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昆
- 作品数:19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余肺切除17例肺癌临床分析
- 1996年
- 余肺切除17例肺癌临床分析赵立强,赵志文,李世业,梁子昆北京市胸部肿瘤结核病医院胸外科(北京101149)近年来随着肺癌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余肺切除治疗肺癌也越来越常见。本文回顾性总结了我院1980~1994年间余肺切除肺癌17例的临床特点,手术适应...
- 赵立强赵志文李世业梁子昆
- 关键词:余肺切除胸部肿瘤呼吸道感染手术危险因素手术适应证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相关性分析
- 2014年
- 目的探讨我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插入、缺失基因多态性与肺癌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肺癌确诊患者120例为病例组,按照病理结果分为小细胞癌(SCLC)组31例和非小细胞癌(NSCLC)组(鳞癌、腺癌、鳞腺癌)89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62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进行ACE插入(I)、缺失(D)基因分型分析及多态性分布情况。结果病例组D/D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7,P=0.037,OR=2.85)。小细胞肺癌组(SCLC)的D/D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非小细胞肺癌组(NSC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2,P=0.032,OR=2.900);SCLC组D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NSCLC组(χ2=5.185,P=0.023,OR=1.967);SCLC组I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NSCLC组(χ2=5.185,P=0.023,OR=0.508)。ACE插入、缺失基因多态性在肺癌各期和NSCLC患者中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群ACE基因多态性与肺癌具有相关性,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可能是小细胞肺癌的易感因素。
- 时广利孙勇吴恩东梁子昆张宝秋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肺肿瘤
- 血管外科技术在胸部肿瘤外科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03年
-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切除 ,人工血管置换术在胸部肿瘤外科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实验研究 :健康成年犬 18只 ,分为单纯阻断组 :阻断上腔静脉或上腔静脉奇静脉联合阻断 (9只 ) ;人工血管置换组 :切除上腔静脉 ,行人工血管置换 (9只 )。对上腔静脉阻断前后上腔静脉压力的变化、人工血管置换后的病理改变、抗凝治疗及长时间阻断上腔静脉后脑组织的病理改变进行分析。临床研究 :胸部肿瘤患者 56例 ,其中肺癌 42例 ,纵隔肿瘤 14例。行肿瘤根治切除术及受侵上腔静脉和 (或 )无名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 ,并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 实验研究 :实验犬上腔静脉加奇静脉阻断后 ,上腔静脉系统压力为 (49 2 8± 14 72 )cmH2 O(1cmH2 O =0 0 98kPa) ,高于单纯上腔静脉阻断的 (3 7 83± 1 3 5)cmH2 O (P <0 0 5) ;腔静脉阻断 2h未见脑实质充血及水肿 ;人工血管置换组犬术后 1个月血管腔内壁已有纤维素沉积 ,2个月始有部分血管内皮细胞移行覆盖 ;未应用抗凝治疗情况下血管无附壁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全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及术后近、远期上腔静脉系统梗阻症状。肺癌组患者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84%、41%、3 9% ;纵隔肿瘤患者术后 1例死亡。结论 血管外科技术的应用 ,扩大了胸部肿瘤外科手?
- 许绍发刘志东秦明赵立强李福根段勇梁子昆宋小运韩毅
- 关键词:上腔静脉胸部肿瘤人工血管阻断血管外科技术
- 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小细胞肺癌远期生存的影响
- 目的:揭示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小细胞肺癌(SCLC)长期生存的影响对外科临床十分重要。
方法:总结1994年1月-2005年1月手术切除263例SCLC的综合治疗效果。分析比较术前新辅助化疗组(A组,n=111例)...
