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轶平

作品数:12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6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油藏
  • 3篇油气
  • 3篇成藏
  • 2篇动态监测技术
  • 2篇油气成藏
  • 2篇油气成藏规律
  • 2篇油气圈闭
  • 2篇油田
  • 2篇盆地
  • 2篇圈闭
  • 2篇侏罗系
  • 2篇侏罗系油藏
  • 2篇砾岩油藏
  • 2篇马岭油田
  • 2篇孔店组
  • 2篇河流相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2篇测井
  • 2篇成藏规律
  • 1篇单井

机构

  • 10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长江大学
  • 4篇西安石油大学
  • 2篇水城县煤炭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12篇王轶平
  • 4篇赵军龙
  • 4篇文志刚
  • 4篇邓志刚
  • 3篇马春林
  • 2篇李传浩
  • 2篇曹军涛
  • 2篇闫博
  • 1篇张荣彬
  • 1篇邢蓝田
  • 1篇郭玮
  • 1篇李坪东
  • 1篇吴保祥
  • 1篇高秀丽
  • 1篇余永进
  • 1篇赵靖舟
  • 1篇何善斌
  • 1篇白旭
  • 1篇张晓丽
  • 1篇徐丽

传媒

  • 3篇石油天然气学...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中国石油学会...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地下水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岩性油气藏

