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虹
- 作品数:23 被引量:119H指数:6
- 供职机构: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2015年云南省临沧市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36
- 2016年
- 目的阐明云南省中缅边境地区临沧市2015年登革热(dengue fever,DF)流行病学特征及登革病毒血清型。方法收集DF病例资料,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并进行登革病毒C/Pre 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15年临沧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11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00例(47.39%),输入性病例111例(52.61%;缅甸输入110例,泰国输入1例)。本地流行地区为耿马县孟定镇,该流行区中埃及伊蚊为优势种,流行月份为7-11月。年龄分布以20~59岁组为主,最小2岁,最大81岁。男女性别比为1.37∶1。职业分布以农民(45.02%)和商业服务(19.43%)居多。211例DF病例从发病到诊断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2.75 d。经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从患者血清中获得7株病毒的C/Pre 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这7株病毒均为登革1型病毒(本地感染5例,缅甸输入2例),均与2014年云南省瑞丽市登革1型病毒以及缅甸、泰国和柬埔寨的登革1型病毒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2015年临沧市发生了输入性和本地感染并存的DF流行,临沧市和缅甸均存在登革1型病毒的流行,来自缅甸北部的DF输入性病例是引起DF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管理以及蚊虫控制是防止本病再次流行的关键措施。
- 李华昌潘虹冯云邓伟杨贵荣杨平施靖张海林
-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病毒血清型进化分析流行病学
- 云南省2005-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英文)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为了科学的预防和控制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对云南省2005—201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方法用描述性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对收集自云南省疾病报告系统的肾综合征出血热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60个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报道,其中包括45个临床诊断病例,170个实验室诊断病例和45个疑似病例。根据病例数,将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布分成4个区:1类区为高发地区,是大理州;2类区为次发地区,是昆明市、楚雄州和红河州;3类区为低发地区,是丽江市、怒江州、曲靖市、玉溪市,昭通市和保山市;4类区为不发地区,是迪庆州、德宏州,临沧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和文山州。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无明显的季节性;40~50岁的农民发病数较多,且男性多于女性;结论大理州及周边地区是肾综合征出血热预防控制的关键地区,特别是40岁以上的男性农民为防控的重点人群。为了搞好肾综合征出血热预防控制,应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减少鼠密度和汉坦病毒双价疫苗的接种。在云南省的部分地区,仍有可能存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暴发流行。
- 杨卫红李文娟周济华潘虹韩茜张云智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
- 2013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监测2013年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人间疫情和宿主动物,分析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居民区用鼠笼法、野外用鼠夹法,进行鼠密度监测,采集人血清以及宿主动物肺脏组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汉坦病毒(HV)抗原或抗体检查,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2013年云南省共报告HFRS病例95例,其中实验室诊断81例,临床诊断14例,发病率0.20/10万;发病季节以5月和12月为主,发病人群以中老年男性农民为主;泸西县、祥云县和大姚县3个监测点秋季人群HV阳性率分别为14.15%、16.00%和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P<0.05);3个监测点共捕获12种424只小兽,其中居民区褐家鼠为优势鼠种,野外大绒鼠和高山姬鼠为优势鼠种,宿主动物HV阳性率为13.21%(56/424),阳性宿主动物为褐家鼠、黄胸鼠、大绒鼠、高山姬鼠、中华姬鼠、锡金小鼠、短尾鼩和灰麝鼩。结论滇西地区为HFRS主要发病地区,秋季居民区HFRS的防控更为重要,监测点广泛存在以褐家鼠为主要传染源的家鼠型HFRS疫源地,还存在以高山姬鼠和中华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野鼠型HFRS疫源地,食虫动物短尾鼩和灰麝鼩也发现HV感染。
- 周济华杨卫红潘虹韩茜冯云张云智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宿主动物
- 2015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2型病毒暴发疫情的调查研究被引量:20
- 2016年
- 目的 阐明2015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登革病毒血清型及其传播来源.方法 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核酸,并进行登革病毒C/PrM区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2015年西双版纳州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 132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1 089例(96.20%)、输入性病例43例(3.80%,来自缅甸38例、老挝3例和泰国2例).本地流行地区主要为景洪市城区和嘎洒镇,该流行区中埃及伊蚊为优势蚊种,流行月份为7-12月.病例年龄分布以20-49岁组为主,最小2岁,最大93岁;男女性别比为1∶1.05.经登革病毒核酸检测和序列测定,从患者血清中获得33株病毒的C/Pr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表明,这33株病毒均为登革2型病毒,其中的泰国输入性病例分离株与本地流行株高度同源,同为一个进化群,并与东南亚和我国福建和广东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但与云南省瑞丽市2014年登革2型病毒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2015年西双版纳州发生了由登革2型病毒引起的本地登革热流行,来自泰国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引起本地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原因,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加强输入性病例和本地病例的监测和管理以及蚊虫控制是防止本病蔓延扩散的关键措施.
