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博

作品数:20 被引量:68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开发区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开发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骨折
  • 4篇成像
  • 3篇腔隙
  • 3篇腔隙性
  • 3篇腔隙性脑梗死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梗死
  • 3篇关节
  • 3篇磁共振
  • 2篇胸部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影像
  • 2篇造影
  • 2篇数字减影
  • 2篇数字减影血管...
  • 2篇肿瘤
  • 2篇螺旋CT
  • 2篇介入

机构

  • 20篇广州开发区医...

作者

  • 20篇王博
  • 18篇刘璋
  • 14篇黄智
  • 14篇林成业
  • 13篇张立
  • 12篇陆志锋
  • 10篇王潇
  • 10篇高文
  • 9篇李玉香
  • 8篇肖海松
  • 2篇叶永胜
  • 2篇付元
  • 1篇吴凡
  • 1篇柏瑞
  • 1篇辜为为
  • 1篇陈瑶
  • 1篇杨薇
  • 1篇刘红娥
  • 1篇任宏伟

传媒

  • 3篇现代医用影像...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上海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口腔医学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罕少疾病杂志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 1篇中国医药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数字医学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CT及MPR在卵巢囊肿蒂扭转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螺旋CT(spiral CT,SCT)及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对卵巢囊肿蒂扭转的诊断价值,提高对卵巢囊肿蒂扭转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囊肿蒂扭转的临床资料、CT及MPR图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11例CT均表现为卵巢囊性肿块,平均最大径为8.3cm。囊壁增厚8例,无增厚3例,增厚的囊肿壁呈非对称性,连续层面观察囊壁最厚处可见有条索状软组织密度的蒂部相连,并延伸至一侧附件或子宫角部,SCT的MPR能更清楚地显示蒂部这一特征性表现。7例腹盆腔积液。结论卵巢囊肿蒂扭转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SCT及MPR在诊断卵巢囊肿蒂扭转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其MPR可以任一平面重建图像,弥补了轴位CT图像的不足。
林成业刘璋王博黄智
关键词:卵巢囊肿SCT多平面重建技术
三种血管造影方法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黄智刘璋王博林成业张立李玉香肖海松陆志锋王潇高文
关键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核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MRI与CT在超急性期脑挫裂伤中的应用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对比超急性期脑挫裂伤在CT与MR I中的表现特点,探讨MR I在超急性期脑挫裂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超急性期脑挫裂伤患者进行CT与MR I检查,分析超急性期脑挫裂伤在两者中的表现特点。结果 30例患者中,CT检查可显示12例,漏诊18例;MR I可显示30例,优于CT。结论诊断超急性期脑挫裂伤MR I优于CT,MR I的DW I应作为脑挫裂伤常规扫描方法。
黄智刘璋林成业张立李玉香高文肖海松王博陆志锋王潇叶永胜付元
关键词:MRICT脑挫裂伤
腔隙性脑梗死螺旋HRCT加拆薄技术表现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评估螺旋高分辨率CT加拆薄技术诊断早期腔隙性脑梗死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08月到2012年05月48例经MR与随访证实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的常规螺旋CT、螺旋HRCT加拆薄技术表现。结果常规螺旋CT能发现26例,螺旋HRCT加拆薄技术能发现46例,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大小较常规螺旋CT稍大1-2mm、CT值较低2-4HU,边缘较清晰、位置较准确、数目较多、出现时间较早,并可以区分病灶新旧,采用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确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螺旋HRCT加拆薄技术表现较常规螺旋CT更准确,有助于临床明确诊断。
黄智林成业李玉香刘璋张立肖海松高文陆志锋王博王潇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与沈通氏线不连续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与X线片示沈通氏(Shenton)线不连续及临床特点的相关性,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筛查1180例婴幼儿的骨盆正位X线片所示沈通氏形态和髋关节临床表现,年龄为5个月~2岁,平均年龄1.1岁。结果 40例(3.4%)婴幼儿的X线片所示沈通氏线不连续,其中2例(2‰)确诊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均表现为左侧、单侧髋关节脱位;20例(1.6%)无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临床表现而骨盆正位X线片所示沈通氏线不连续,一侧髋关节沈通氏线不连续11例,两侧髋关节沈通氏线不连续9例,均未患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结论仅以沈通氏线不连续诊断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不可靠。
黄智刘璋林成业张立李玉香高文肖海松王博陆志锋