- 白连启阎东杰龚昌帆窦学军梁子昆于大平
-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远期生存外科临床
- 文献传递
- 不同术式肺切除术心功能变化的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研究有创右心导管监测肺癌患者行不同术式肺切除术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的心脏功能改变,分析研究肺切除术所引致的循环系统功能变化规律,为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及预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1994年10月至1998年10月肺癌患者68例,肺叶切除组52例,全肺切除组16例,监测心率、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每搏功指数、右室每搏功指数、左室每搏功指数、周围血管阻力等指标。结果 全肺切除术后1个月的HR比肺叶切除术后一个月的HR明显升高(P<0.05)。而全肺切除组术后1个月的SVI、RVSWI和LVSWI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肺叶切除组术后1个月3项指标均恢复至术前水乎。MAP和SVR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肺叶切除术对肺癌患者术后远期的心脏功能无明显影响,而全肺切除术对心脏功能特别是右心功能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对于术前心肺功能检查异常或低肺功能的肺癌患者,结合有创右心导管检查和监测可有助于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预测与判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降低肺癌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率,提高术后生存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许绍发耿万明刘志东秦明赵立强李福根段勇梁子昆韩毅
- 关键词:术式肺切除术心功能变化肺癌术前
- 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预后
- 2008年
- 目的 联合检测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探讨I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分层。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8例I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肺良性组织和30例正常肺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应用比Ki67标记检测细胞增殖指数(PI)。TUNEL法检测70例I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正常肺组织凋亡指数(AI)。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血管浸润、VEGF高表达、高PI、低AI为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血管浸润(BVI、VEGF及PI可以作为影响I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根据免疫组化综合评分(IRS)IRS=VEGF+PI+AI,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及高危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82.22%、23.33%,有显著性差异(P=0.0056)。综合评分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RR=4.878,95%CI:1.379~17.258,P=O.014)。结论联合检测肿瘤的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可能实现对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分层,判断预后以及指导治疗。
- 周世杰许绍发张海青刘志东梁子昆宋小运韩毅赵丹姜颖
- 关键词:肺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殖指数凋亡指数预后
- 人工血管置换上腔静脉在肺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1999年
-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切除行人工血管置换在晚期肺癌外科治疗中的作用、技术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全组共26 例,右侧中心型肺癌21 例、周围型肺癌5 例。行肺癌原发病变、转移淋巴结及受侵及的上腔静脉切除,采用人工血管置换切除的上腔静脉。术后口服小剂量抗凝剂短期治疗,并进行长期的随访与观察。结果 全组无术中及术后早期死亡,无术后近期及远期上腔静脉及无名静脉梗阻症状的发生。随访23 例,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85% (22/26) 、39% (7/18) 、36% (4/11) 。结论 人工血管置换受侵及的上腔静脉使部分晚期肺癌获得根治性切除,扩大了肺癌外科手术适应证,提高了晚期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可在晚期肺癌的外科治疗中推荐应用。
- 许绍发赵立强梁子昆秦明段勇李福根
- 关键词:肺肿瘤人工血管上腔静脉置换
-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因素分析
- 目的:回顾性分析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病理因素以及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等生物学指标,探讨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因素。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18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30例肺良性组织和3...
- 周世杰许绍发张海青刘志东梁子昆宋小运韩毅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因素生物学指标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 文献传递
-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中肝癌衍生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2007年
- 背景与目的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epatoma-derivedgrowthfactot,HDGF)是近年来逐渐引起重视的一种细胞生长因子。研究表明HDGF在多种正常细胞和肿瘤存在高表达,能够促进细胞增殖、组织分化以及血管生成.与多种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及其预后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HDGF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8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以及30例正常肺组织中HDGF的表达。结果HDGF在胞浆和胞核均有表达.在肺癌组织中表达普遍上调,正常肺组织HDGF评分52.23±10.35,肺癌组织评分为156.73±70.95,差异有显著性(P〈0.01);HDGF表达与病理类型显著相关,而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腺癌HDGF评分明显高于鳞癌,差异有显著性(P=0.001);HDGF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较低表达组明显降低,分别为40.0%和77.5%,差异有显著性(P=0.008)。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HDGF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独立预后指标(RR=1.011,P=0.002)。结论HDGF可以作为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指标,对HDGF的深入研究可能为I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 周世杰许绍发张海青刘志东梁子昆宋小运姜颖赵丹
- 关键词:肝癌衍生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p53蛋白Ser15磷酸化表达的研究
- 2010年
- [目的]探讨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15位丝氨酸位点(p53Ser15)的磷酸化状况,p53Ser15磷酸化、p53蛋白和血清p53抗体水平之间的关联以及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4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相应正常肺组织及10例肺良性疾病组织中p53Ser15磷酸化、p53蛋白以及血清p53抗体水平。随访观察4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的转移复发情况。[结果]p53Ser15磷酸化、p53蛋白水平在非小细胞肺癌组高于正常肺组织组和肺部良性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非小细胞肺癌组p53Ser15磷酸化、p53蛋白及血清p53抗体水平两两之间均有正相关性(P<0.05)。非小细胞肺癌组中p53抗体阳性率为42.5%,在鳞癌中的阳性率高于腺癌和腺鳞癌(P<0.05)。随访期内5例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的病例p53Ser15磷酸化、p5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未复发转移病例(P<0.05)。[结论]突变型p53蛋白在人体内也可如野生型p53一样被磷酸化,而且这种磷酸化有助于突变型p53蛋白的稳定。p53Ser15磷酸化及p53蛋白高水平表达可能会有助于肿瘤进展更快。
- 宋小运许绍发宋长兴刘志东李卫民时广利周世杰梁子昆
- 关键词:P53蛋白非小细胞肺癌磷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