支撑杆,并且支撑杆的延伸方向与直线震动器出料的方向一致;... 申红玉 杭双熊 陈敏文献传递 抗病毒治疗对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中PD-1和PD-L1的影响及其与血清HBV-DNA的关系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两种给药方案对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PD-1及其主要配体PD-L1的影响,以及其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71例慢性HBV感染者按HBV-DNA载量不同分为<3 lgIU/mL、3~6 lgIU/mL和>6 lgIU/mL 3组,进入疗程后按照给药不同分为:拉米夫定组(LAM组)23例,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组(LAM+ADV组)48例,分别于治疗的0、12和24周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γ-干扰素( IFN-γ)的表达,同时检测HBV-DNA、肝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等,并设立正常对照组26例。结果不同HBV-DNA载量患者的外周血中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05),且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P<0.05),而IFN-γ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抗病毒治疗后,两种治疗方案组患者的PD-1、PD-L1表达均有明显下降,除LAM组的CD4+PD-L1+外其他CD4+和CD8+T细胞表面的PD-1、PD-L1在治疗前与治疗12周和治疗24周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LAM+ADV组在降低的速度和幅度上均明显优于LAM组(P<0.05);IFN-γ的表达逐渐升高,至治疗24周时升至(24.55&#177;5.81)pg/mL,明显高于治疗前(13.97&#177;4.13)pg/mL(P<0.05),但两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与HBV-DNA载量呈正相关,抑制HBV的复制可以有效地降低负性调控因子PD-1、PD-L1的表达;LAM+ADV联合治疗方案对PD-1、PD-L1降低的速度和幅度明显优于LAM的单一用药,更易提高T淋巴细胞的活性。 申红玉 杭双熊 童学成 曹琪 朱珉之关键词:慢性HBV感染者 抗病毒治疗 T淋巴细胞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可诱导共刺激分子转基因小鼠模型。
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活化的人扁桃体T淋巴细胞中克隆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cDNA,通过显微注射和胚胎移植建立转基因小鼠,共注射移植胚胎117枚,移植后出... 濮翔科 薛智谋 岳挺 陈敏 杭双熊 王永忠关键词:实验动物 转基因动物 文献传递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在拉米夫定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62例和34例健康人,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常规检测患者HBV DNA和血生化指标。结果 HBeAg阳性CHB患者治疗前外周血CD4+T细胞比率为31.4±10.6%,明显低于对照组(47.3±16.5%,P﹤0.05),而CD8+T细胞和NK细胞则相对较高(分别为33.4±18.2%和16.6±13.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9.8±16.4%和13.7±9.4%,P﹤0.05);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率为74.7±18.9%,CD8+T淋巴细胞比率为37.2±19.7%,比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拉米夫定能抑制HBV DNA复制,调节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率,促进疾病恢复。 张秀英 杭双熊 濮翔科 申红玉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T淋巴细胞亚群 一种移液器吸头的自动装盒设备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移液器吸头的自动装盒设备,包括震动盘、直线震动器、抓料机构、三轴位移装置和机箱;震动盘将吸头传输至直线震动器内;直线震动器的出料口的两侧上各设有一个支撑杆,并且支撑杆的延伸方向与直线震动器出料的方向一... 申红玉 杭双熊 陈敏文献传递 肝细胞癌与肝炎后肝硬化中多种肿瘤标志物的比较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多种肿瘤标志物在肝细胞癌和肝炎后肝硬化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测定85例肝细胞癌患者和92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242、FER、AFP、CA125、CA153)的水平,并比较各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情况。结果 7项肿瘤指标在肝细胞癌和肝炎后肝硬化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且CA242和AFP在两组肝病间的比较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适合于无明显症状的门诊患者的筛查和肿瘤高危人群的普查。 申红玉 王永忠 杭双熊 陈敏 濮翔科关键词:肿瘤标志物 肝细胞癌 肝炎后肝硬化 一种用于移液器吸头装盒的设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移液器吸头装盒的设备,包括震动盘、直线震动器、抓料机构、三轴位移装置和机箱;所述震动盘将吸头传输至直线震动器内;所述直线震动器的出料口的两侧上各设有一个支撑杆,并且支撑杆的延伸方向与直线震动器出料的方... 申红玉 陈敏 杭双熊文献传递 常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病毒复制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对150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为阳性的患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RNA)水平,并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等肝功能相关指标,HCV基因分型采用基因芯片法。结果:150例患者中,HCV RNA阳性患者130例(>1×103IU/ml),HCV RNA阴性患者20例(<1×103IU/ml)。经相关性检验,HCV RNA阳性患者血清ALT、AST水平与HCV RNA含量表明无显著的相关性(P>0.05),HCV RNA阳性患者血清ALT和AST指标明显高于HCV RNA阴性患者(P<0.05)。对其中54例HCV RNA阳性标本进行HCV基因分型,1型有46例(85.19%),非1型8例(14.81%)。1型与非1型相比较,两组的血清ALT和AST水平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州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1型病毒为主;持续的丙型肝炎病毒复制与肝功能损害密切相关;病毒载量与肝功能检测对丙型肝炎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濮翔科 杭双熊 申红玉 陈敏 王永忠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 聚合酶链反应 丙氨酸转氨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