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风湿
  • 4篇抗体
  • 4篇风湿热
  • 3篇血压
  • 3篇离散度
  • 3篇风湿性
  • 3篇QT离散
  • 3篇QT离散度
  • 2篇低血压
  • 2篇多糖抗体
  • 2篇心病
  • 2篇心肌
  • 2篇心钠素
  • 2篇血液
  • 2篇血液透析
  • 2篇链球菌
  • 2篇甲状旁腺
  • 2篇甲状旁腺素
  • 2篇冠心病
  • 1篇地塞米松

机构

  • 14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作者

  • 14篇梁慧
  • 6篇余步云
  • 6篇张书刚
  • 5篇陈国庆
  • 4篇彭朝权
  • 2篇娄探奇
  • 2篇张勇
  • 1篇姚洁娜
  • 1篇汤美安
  • 1篇汪建新
  • 1篇席云
  • 1篇周汉建
  • 1篇张帆
  • 1篇曾龙驿
  • 1篇张国超
  • 1篇唐骅
  • 1篇赵长林
  • 1篇古洁若
  • 1篇刘金来

传媒

  • 4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新医学
  • 2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年份

  • 7篇1999
  • 4篇1998
  • 1篇1996
  • 2篇199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1
1998年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Bruce方案对52例冠心病、84例正常人和18例运动试验假阳性者进行平板运动心电图检查,测定运动前后QT离散度。结果:冠心病患者运动前的QTD和QTcd明显大于正常人,运动后的QTD和QTcd较运动前更明显增大,正常人QTD和QTcd运动前后无差别;运动试验阳性而静息状态心电图正常,QT离散度不大的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TD和QTcd明显增大;运动试验阳性而又无冠心病的所谓假阳性者,运动前后QTD和QTcd变化不明显。结论:QT离散度可能对心电图运动试验的冠心病的诊断有辅助意义。
张书刚梁慧
关键词:冠心病QT离散度
抗链球菌壁多糖抗体对风湿性心瓣膜炎的特异被引量:2
1998年
目的:探讨抗A组溶血性链球菌壁多糖抗体(ASP)在风湿性心瓣膜炎中的意义及诊断价值。方法:以最具生物活性的多糖部分作包被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ASP水平。结果:风湿性心瓣膜炎组(31例)的ASPIgG、ASPIgM水平,BI:3.656±2.194和2.603±0.749,阳性率58.1%和77.4%,明显高于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组、风湿性关节炎组、急性肾炎组、链球菌感染后状态组、病毒性心肌炎组、非风湿性瓣膜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001),而后5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组、风湿性关节炎组的ASPIgG、ASPIgM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ASP对风湿性心瓣膜炎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彭朝权余步云陈国庆梁慧
关键词:链球菌风湿性
A组链球菌壁多糖的抗原性及交叉反应性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研究 A 组β溶血性链球菌壁多糖的最具抗原性的部分,及与牛心瓣膜糖蛋白的交叉反应性。方法 设计了新的提取和纯化链球菌壁多糖抗原的技术—分子筛凝胶层析法,以双向琼脂免疫扩散法鉴定出最具抗原性的部分,并测定这部分多糖与牛心瓣膜糖蛋白交叉反应性。结果 发现 A 组链球菌壁多糖由4 部分组成,分子量分别为15 000 、37 000 、66 000 、150 000 。其中最具抗原性的部分是37 000 ,37 000 的多糖部分和牛心瓣膜糖蛋白能同时与风湿性心瓣膜炎的血清发生免疫反应。而病人血清中的抗体被瓣膜糖蛋白吸附后,则不再与细菌多糖反应。结论  A 组β溶血性链球菌壁多糖的最具抗原性的部分是37 000 ,该部分与牛心瓣膜糖蛋白呈现交叉反应性。
彭朝权余步云陈国庆梁慧
关键词:风湿热抗原性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的变化及临床意义──附60例分析
1998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离散度的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追踪观察60例AMI患者24小时、72小时、1周和2周内QT离散度.并与其临床表现及转归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MI早期QT离散度明显增大.随着病程演变.QT离散度逐渐减小;合并心律失常者24小时内QT离散度大于无心律失常者;QT离散度与肌酸激酶峰值无相关性。结论:AMI早期QT离散度可预测心律失常及急性期死亡的危险性,但可能与梗死面积无关。
张书刚姚洁娜梁慧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心律失常
高血压与左室重构及血清胶原的关系
