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桂安

作品数:22 被引量:177H指数:8
供职机构: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登革热
  • 5篇伊蚊
  • 5篇媒介生物
  • 4篇白纹伊蚊
  • 3篇信息化
  • 3篇信息系统
  • 3篇食品
  • 3篇食品安全
  • 3篇媒介
  • 3篇布雷图指数
  • 2篇地理信息
  • 2篇地理信息系统
  • 2篇影响因素
  • 2篇膳食
  • 2篇镉暴露
  • 2篇
  • 1篇登革热病毒
  • 1篇登革热媒介
  • 1篇信息化管理
  • 1篇性病

机构

  • 20篇宁波市疾病预...
  • 3篇广东省疾病预...
  • 2篇暨南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宁波市海曙区...
  • 1篇宁波市江北区...
  • 1篇象山县疾病预...
  • 1篇宁波市康龙爱...

作者

  • 22篇王桂安
  • 19篇马晓
  • 11篇杨思嘉
  • 10篇孙斌
  • 6篇徐荣
  • 6篇陈小英
  • 6篇朱光锋
  • 4篇许国章
  • 3篇黄琼
  • 3篇徐明
  • 2篇戴昌芳
  • 2篇易波
  • 2篇张永慧
  • 2篇李海
  • 2篇王立斌
  • 2篇梁春穗
  • 2篇闻剑
  • 2篇杨杏芬
  • 2篇胡曙光
  • 2篇张良