- 李园园冯云范建华李鸿斌朱进潘虹李卫平高阳张海林
- 关键词:登革热登革热病毒进化分析流行病学
- 云南省登革病毒血清型和基因型多样性及溯源研究被引量:21
- 2017年
- 目的 阐明2013-2015年云南省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流行株的血清型、基因型及传播来源.方法 从云南省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中提取病毒核酸,通过RT-PCR扩增DENV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基因序列,采用Clustal X、DNAStar和MEGA5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了2013-2015年云南省40株DENV的E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和同源性分析表明,15株属于DENV血清型1型(DENV-1),其中14株(瑞丽市11株,临沧市1株,昆明市2株)为基因Ⅰ型(Genotype-Ⅰ,G-Ⅰ),1株(昆明)为G-V;22株属DENV血清型2型(DENV-2),其中瑞丽市10株为G-Ⅰ,西双版纳12株为G-Ⅳ;2株(西双版纳)属DENV血清型3型(DENV-3)的G-Ⅱ;1株(瑞丽市)属DENV血清型4型(DENV4)的G-Ⅰ,这些基因型均是东南亚地区的优势基因型.所有云南株DENV均与缅甸、老挝和泰国等东南亚流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和较近的亲缘关系.结论 2013-2015年云南省存在DENV四种血清型及其多种基因型的流行.云南省登革热的传播来源主要为相邻的东南亚国家.应加强云南省边境地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和管理.
- 冯云张海林潘虹范建华刘永华李鸿斌尹小雄朱进李华昌黄瑛
- 关键词:登革病毒E基因血清型基因型系统进化分析
- 云南省保山市蚊虫中检测到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调查云南省保山市蚊虫及其自然感染虫媒病毒状况,为蚊媒病毒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9月采用诱蚊灯法在保山市隆阳区农村人房和畜圈采集蚊虫标本,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用于检测蚊虫标本中黄病毒属、甲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等相关病毒核酸,阳性者进行C/pr M基因序列测定、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共捕获蚊虫3种8 202只,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和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构成比依次为88.50%(7 259只)、11.43%(937只)和0.07%(6只)。蚊虫标本分30批进行RT-PCR检测,14批三带喙库蚊中检测到乙脑病毒核酸,并获得14株乙脑病毒C/pr 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表明,14株乙脑病毒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同在一个进化分支,并与2007年保山市腾冲县和2010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和瑞丽市)的基因Ⅰ型乙脑病毒具有较近的进化关系。结论三带喙库蚊为保山市的优势蚊种和乙脑病毒主要传播媒介,当地存在基因Ⅰ型乙脑病毒流行,此为近10年保山市首次检测到基因Ⅰ型乙脑病毒。
- 张婧李加全冯云韩茜潘虹杨和仙张海林宋志忠
- 关键词:蚊虫虫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 云南省阿卡斑病毒和西藏环状病毒全基因组特征研究
- 2024年
- 目的阐明2010年从云南省德宏州采集的蚊虫标本分离物中的阿卡斑病毒(Akabane virus,AKV)DHL10M117和西藏环状病毒(Tibet orbivirus,TIBOV)DH10M1019两株毒株的全基因组特征。方法使用宏转录组方法与高通量测序方法获取两种RNA病毒的全基因序列。采用Megalign软件(DNAStar)等生物信息软件进行基因组特征分析。结果获得DHL10M117株S、M、L三个基因节段长度分别为856 bp、4309 bp、6869 bp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DHL10M117株为AKV,与AKV云南分离株(DHL10M110)进化关系最近。S和M节段基因进化树中,与我国南方地区以及日本等地区的AKV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近,与澳大利亚等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远,表明该分离株属于亚洲株且地域特征明显;经同源性分析,DHL10M117株S、M、L节段的基因序列均与DHL10M110株的核苷酸(100%)和氨基酸(100%)同源性最高。DH10M1019株Seg-1~Seg-10十个节段基因长度分别为3950 bp、2904 bp、2769 bp、1978 bp、1772 bp、1638 bp、1165 bp、1142 bp、1103 bp、832 bp的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DH10M1019株为TIBOV,DH10M1019株八个节段基因(Seg-1~Seg-4、Seg-6、Seg-8~Seg-10)都与已知毒株聚集在同一大分支上,但Seg-5、Seg-7两个节段基因则独立于已知参考株自成一个小分支,研究发现DH10M1019株可能为一种新血清型的TIBOV。结论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证实DHL10M117株和DH10M1019株分别是AKV和TIBOV,为两种病毒的流行特征、致病性分析与调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蒋蓉韩茜韩茜杨卫红王娟杨丽芬潘虹冯云
