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旭

作品数:55 被引量:229H指数:6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9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图像
  • 9篇成像
  • 8篇图像质量
  • 6篇血管
  • 6篇体模
  • 6篇体模研究
  • 5篇低剂量
  • 5篇影像
  • 5篇造影
  • 5篇能谱CT
  • 4篇尿轻链
  • 4篇轻链
  • 4篇肿瘤
  • 4篇细胞
  • 4篇抗体
  • 4篇可行性
  • 4篇骨密度
  • 3篇蛋白
  • 3篇胸部
  • 3篇肾脏

机构

  • 52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大连大学
  • 2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联影智能医疗...

作者

  • 52篇王旭
  • 31篇刘义军
  • 16篇范存琳
  • 16篇程艳杰
  • 13篇陈安良
  • 13篇曹华军
  • 10篇朱鸿
  • 6篇李士军
  • 6篇方鑫
  • 5篇刘磊
  • 5篇徐裕海
  • 4篇刘爱连
  • 3篇陈洁
  • 3篇张韬
  • 3篇王广杰
  • 2篇刘恭辉
  • 2篇王贞
  • 2篇姜艳
  • 1篇袁宏
  • 1篇刘辉

传媒

  • 10篇临床放射学杂...
  • 7篇放射学实践
  • 6篇大连医科大学...
  • 5篇中国医学影像...
  • 4篇中华检验医学...
  • 3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医学计算...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7篇2024
  • 18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对肾上腺肿瘤的检出及鉴别效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不同等级深度学习图像重建(DLIR)算法对肾上腺肿瘤的检出、组学特征可重复性和组学模型鉴别肿瘤类型效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41例肾上腺功能性腺瘤(FAA)和46例肾上腺转移瘤(AM)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CT增强扫描完成后,对静脉期的原始数据采用4种强度等级(DL1、DL2、DL3、DL4)的DLIR算法进行重建。首先采用主、客观指标比较4种等级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然后使用Research Portal V1.1科研平台对各组重建图像上肾上腺肿瘤进行分割并提取450个影像组学特征,包括原始图像特征90个和拉普拉斯(LoG)滤波后的高阶特征(高斯核:0.5、1.0、1.5、2.0)360个。采用一致性相关系数(CCC)评估采用不同图像重建等级测量的FAA和AM组学特征的可重复性。最后,在各组重建图像中采用逐步特征选择策略,筛选出最优特征集并构建鉴别FAA和AM的组学模型。利用五折交叉验证法验证4个组学模型的鉴别效能,利用分层交叉验证法测评4个模型的泛化能力。结果:DL2和DL3在肾显示上腺肿瘤的清晰度方面最优,得分为4(4,5),优于DL1相应得分4(3,5)和DL4相应得分4(3,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39.045,P<0.05)。随着DLIR降噪等级的提升,原始特征CCC值>0.85的个数逐渐减少,DL4中FAA和AM特征可重复的比例仅占39.3%(21/90)和50.9%(29/90)。组学特征经过LoG滤波(高斯核2.0)处理后,CCC值>0.85的个数增加,DL4中FAA和AM特征可重复的比例占91.1%(82/90)和93.3%(84/90)。4个组学模型在测试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和符合率均>0.75,DeLong检验显示AUC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77~1.284,P=0.199~0.859)。但分层交叉验证显示,DL4重建图像的泛化能力最弱,AUC和符合率均<0.75。结论:高降噪等级的DLIR算法会降低对肾上腺肿瘤显示的清晰度以及组学模型的泛化性。虽然LoG滤波器(高斯核:2.0)有助于提升组学特征测量的可重复性,但仍建议在肾上腺影像�
王诗耕刘义军童小雨范勇李贝贝王旭崔景景陈安良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可重复性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HBV-DNA和HBeAg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的相关性。[方法]对207例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阳性)的血清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前S1抗原、HBeAg、Anti-HBe、HBcIgG的检测。用PCR荧光定量法检测HBV-DNA,同时用ELISA法对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阴性的80例正常健康人也进行前S1抗原的检测。[结果]207例HBV-DNA阳性的血清中,前S1抗原在HBeAg阳性而Anti-HBe阴性的血清中阳性率为70.5%,在Anti-HBe阳性而HBeAg阴性中的阳性率为68.9%,两组经χ2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HBV-DNA低拷贝数时,前S1抗原的阳性率占25.6%,HBeAg的阳性率占11.1%;在高拷贝数时,前S1抗原的阳性率占41.1%,HBeAg的阳性率占46.3%。在低拷贝数时,前S1抗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结论]前S1抗原、HBeAg与HBV-DNA的符合率较高,对无条件检测HBV-DNA而HBeAg阴性的血清检测前S1抗原,可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处于低复制的状态,如与其他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同时检测,对临床更有意义。
朱鸿林琳王旭范存琳张韬
关键词:乙型肝炎前S1抗原乙型肝炎病毒DNA乙型肝炎E抗原