传媒

  • 15篇中国媒介生物...
  • 3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疾病监测
  • 1篇寄生虫与医学...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宁波市2017年媒介伊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了解宁波地区伊蚊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为蚊媒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4-11月在宁波市各县(市、区)分别运用双层叠帐法和布雷图指数(BI)法对居民区、公园、废品站的伊蚊成蚊和幼蚊进行监测,分析伊蚊季节消长趋势。结果宁波地区伊蚊帐诱指数平均为1.18只/(顶·h),各月间以9月最高,各生境中以公园帐诱指数最高,为1.23只/(顶·h);监测地区BI平均为15.11,以9月最高为23.63。结论 6-9月宁波地区伊蚊传染病传播风险较高;针对伊蚊监测,同时采用针对成蚊和幼蚊2种方法能更好地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
王桂安马晓杨思嘉孙斌马敏陈小英许国章
2006-2016年浙江省宁波市鼠密度及其季节消长分析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对浙江省宁波市鼠密度及其季节消长特征进行分析,为鼠传疾病的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SPSS 16.0、Excel 2013软件对宁波市2006—2016年鼠类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鼠密度季节消长情况。结果褐家鼠和小家鼠为宁波市的优势鼠种,共占捕获总数的86.28%;总鼠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现双峰分布,但第2个波峰逐渐转变为6—10月的持续高峰期;不同鼠种密度季节消长趋势不同;农村自然村鼠密度(0.93只/100夹)高于居民区(0.40只/100夹)和特殊行业(0.47只/100夹)。结论宁波市鼠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应重点对居民区、餐饮行业鼠密度开展监测工作,同时结合各监测点不同鼠种—密度消长趋势建立预警体系,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减少鼠传疾病发生风险。
王桂安马晓徐荣朱光锋
关键词:鼠密度
宁波市2017年登革热媒介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为降低周边城市暴发登革热引起本地传播的风险,加强宁波市白纹伊蚊的监测,为登革热媒介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9月11日至11月10日,在宁波市11个县(市、区)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监测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及托幼机构3种生境的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蚊虫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结果宁波市每个监测点均超过BI<5的安全水平,其中大部分监测点BI>20,后期监测BI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危险的阈值范围内。市区平均BI(17.88)低于非市区(31.44);托幼机构平均BI(40.25)高于城镇居民区(13.10)和农村居民区(29.46)。蚊虫密度与平均气温(R=0.899,P=0.015),尤其与平均最低气温(R=0.943,P=0.005)显著相关。结论宁波市伊蚊幼虫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监测并储备多层次的防控技术。另外,平均气温尤其是平均最低气温对蚊虫密度有重要影响。
马敏马晓杨思嘉王桂安孙斌
关键词:登革热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气象因素
媒介生物防制培训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实践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索适合基层媒介生物防制人员培训的新模式,提高培训的便利性和专业性,加强培训效果。方法根据不同培训目的组建专题知识库,运用互联网技术并依托宁波市媒介生物管理平台,通过远程教育进行知识的查询、讲解和培训效果考核等。结果知识库的建立为宁波市媒介生物防制人员解决日常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信息化培训模式简化了培训程序,提高了培训效果,同时实现了考教分离,保证了考核的公正性。2017年宁波市组织各县(市、区)集中考试6次,平均成绩由54分提高至73分。结论新的培训模式实现了知识远程教育及考核,可全天培训,对提高基层媒介生物防制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有重要意义。
王桂安孙斌马晓杨思嘉
关键词:媒介生物信息化
广东省居民主要膳食镉暴露风险的初步评估被引量:39
2012年
目的分析主要食物中镉含量水平,对广东省居民通过膳食途径暴露镉的健康风险进行初步的评估。方法 2009年在全省21地市采集15类食物共2 200份,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物中镉的含量,结合居民膳食消费数据,比照镉的暂定每月耐受摄入量(PTMI)及安全限值(MOS)初步评估广东省居民主要食物的镉暴露风险。结果 15类食物中紫菜中镉含量最高,为1 830.0μg/kg。城乡居民通过大米、蔬菜类、鱼虾类、动物内脏类四类食物每月膳食镉暴露量分别为1 314.6和1 394.3μg。大米对城市和农村居民膳食镉的贡献率最高,分别为50.1%和64.9%,且以粤北地区最高。结论主要食品对居民膳食镉的平均贡献水平未超过PTMI值,MOS值大于1,居民膳食镉暴露水平总体上安全。由于我国南方地区居民大米的消费量大及其对居民膳食镉贡献率最高,有必要加强大米可能的镉污染问题研究,并从源头上预防污染。
王桂安梁春穗黄琼闻剑胡曙光李海戴昌芳王立斌张永慧杨杏芬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污染物
登革热暴发后媒介伊蚊的应急监测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动态监测登革热核心区、警戒区和监控区媒介伊蚊密度,根据监测结果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并及时采取媒介伊蚊控制措施。方法 2018年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在监控区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按旬加强幼蚊密度监测,监测生境选择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及托幼/医疗机构;核心区和警戒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并同时采用BI法和双层叠帐法开展蚊媒密度应急监测及控制。结果监控区平均BI为23.06,不同县(市、区)间平均BI差异较大,其中宁海县最高(50.42),海曙区最低(4.81)。市区平均BI(13.57)低于非市区(33.84),至10月下旬,全市平均BI下降至14.09,其中海曙区(1.77)和江北区(3.54)降至安全阈值以下(BI<5)。登革热核心区和警戒区平均BI为3.27;平均帐诱指数为1.02只/(顶·h)。各核心区在开始调查处置后,BI和帐诱指数快速下降并趋于平稳,分别于2.61和1.57 d后降至安全阈值以下。结论通过科学合理的媒介应急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登革热媒介密度,控制登革热的传播。
马敏徐明易波诸小东严智勇杨思嘉王桂安陈小英孙斌马晓
关键词:登革热网格化管理布雷图指数
宁波市2011-2014年中华按蚊媒介能量趋势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通过对中华按蚊媒介能量监测,了解疟疾发病潜势,为疟疾预警与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媒介能量调查方法定量计算中华按蚊叮人率、人血指数、叮人习性和预期传染性寿命等参数,再按照Garrett-Jones(1964)的公式求出中华按蚊媒介能量和基本繁殖率。结果中华按蚊种群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密度高峰出现在7月,中华按蚊吸血对象普遍存在且较容易,人血指数为0.097整体偏高,基本繁殖率高峰期在7月,均在临界值1.0以上。结论宁波市存在一定的疟疾传播趋势,防控任务依然艰巨,需持续加大越冬蚊和早春第一代蚊虫的控制工作。
马晓侯志伟宋世忠徐荣王桂安
关键词:中华按蚊疟疾媒介能量
宁波市2014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调查宁波市2014年病媒生物鼠、蚊、蝇、蜚蠊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2014年全年共捕获鼠类1科3属4种,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62.17%;蚊类1科3属4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61.54%;蝇类3科7属13种,家蝇为优势种,占24.10%;蜚蠊1科2属3种,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80.90%。鼠类和蜚蠊全年均有活动,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蚊类和蝇类活动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期均为6月。结论基本掌握了宁波市病媒生物鼠、蚊、蝇、蜚蠊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建议加强对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
徐荣马晓朱光锋王桂安许国章
关键词:病媒生物种群构成
宁波市2011-2014年媒介蚊虫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通过2011-2014年连续4年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成蚊的密度监测,分析蚊种密度变化规律,为有针对性防控乙脑暴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每年4-11月的上下旬采用光诱法各进行一次成蚊密度监测,按不同地理方位选择监测点,使用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生境中的优势蚊种差异明显,牲畜棚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91.39%;其他各生境中均以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构成比均>70%,6-8月为蚊密度高峰季节。结论宁波市蚊媒密度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应对牲畜棚蚊媒密度加强监测频率,加大消杀力度,在蚊密度高峰来临前的4、5月应进行全面的灭蚊工作。
王桂安徐荣马晓朱光锋张朝阳林寅君
关键词:成蚊流行性乙型脑炎
宁波市媒介生物监测信息化管理及其应用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提高病媒生物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价值,更好地发挥监测结果对媒介传染性疾病暴发的预警作用。方法通过开发建设宁波市媒介生物监测信息系统,充分挖掘宁波地区近10年的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监测结果进行报送分析。结果新方法提高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数据分析报告的时效性及监测数据的利用价值,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便于基层开展监测工作。结论新系统对于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有重要意义,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王桂安马晓杨思嘉孙斌
关键词:媒介生物信息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