- 关键词:宏基因组
- 云南省广平病毒与曼列病毒全基因特征研究
- 2024年
- 目的研究勐海县打洛镇蚊虫中分离到的广平病毒(Quang Binh virus,QBV)和曼列病毒(Manglie virus,MaV)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方法将2012年7月在勐海县打洛镇采集的蚊虫进行病毒分离,白纹伊蚊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阳性的分离株提核酸、建库后送公司进行测序,用DNAStar、Maff等软件进行系统进化和核苷酸、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析。结果BNDL1205株和BNDL1227株的RNA文库中分别获得67336692和61259266个合格基因序列(reads),经组装和比对之后分别获得长度为10865 bp和10864 bp的序列,对序列进行分析显示为QBV,BNDL1205株和BNDL1227株序列与越南分离得到的QBV(VN180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上,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84.2%和84.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4.6%和94.4%。BNDL1223株的RNA文库中获得48622610个合格reads,经组装和比对之后有3条基因片段(Contigs)匹配到MaV,经SeqMan合并之后获得1条长度为9219 bp的完整核苷酸序列,分析发现BNDL1223株与2018年在云南分离到的MaV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7.8%,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9.2%。结论勐海县打洛镇虫媒病毒调查过程中得到的3株病毒分离株为QBV(2株)和MaV(1株),当地蚊虫在QBV与MaV传播中起一定作用,需要加强对当地媒介蚊虫的监测和检测。
- 蔡洒潘虹杨卫红杨卫红王娟杨丽芬韩茜冯云
- 关键词:全基因组
- 2012-2015年云南省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基因进化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云南省2012-2015年35株狂犬病病毒(RABV)糖蛋白(G)基因的进化特征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在云南省狂犬病流行区采集可疑犬脑组织以及狂犬病患者脑组织和唾液标本,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标本提取病毒核酸,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RABV的G基因序列,用MEGA 5.0软件邻接法(NJ)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经RT-PCR和序列测定获得2012-2015年云南省35株RABV的G基因序列,并与2006-2011年获得的云南省11株RABV及邻省和东南亚地区的15株RABV的G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46株RABV中,除2006年的Tc06株属于China-Ⅵ进化群外,其他45株均属于China-Ⅰ进化群。云南省China-Ⅰ进化群流行株在2006-2015年间每年均有分布,其中,2006-2011年10株,2012-2015年35株,分布于云南省10个州(市)并与来自四川、贵州和湖南省的China-Ⅰ进化群病毒株的进化关系最为接近。China-Ⅵ(Tc06)则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的东南亚进化群病毒株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2012-2015年,RABV China-Ⅰ进化群在云南省狂犬病流行区广泛分布,属云南省主要进化群并具较强的传播速率,期间云南省未再发现China-Ⅱ、China-Ⅲ和China-Ⅵ等进化群病毒株的流行。
- 杨卫红冯云章域震潘虹张云智韩茜周济华袁庆虹张海林
- 关键词:狂犬病病毒糖蛋白基因进化分析分子流行病学
-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犬类狂犬病监测系统构建与实践的评介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评介2011—2013年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犬类狂犬病监测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方法:获知一犬伤多人事件(ADAI)发生,医学干预启动,调查涉事犬、人,采集肇事犬脑组织标本送实验室检测。检测方法为免疫荧光试验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现场调查报告构成了ADAI报告监测系统(ARSS)的数据基础。24 h内,实验室诊断报告提交。同时,收集非ADAI可疑病犬信息并采样。ADAI和非ADAI标本共同构成了有实验室支持的犬类狂犬病监测系统(Lab-CCSS)的材料基础。结果:2011—2013年,共收到89起ADAI报告,乡村地区占94.38%。ADAI肇事犬采样率51.69%(46/89),阳性率91.30%(42/46)。非ADAI可疑犬22只,阳性率59.09%(13/22)。在ADAI中,追踪到336人暴露;其中,≤14岁儿童风险最高,占30.36%,在头面部咬伤者中占80.00%(8/10),多重咬伤者中占40.54%(15/37)。结论:ARSS在疫情期间筛识狂犬病病犬具有高灵敏度,楚雄彝族自治州积累的实践经验对云南省乃至全国犬类狂犬病监测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价值。
- 章域震杨卫红张海林冯云周济华潘虹韩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