探讨深度学习重建算法在低剂量CTU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深度学习(DL)重建算法在低剂量CT尿路成像(CTU)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临床拟行CTU检查患者60例,应用联影uCT760进行扫描,按检查时间分为A组和B组,A组为常规剂量组(120 kV,100 mA,KARL5级迭代重建),B组为低剂量组(120 kV,剂量调制1,DL4级算法重建),每组各30例。记录患者扫描长度,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采用uCT⁃760128 CT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测量分析,在轴位将有造影剂充盈的肾盂及输尿管作为观察对象,测量肾皮质、肾盂、输尿管、椎旁肌的CT值和标准差(SD)值,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比(CNR)。重组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对泌尿系统的显示效果进行评估,由2名观察者采用双盲法独立行二维图像和三维重组图像评分(5分制)并行一致性检验。以患者CTU检查前的三期增强为对照,对CTU病变显示能力进行评价。比较主客观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2组CTU的诊断性能。结果:2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体重指数及扫描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肾皮质SNR、CNR,肾盂CNR,输尿管CNR及噪声S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均高于A组,肾盂SNR和输尿管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观察者对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好(Kappa值:0.838~0.918),B组二维图像评分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图像质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满足诊断要求;B组较A组CTDIvol降低43.59%,DLP降低41.81%,ED降低41.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度学习重建算法能够有效降低图像噪声,显著提高低剂量CTU的图像质量,且保证诊断性能。
王旭刘磊刘义军李贝贝范勇童小雨王诗耕陈安良
关键词:CT尿路造影
探究70 kVp联合ASIR-V对CT结肠造影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究在低kVp CT结肠造影(CTC)应用不同权重自适应统计迭代重组算法(ASIR-V)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寻超低辐射剂量CTC的最佳ASIR-V权重。方法前瞻性搜集行CTC扫描的患者35例[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所有患者均采用Revolution CT扫描。患者取双体位(仰卧位和俯卧位)扫描,俯卧位扫描管电压120 kVp(A组),应用30%ASIR-V重组图像,仰卧位采用70 kVp,重组30%~90%(间隔10%)ASIR-V图像(B1~B7组)。测量轴位图像中肿物及肠腔空气(背景)均匀处CT值和噪声(SD)值,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记录患者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由两位观察者采用双盲法独立对两组图像质量行5分制评分并行一致性检验。比较A、B组图像主客观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A、B组图像CT值均无差异(P>0.05),随着ASIR-V权重的增加,B组30%~90%ASIR-V图像SD降低,SNR和CNR增加(P<0.05),其中60%ASIR-V图像SD、SNR及CNR与A组无差异(P>0.05),70%~90%ASIR-V图像的SD值显著低于A组,SNR和CNR明显高于A组(P<0.05)。两位观察者对所有图像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12~0.863,P<0.05),所有ASIR-V重组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70%ASIR-V图像主观评分最高5.0(5.0,5.0)。B组CTDIvol和ED分别为(1.59±0.14)mGy和(1.15±0.15)mSv,与A组相比,分别降低了62.73%和64.20%(P<0.05)。结论在超低辐射剂量CTC扫描中,应用ASIR-V能够有效改善图像噪声,提高图像对比度,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其中70%ASIR-V为最佳权重。
李贝贝刘义军赵明月王旭魏巍刘爱连
关键词:低剂量CT结肠造影
探讨深度学习算法降低胸部CT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体模研究
2023年
目的通过比较低管电流扫描联合深度学习(DL)算法重组图像与常规扫描的胸部CT图像,探讨DL算法在低剂量胸部CT对肺部结节测量和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于仿真胸部体模中随机放置12个大小、密度均不同的人工球形结节。应用联影uCT760对体模进行扫描。依据管电流和不同算法重组进行分组:A组(常规扫描组):100 mAs+滤波反投影法(FBP),B1组:55 mAs+FBP,B2组:55 mAs+DL,C组:25 mAs+DL,各组均采用骨算法和标准算法重组。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在骨算法下使用计算机辅助诊断软件(CAD)检测模拟肺结节,记录结节长径,并计算长径和体积测量的绝对错误率(APE)=100×(V_(测量)-V_(实际))/V_(实际)。在标准算法下测量主动脉弓、心脏最大层面及椎旁软组织的CT值及噪声(SD)值,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由两位观察者采用独立双盲法对图像质量及肺结节显示进行5分制评价。