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珊

作品数:2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外斜
  • 2篇外斜视
  • 2篇斜视
  • 2篇间歇性外斜
  • 2篇间歇性外斜视
  • 1篇诊断性

机构

  • 2篇山东大学

作者

  • 2篇林珊
  • 2篇王利华
  • 1篇赵淑静
  • 1篇李凤娇

传媒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年份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间歇性外斜视不同斜视度数测量方法的比较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注视室内6m视标(室内6m)、注视户外视标(注视户外)、1h诊断性遮盖试验(1h-DOT)、三棱镜适应试验(PAT)4种方法测量斜视度数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1年9月至2012年5月间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被确诊为间歇性外斜视的住院患者共50例,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10.1±6.9)岁。应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对受试者进行初始室内6m与33cm、注视户外与33cm、1h-DOT6m与33cm、PAT6m与33cm4种方法的第一眼位斜视度数的测量。对4种视远及3种视近斜视度数测量方法的斜视度数均值进行配伍设计的方差分析,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与初始室内6m和33cm测量结果比较,受试者在注视户外、1h-DOT、PAT量3种测量方法中,视远或视近斜视度数增加≥10PD定义为斜视度数增加阳性。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4种方法测量的间歇性外斜视类型的分布进行比较。结果初始室内6m、1h-DOT、注视户外、PAT4种方法测量的视远斜视度数分别为(28.2±8.4)、(30.8±9.7)、(32.3±8.8)、(36.5±9.5)PD(F=7.235,P=0.000)。与初始室内6m比较,注视户外(P=0.027)、PAT(P=0.000)两种方法测量的视远斜视度数均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h遮盖无统计学意义(P=0.164)。与初始室内6m比较,1h-DOT、注视户外、PAT3种方法测量的视远斜视度数增加的差值分别为(2.5±3.7)、(4.1±3.7)、(8.3±4.3)PD;视远斜视度数增加的阳性率分别为8%、16%、44%。初始33cm、1h-DOT、PAT3种方法测量的视近斜视度数分别为(29.7±8.0)、(35.3±9.5)、(41.6±10.5)PD。与初始33cm比较,1h-DOT(P=0.003)、PAT(P=0.000)两种方法测量的视近斜视度数均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初始33cm比较,1h-DOT和PAT测量的视近斜视度数增加的差
林珊李凤娇王利华
关键词:外斜视
间歇性外斜视诊断性遮盖前后斜视角及斜视分型的变化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比较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1h诊断性遮盖试验(1h-DOT)前、后斜视角及斜视分型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均行1h-DOT前、后斜视角测量的住院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0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进行注视6m及33cm调节性视标的第一眼位斜视角测量,然后遮盖患者一眼1h后再次进行斜视角测量。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对遮盖前、后看远及看近斜视角的均值进行比较;遮盖前、后看远及看近斜视角一致性的评价采用Bland-Altman法;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lh-DOT前、后间歇性外斜视分型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看远斜视角遮盖前为(28.00±9.38)PD,遮盖后为(29.85±9.59)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P=0.000);看近斜视角遮盖前为(28.17±9.92)PD,遮盖后为(34.38±10.57)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3,P=0.000)。Bland-Ahman图显示,遮盖前、后测量的看远斜视角一致性较好;遮盖前、后测量的看近斜视角一致性较差。遮盖前、后间歇性外斜视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1P=0.000)。结论1h-DOT主要影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看近斜视角,而对看远斜视角影响较小。1h-DOT对于间歇性外斜视的分型具有重要意义。
林珊赵淑静王利华
关键词:外斜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