关键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四组影像技术在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诊疗价值比较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CT平扫+3D-MRA+3D-DSA技术在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诊疗价值。材料与方法:筛选临床上疑脑动脉瘤破裂出血28例患者,先行CT例平扫,发现蛛网膜下腔,再行3D-MRA诊断为脑动脉瘤破裂者,后行DSA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应用3D成像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发现2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3例为脑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为脑动静脉畸形,11例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性破裂出血,2例为正常。术中对动脉瘤者行可脱式弹簧圈进行栓塞术。结合相关文献,并与3D-CTA+3D-DSA、3D-MRA+3D-DSA与3D-DSA诊疗方法比较,分析4种诊疗方法受检者受辐射剂量,准确性,完成时间及费用。结果:平均每位患者受辐射剂量比较如下:3D-DSA=3DMRA+3D-DSA3D-CTA+3D-DSA>3D-MRA+3D-DSA>3D-DSA;完成时间比较如下:3D-DSA
王博黄智刘璋林成业张立
腔隙性脑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8月-2012年5月48例经MR与随访证实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病人,用螺旋CT行10mm层厚、7mm、5mm、3rnm及1mm不同层厚及相应层距及螺距均为1.0容积扫描,标准算法重建,均采用1mm层厚、1mm间隔进行拆薄重建图像。对各组原始轴位图像与相应拆薄重建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后作统计学对比分析,采用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确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当扫描层厚在3—10mm层厚时,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直接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同时接受X线辐射剂量越多。1mm层厚、层距扫描图像噪声较大,图像质量差,受X线辐射剂量最多。结论:螺旋CT原始薄层扫描图像与拆薄图像有一定相关性,在3—10mm,当扫描层厚越薄,拆薄重建所获图像越接近薄层扫描原始图像,图像质量佳,为实现螺旋CT超低剂量扫描及超薄图像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黄智林成业李玉香刘璋张立肖海松高文陆志锋王博王潇
关键词:脑梗塞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五种体位在DR胸部正位片的应用比较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DR胸部正位片双肩贴板体位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00例健康体检人员行DR双肩贴板体位胸部正位片,并与常规胸片标准体位1500例、双手上举体位100例、抱板体位1500例、双手下垂体位100例比较,分析5种体位受检者摆位完成时间,受检者独立完成容易度,受检者舒适度,图像符合临床诊断率。结果:1500例受检者双肩贴板体位分别与常规胸片标准体位、双手上举体位、抱板体位、双手下垂体位比较,1h可拍摄受检者数量分别为双肩贴板体位80例;常规胸片标准体位45例;双手上举体位80例;抱板体位85例;双手下垂体位90例。受检者独立完成容易度(1~5级,1级最简单,5级最困难):双肩贴板体位2级;常规胸片标准体位5级;双手上举体位2级;抱板体位2级;双手下垂体位1级。受检者舒适度(1~5级,1级最舒服,5级最难受):双肩贴板体位2级;常规胸片标准体位3级;双手上举体位4级;抱板体位2级;双手下垂体位1级。图像符合临床诊断率:双肩贴板体位96%;常规胸片标准体位95%;抱板体位67%,双手上举体位及双手下垂体位无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图像。结论:双肩贴板体位为胸部正位片最佳拍摄体位,值得推广应用。
王博黄智陆志锋刘璋
关键词:体位
成人肠旋转不良CT诊断与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CT对成人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11例成人肠旋转不良患者CT及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8例肠系膜根部出现"漩涡征",4例十二指肠上动、静脉有"换位征",3例肠系膜下静脉旋转至右下腹部,同时可见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位于右上腹部。结论:"漩涡征"和"换位征"是成人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CT表现。
林成业刘璋王博黄智
关键词:CT诊断肠旋转不良成人
胸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与MRI诊断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胸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临床、CT和MRI与病理表现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临床、影像学和病理资料的9例胸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结果 9例中位于前纵隔1例,后纵隔3例,中纵隔4例,左肺斜裂1例。临床出现症状者其病灶多位于中纵隔,有2例伴副肿瘤性天疱疮。CT上1例出现灶中央区分支状钙化。MRI上病变与周围分界清晰度更佳。病理上9例均为透明血管型,CT增强除1例表现为不均匀中度强化外,均呈显著强化。结论胸部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临床、影像学表现与病理之间密切相关,结合较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术前作出诊断。
陆志锋李玉香王博张立刘璋林成业高文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症胸部磁共振成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