年份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4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时间推移的测井信息确定油水界面变化方法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构造油藏开发中后期含水上升快,稳产技术措施必须进行合理调整,开展好精细地质研究,尤其是充分利用现有常规测井资料开展油水界面识别和油藏剖面特征研究十分重要.本文基于文献调研,结合研究区(Z区)地质资料、测井资料和动态生产资料,开展了油水界面识别方法研究,并对现有测井资料按照测井时间进行合理分段研究,提出基于时间推移的油水界面确定方法和油藏剖面动态特征研究方法,得到了工区油水界面动态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基于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和感应测井方法可以较好地识别工区目的层油水界面,按照测井时间合理分段可以更准确地实现对油水界面变化的动态分析,基于时间推移的油水界面研究方法简单有效.本文研究成果对邻区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赵军龙张宁闫博王轶平李传浩马春林
煤层气含量影响因素及预测方法被引量:30
2013年
为了提高煤层含气量预测效果,更准确地评价煤层气资源量、预测煤层气开发前景,以及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基于大量文献调研,首先梳理了煤层气及煤层含气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其次对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进而开展了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发展趋势分析.研究表明,煤层舍气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煤的变质程度、温度、压力、煤质、煤层有效埋藏深度、储层有效厚度、储层物性等,其中,煤变质程度起着根本性作用.煤层含气量定量预测方法主要有等温吸附曲线法、含气量梯度法、测井法、地震法等.合理选择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开展多学科、多种预测方法综合预测含气量研究、研发新的煤层含气量预测方法是煤层含气量预测的主要发展趋势.
曹军涛赵军龙王轶平张景云许登才
关键词:煤层气含气量影响因素
陇东环县油区M井区长8储集层特征及单井产能预测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制定陇东环县油区M井区长8储集层合理的单井生产方案、确保M井区产能最优化,将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等储集层静态地质特征与渗流规律、生产状况等动态特征研究相结合,基于M井区的地质资料、岩心资料、相渗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等开展了储集层特征、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单井产能预测,预测了M井区合理的单井产量。研究表明:M井区长8储集层具备典型的超低渗透储集层特征,测井响应特征较为显著,储集层呈现对油水的双重润湿性;M井区油藏为构造岩性油藏,油水分布受到岩性控制作用,沿着河道方向,物性好、含油性好、在构造相对高部位含油性好;M井区产量主要来自于M井区中-东南部,目前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M井区北部、中南部局部区域;物性参数法、试油资料折算法和试采法适合于M井区的单井产能预测。 M井区长8储层合理的单井产量为3.5~4.0t/d。研究成果为M井区长8储集层进一步开发奠定了重要的资料基础。
赵军龙闫博赵靖舟王轶平许登才高秀丽
关键词:储集层特征
动态监测技术在雁107砾岩油藏地质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5年
通过同位素示踪监测技术和水驱前缘监测技术这两项技术,在雁107沙四段孔店组复杂砾岩油藏分别进行1个井组的示踪剂测试和4个井组的水驱前缘测试,解释了复杂砾岩油藏渗流特征及断层性质,对现场注采结构调整具有切实的使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邓志刚王轶平文志刚
关键词:同位素示踪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孔店组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P246井区地质认识及建产有利区预测被引量:2
2010年
2009年对马岭油田P246井区进行了重点评价,同时进行规模建产。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储层物性整体较差,非均质性较强。依据试采井的生产情况,并结合现有勘探成果,分析认为P83井以北地区是下步滚动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
马春林王轶平余永进马镇宇
关键词:马岭油田
玄马-南梁地区长4+5-长3成藏规律研究
2013年
随着石油勘探的不断深入,玄马-南梁地区长4+5-长3不断有新的发现(T86、T88、T58、T49等井长4+5均获得高产工业油流),预测含油面积不断扩大。对该区延长组长4+5-长3油藏沉积相、砂体展布,油气成因分析、烃源岩发育对比、储层分布及评价等进行分析研究,掌握长4+5-长3石油成藏地质条件﹑成藏规律﹑控制因素及长4+5-长3油藏富集规律,研究认为长4+5-长3油层组为河流三角洲前缘沉积,油层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区为储层砂体的有利发育区和分布区,储层砂体的物性,总体上长3物性好于长4+5。认为原油形成于弱还原环境和淡水环境;成油母质为菌藻类和高等植物;原油均为成熟原油,起源于延长组烃源岩。
马春林周忠福陈旭峰王轶平
关键词:砂体展布成藏分析
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测井评价技术综述与展望被引量:15
2013年
为了提高剩余油测井评价效果、更好地服务于制定中高含水期油田"控水稳油"技术政策,本文基于大量文献调研,首先梳理了剩余油的概念、形成机理及富集特征,其次开展了剩余油测井方法适用条件及方法特点比较分析、剩余油测井评价方法选择原则分析,进而开展了剩余油测井评价方法发展趋势分析.研究表明,剩余油形成机理主要包括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剩余油分布呈现高度分散和相对富集特征、分布方式多样;剩余油测井方法主要分为套管井和裸眼井剩余油测井(剩余油电法测井、核测井及声波测井);研发新的剩余油测井技术,套管内与套管外(裸眼井)的剩余油核测井、电测井与声波测井协同工作,将现代数学方法引入到剩余油测井解释建模以开展多信息的剩余油测井综合评价成为剩余油测井评价方法发展主要趋势.
赵军龙曹军涛李传浩王轶平李坪东白旭何小菊蔡天含
关键词:剩余油测井评价方法
上里塬地区侏罗系油藏成藏规律研究
上里塬地区处于甘陕古河与庆西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长期受甘陕古水系侵蚀、切割,形成低山丘陵地貌。发现一批新的油藏,成蘸规律研究表明,下切河谷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延安组底部砂体是油气运移的疏导层和主要的储集层。鼻隆是油气聚集的...
王轶平邓志刚文志刚
关键词:侏罗系油气成藏规律油气圈闭河流相
文献传递
上里塬地区侏罗系油藏成藏规律研究被引量:1
2005年
上里塬地区处于甘陕古河与庆西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长期受甘陕古水系侵蚀、切割,形成低山丘陵地貌。发现一批新的油藏,成藏规律研究表明,下切河谷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延安组底部砂体是油气运移的疏导层和主要的储集层,鼻隆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油藏平面上呈“棋盘状”分布。
王轶平邓志刚文志刚
关键词:侏罗系油气成藏规律油气圈闭河流相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地区长4+5油层组储层特征被引量:9
2012年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地区延长组长4+5油层组是该区重要的储集层之一,包括长4+51和长4+52共2个小层。通过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孔隙结构及储层控制因素对该区储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评价了储层的储集性能。结果表明:该区砂岩以长石砂岩和少量岩屑质长石砂岩组成;储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喉道以细—微细喉道为主,排驱压力相对较高,属超低渗储集岩。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造成储层超低渗的主要原因。沉积作用控制了砂体的展布;成岩过程中压实与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大量减少,而黏土膜胶结、溶蚀作用和烃类侵位对孔隙建造具有积极作用。根据岩性和物性特征,将该区储集岩划分为2类,优质储层的勘探应以沉积作用控制下的多套砂体相互叠置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重点。
徐丽王轶平段毅邢蓝田吴保祥张晓丽
关键词: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