1999年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左室重构、血清胶原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动态血压及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Ⅲ型前胶原(PCⅢ)和透明质酸(HA),对78例高血压患者和8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高血压血清PCⅢ和HA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高血压患者中左心室形态正常18例,血清胶原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1),单独室间隔增厚27例,左室后壁和室间隔增厚33例,两组血清胶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形曲线者血清PCⅢ和HA与非杓形曲线者无显著性差异(P>05和P>02)。结论:高血压患者左室重构伴有血清胶原水平增高,其升高与左室重构的形态无关。
梁慧张书刚刘金来赵长林
关键词:高血压心室功能左室重构胶原超声心动图
应用促凝血活性试验诊断风湿性心脏炎被引量:8
1994年
用A组溶血性链球菌特异性菌膜抗原作为刺激物,测定94例风湿任心脏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促凝血活性(prcoagulantactivity,PCA),阳性率为82.98%,高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抗心肌抗体(AHRA)和抗链“O”(ASO)的阳性。本研究还测定了90例健康人、60例静止期风湿热、20例急性风湿性关节炎、94例其它疾病的PCA值作比较。证明该试验在诊断风湿性心脏炎具有较好的特异性(特异度为88.30%)。研究提示:①PCA是目前诊断风湿性心脏炎最有价值的检测方法;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风湿性心脏炎发病机制,而细胞免疫可能占更为重要的地位。
余步云张帆戴陆军张书刚古洁若汤美安周汉建陈国庆梁慧
关键词:链球菌促凝血活性风湿热
心钠素和甲状旁腺素与血液透析低血压关系的探讨
1999年
血液透析(血透)低血压是血透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根据其发生特点可以分为透析中发作性低血压及慢性持续性低血压。透析中发作性低血压常发生于透析后期,发生率为10%~30%。心钠素(ANF)和甲状旁腺素(PTH)是机体重要的内分泌激素。ANF具有很强的利钠...
吴玉琼张勇娄探奇梁慧
关键词:心钠素甲状旁腺素血液透析低血压
不同方法测定抗核抗体谱在风湿性疾病诊断中的评价
1994年
本文用ELISA法分别测定几种不同类型风湿性疾病患者血清抗Ds-DNA抗体、SM抗体、RNP抗体、SS-A抗体、SS-B抗体,与双向琼脂扩散法比较,结果发现:①ELISA法检测ENA的敏感性较双向琼脂扩散法好,②ELISA法测Ds-DNA抗体,除系统性红斑狼疮组呈现较高的阳性率外,其它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皮肌炎、干燥综合征、风湿热等患者血清中均可检测到此抗体。
张书刚梁慧席云
关键词:抗核抗体风湿病
尿NAG测定在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监控中的作用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 :探讨尿N 乙酰 β D 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在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监控中的意义。方法 :测定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前后尿NAG指数变化 ,选取尿NAG指数升高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ID DM)患者 85例 ,据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情况分三组 ,进行常规降糖 +开搏通治疗 ,治疗期间监测尿NAG指数和UAE变化情况。结果 :UAE <2 0 0 μg min的两组患者治疗后尿NAG指数下降情况优于UAE >2 0 0 μg min组。结论 :( 1)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监控中 ,尿NAG指数是较敏感指标 ,且应与UAE同时监测 ;( 2 )出现肾小管损害的早期糖尿病肾病可能通过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唐骅张国超曾龙驿梁慧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氨基葡萄糖苷酶白蛋白类
心钠素和甲状旁腺素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关系探讨被引量:4
1999年
目的:探讨心钠素和甲状旁腺素与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关系。方法: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3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浆心钠素(ANP)、血清有免疫活性的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1-84)水平变化并与正常组对照,同时将血透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患者与血压稳定的患者分析比较。结果:血透患者透析前后血ANP、iPTH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透析前低血压组患者ANP、iPTH较血压稳定组显著升高,透析后低血压组患者iPTH水平较透前进一步升高。结论:透析过程中的低血压可能与ANP、iPTH的参与有关。
吴玉琼张勇娄探奇梁慧
关键词:血液透析心钠素甲状旁腺激素类血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