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铮

作品数:33 被引量:542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8篇角膜
  • 15篇准分子
  • 15篇准分子激光
  • 15篇激光
  • 15篇分子
  • 11篇屈光
  • 11篇近视
  • 9篇LASIK
  • 8篇切削术
  • 8篇磨镶术
  • 8篇角膜磨镶术
  • 8篇角膜切削
  • 8篇角膜切削术
  • 7篇准分子激光角...
  • 6篇角膜地形图
  • 5篇原位
  • 5篇激光原位
  • 5篇激光原位角膜...
  • 5篇角膜溃疡
  • 4篇原位角膜磨镶...

机构

  • 32篇中山医科大学

作者

  • 32篇王铮
  • 26篇陈家祺
  • 23篇杨斌
  • 10篇林跃生
  • 6篇刘祖国
  • 5篇李春满
  • 5篇陈龙山
  • 4篇冯春茂
  • 3篇禤俭环
  • 2篇林小铭
  • 2篇谢汉平
  • 2篇李绍珍
  • 2篇黄国富
  • 2篇郑湖铃
  • 2篇吴君舒
  • 2篇龚向明
  • 1篇康瑛
  • 1篇林振德
  • 1篇许洪淘
  • 1篇陈家棋

传媒

  • 12篇中华眼科杂志
  • 11篇中国实用眼科...
  • 3篇眼科研究
  • 1篇国外医学(眼...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眼科学报
  • 1篇实用眼科杂志