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A、B、C组间及B组组内图像SD值、SNR、CNR及肺结节长径、体积的APE差异;两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主观质量评分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A、B、C组间及B组组内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A组和B2组结节APE直径和APE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结节APE直径和APE体积大于A组。B1组和B2组,结节APE直径和APE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DL算法重组图像的主动脉弓、心脏最大层面SNR高于FBP重组图像,椎旁肌SD值低于FBP重组图像。两位观察者对各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6~0.873)。A组和B2、C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高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有效辐射剂量(ED)较A组分别降低44.9%、75.1%。结论应用低管电流扫描联合DL算法重组进行胸部CT成像,在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能获得�
王旭刘义军赵明月李贝贝范勇童小雨王诗耕
关键词:肺结节体积图像质量
应用ROC曲线分析SCC-Ag在宫颈鳞癌中的临床价值
朱鸿王旭徐裕海范存琳王楠
胸腹部平扫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
2024年
目的:基于定量CT(QCT)探讨胸部常规kVp平扫和腹部能谱GSI平扫下椎体CT值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收集接受胸腹部平扫的患者431例,胸部CT扫描采用常规120 kVp,腹部扫描采用能谱(GSI)模式。对胸腹部扫描重叠的T11~L1椎体进行分析。使用QCT骨密度测量工作站测得胸部常规120 kVp下T11~L1椎体的骨密度(BMD),同时分别测量胸部120 kVp与腹部GSI扫描70 keV单能量下T11~L1椎体的CT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数据测量的一致性,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椎体BMD值与CT值之间的相关性。不同椎体间CT值差异采用Friedman秩和检验。参考QCT诊断标准,将椎体分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采用Kruskal-Wallis比较三组间及组内CT值差异。组内120 kVp-CT值和GSI-CT值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以T11~L1椎体BMD均值行骨质状态判定,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椎体CT值评估骨质状态的诊断效能。结果:椎体BMD与120 kVp-CT值和GSI-CT值均呈正相关(r=0.976、0.963,P<0.001)。120 kVp和GSI下T11~L1椎体CT值依次为T11[144.00(72.00)、158.00(79.00)]、T12[137.00(67.00)、150.00(76.00)]、L1[128.00(67.00)、137.00(74.00)],不同椎体及椎体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431例患者共1293个椎体,骨量正常组椎体496个、骨量减少组椎体415个、骨质疏松组椎体382个。120 kVp和GSI下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组椎体CT值依次为[181.50(43.67)、199.65(48.57)]、[132.20(18.50)、144.00(23.00)]和[87.75(22.20)、93.30(27.20)],不同骨质状态组间椎体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组组内椎体GSI-CT值均高于椎体120 kVp-CT值(P<0.05)。120 kVp-CT值与GSI-CT值诊断骨量减少的AUC分别为0.976、0.9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37);诊断骨质疏松的AUC均为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胸部常规120 kVp及腹部GSI平扫CT值均可用于机会性筛查骨质疏松,诊断效能良�
王旭刘磊刘义军童小雨范勇王诗耕
关键词:骨质疏松能谱CTCT值
检测游离PSA和总PSA鉴别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 -PSA)、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 -PSA)及F -PSA和T -PSA比值 (F/T) ,对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和前列腺癌 (PCa)患者的鉴别价值。 [方法 ]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化学发光技术 ,测定 32例健康体检者、12 0例BPH患者和 32例PCa患者的血清F-PSA、T -PSA ,并计算其比值F/T。 [结果 ]正常对照组、BPH组与PCa组F -PSA依次为 (0 .4± 0 .3)、(2 .3± 2 .4 )和 (5 .9± 5 .7) μg/L ,T -PSA依次为 (1.5± 1.5 )、(11.7± 8.8)和 (33.9± 2 9.5 ) μg/L ,各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1)、F/T值BPH组高于PCa组 ,但标准差过大未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在T -PSA诊断灰区 (4.0~ 2 5 .0 μg/L)中BPH组F/T值高于PCa组 (P <0 .0 5 ) ,并且以T -PSA >4 .0 μg/L、F/T比值 <15 .0 %为界值时效果较好。 [结论 ]联合应用T -PSA、F -PSA及F/T诊断PCa明显优于单用T -PSA。
曹华军戚小惠陈阵范存琳王旭
关键词:前列腺增生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癌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