年份

  • 2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9
  • 5篇1998
  • 3篇1997
  • 4篇1996
  • 4篇1995
  • 3篇1994
  • 1篇1992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前后的角膜地形图分析被引量:3
1995年
应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仪对轻、中度近视42例(58只眼)于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a-dialkeratotomy,RK)前、后行角膜地形图检测。结果表明,RK前大多数(76%)的近视眼角膜呈正性非球面性;RK后角膜绝大多数向负性非球面过渡。RK前近视眼的角膜地形图67%患者呈对称或不对称的蝴蝶结状;RK后角膜中央变扁区的主要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哑铃状与带状。RK前后角膜平均表面规则指数无显著改变,而角膜平均表面不规则指数则有显著改变。RK使角膜中央及中周部变扁,RK效应最显著的区域位于距光学中心1.140±0.090mm附近。RK前后角膜地形图的检测与分析不仅对RK设计提供准确的客观依据,也使客观定量评估RK效应、使精确RK疗效预测性及有效改进RK质量成为可能。
林跃生陈家祺王铮俭环
关键词:角膜切开术计算机角膜地形图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创面愈合机制的免疫组化实验被引量:10
2001年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创面的愈合机制。【方法】对10只兔右眼施行LASIK手术 ,分别于术后 1d、1周、1个月、3个月和 6个月取标本 ,应用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及观察角膜基质成分的变化。【结果】LASIK后 1周中央区角膜有少量的角膜细胞出现及产生少许Ⅲ型胶原及纤维连接蛋白 ,术后 1~ 3个月时达高峰 ,6个月时明显减少。【结论】LASIK后 ,角膜愈合反应极轻 。
杨斌林小铭王铮陈家祺郑湖玲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免疫组织化学创面愈合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后早期角膜地形图改变
1994年
应用电子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检测仪对38只轻中度近视眼于放射状角膜切开术(简称RK)后早期(3周至3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检测,发现RK术后角膜的球面性状发生一定改变(SRI无显著改变而SAI有显著改变);RK术后角膜中央变扁区的基本形态为圆形、哑铃状与带状;RK术后角膜普遍变扁,而手术效应最显著的区域位于距光学中心1.33±0.10mm附近。R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定量分析有助于改进手术设计,正确评估手术质量,提高手术效果预测的精确度和减少手术失误。
林跃生陈家祺王铮俭环
关键词:角膜地形图角膜切开术屈光不正近视
自动板层角膜成形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高度近视被引量:51
1996年
目的评价自动板层角膜成形联合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automated lamellarkeratoplasty-excimer laser keratectomy,ALK-E)治疗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用自动板层角膜刀和Keracor 116型准分子激光机对40例(47只眼)行 ALK-E,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术前屈光度(球面等量)平均为14.55±5.14D(-8.00~-30.00D),其中散光最高为7.00D。结果术后屈光度及裸眼视力约在1个月趋于稳定。术前屈光度-15.00D 以下者,在术后3个月的平均屈光度为-1.33±1.05D,66.7%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而术前屈光度-15.00D 以上者,术后3个月的平均屈光度为~2.42±1.84D,52.9%的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术前矫正视力。结论 ALK-E 治疗高度近视的早期疗效比较满意,但手术参数、手术技术及远期疗效等,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家祺王铮杨斌
关键词:屈光不正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近视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7
1995年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临床研究进展王铮综述陈家祺审校(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广州510060)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弯曲度来纠正屈光不正的原理虽然已经提出100多年,但由于传统的角膜屈光手术方法精确度和预测性较差,未能被普遍接受。1975年Veb...
王铮
关键词:角膜屈光手术激光角膜切削术近视
LASIK后严重角膜上皮植入并角膜瓣融解的处理被引量:17
2000年
探讨 L ASIK术后严重角膜上皮内生所致角膜瓣融解缺损的治疗方法。病例和方法 :L ASIK术后经本院确诊为角膜上皮内生合并角膜瓣融解的 12例 13眼 ,根据角膜瓣厚度及角膜瓣融解的程度 ,9眼接受翻开角膜瓣清除层间上皮的治疗 ,3眼行异体角膜磨镶术 ,1眼去除角膜瓣。结果 :翻开角膜瓣清除角膜上皮的 9眼中 ,2眼复发 ,但再次治疗后正常愈合。异体角膜磨镶术组的 3眼角膜瓣均正常愈合。去除角膜瓣的 1眼角膜上皮正常 ,但出现 2级角膜雾状混浊。所有患眼术后均获得 0 .3~ 1.0的裸眼视力 ,而矫正视力较 L ASIK术前下降 0~ 4行。结论 :L ASIK术后角膜上皮内生合并角膜瓣融解是一较严重并发症 。
王铮杨斌陈家祺燊俭环李春满
关键词:角膜上皮植入LASIK
泪然和潇莱威滴眼液在LASIK术后泪膜恢复中的作用被引量:45
2002年
评价泪然 (TearNatuarleⅡTN Ⅱ )和潇莱威 (Celluvisc)滴眼液在LASIK术后泪膜恢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 ,观察行LASIK治疗的 36 3只眼 ,根据术后用药不同随机分为三组 :对照组 ( 14 8眼 )、泪然组 ( 78眼 )、潇莱威组 ( 137眼 )。观察指标包括术前、术后一日、一周、一月的干眼症状、荧光素 (F1)和虎红 (Rb)染色、BUT、Schirmer′sⅠ试验。比较三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术后一周时 ,TN Ⅱ组与Celluvisc组干涩症状均较对照组轻 (P <0 0 5 ) ,余时间点三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异物感各时间点三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一日 ,TN Ⅱ组、Celluvisc组烧灼感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一周 ,TN Ⅱ组烧灼症状较对照组明显轻 (P <0 0 5 ) ,与Celluvisc组无差异。余时间点三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各时间点三组间Rb染色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一月时 ,TN Ⅱ组角膜F1点状染色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 <0 0 5 )。余时间点三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术后一周、一月时 ,三组BUT均较术前降低 (P <0 0 5 ) ,术后一月时 ,Celluvisc组BUT时间较对照组长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术后一周时 ,TN Ⅱ组Schirmer′sⅠ试验结果较对照组高 。
吴君舒杨斌王铮黄国富许宗利褟俭环李春满
关键词:LASIK泪膜泪膜破裂时间
蚕蚀性角膜溃疡角膜及邻近球结膜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15
1994年
用免疫组化技术对14例蚕蚀性角膜溃疡的病变角膜及邻近球结膜标本的人类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发现有大量的角膜和球结膜的上皮细胞、角膜基质细胞异常地表达HLA-DR抗原,同时,辅助性T细胞/抑制性T细胞(T_H/T_S)比例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结果提示,周边部角膜和球结膜主要组织相容性Ⅱ类抗原(MHC-Ⅱ)的异常表达以及T_H/T_S升高导致过强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本病发病的直接原因。
王铮陈家祺郑湖铃
关键词:角膜溃疡免疫组织化学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角膜创面的愈合及皮质类固醇对愈合的影响被引量:26
1996年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后创面愈合过程及皮质类固醇对愈合的影响。方法6只猕猴双眼行PRK后,右眼滴皮质类固醇激素眼液,左眼滴新霉素眼液。于术后4天、1、2周、1、3及6个月测量角膜厚度,并取角膜做免疫组化染色,检测Ⅲ、Ⅳ、Ⅶ型胶原、纤维连结蛋白和层粘连蛋白。结果术后1个月角膜Ⅶ型胶原的分布恢复正常状态;应用皮质类固醇可降低Ⅲ型胶原和纤维连结蛋白的沉积,且术后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较对照组更接近期望值。结论PRK后角膜上皮细胞与基质可达到紧密的附着;皮质类固醇对减少术后角膜雾状混浊和屈光回退有一定作用。
王铮李绍珍陈家祺杨斌郑湖铃
关键词: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PRK愈合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被引量:103
1998年
目的全面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对术前近视度为-2.00~-28.00D的患者429只眼行LASIK手术,观察12个月以上。按术前屈光度分为三组:-2.00~-8.00D组179只眼,-8.25~-15.00D组137只眼,-15.25~-28.00D组113只眼。手术前后检查包括远、近视力、验光,裂隙灯和眼底检查,以及眼压、角膜知觉、对比敏感度、角膜内皮细胞照像、超声角膜测厚及角膜地形图等。手术参数包括:角膜瓣厚度130~160μm,最大切削直径6.8mm。手术后滴0.1%氟甲脱氧泼尼松龙眼液,持续1~2个月。结果术后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于1~3个月趋向稳定,角膜知觉在术后3个月时恢复术前水平,而对比敏感度于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变化。术后12个月时,三组的屈光度在±1D以内者分别为88.8%、79.6%和70.8%,在±0.5D以内者分别为73.7%、65.0%和46.0%;裸眼视力达0.5或以上者分别为96.6%、81.8%和54.9%,达1.0或以上者分别为84.4%、58.4%和15.0%?
陈家祺王铮杨斌李绍珍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近视视力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