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
- 作品数:129 被引量:1,294H指数:17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 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术前超前镇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 刘核达王飞董江涛马龙飞周建伟纪刚
- 关节镜下股骨单隧道与双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6
- 2004年
- 目的分析比较关节镜下单束单隧道与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后十字韧带(PCL)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1年12月,采用单束前外束重建法重建PCL 18例,男14例,女4例;年龄18~50岁,平均35.5岁;右膝12例,左膝6例。移植物为骨-髌腱(中1/3)-骨的11例,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7例。于PCL股骨附着点解剖中心的稍前方钻取股骨隧道,屈膝70°,拉紧并固定移植物。2000年1月~2002年12月,采用双束股骨双隧道法重建PCL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21~47岁,平均33岁;右膝9例,左膝3例。移植物为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的7例,一端带髌骨块的股四头肌肌腱的5例。将肌腱编织分为两束。于股骨侧钻取双隧道。两束分别于屈膝70°和0°时拉紧并固定。结果采用前外束重建法的18例患者平均随访23个月,采用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法的12例患者平均随访17个月。前外束重建组与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组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92.4±3.7)分和(94.3±3.4)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屈膝0°和30°时,前外束重建组的胫骨后移距离是(5.9±0.4)mm和(6.2±0.5)mm,双束股骨双隧道重建组是(3.5±0.3)mm和(4.0±0.4)mm,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屈膝60°和90°时,两组胫骨后移距离差异无显著性(P>0.05)。
- 陈百成高石军王晓峰邵德成王飞陆博
- 关键词:关节镜双隧道重建十字韧带疗效分析
- 2018年版《骨关节炎诊疗指南》解读被引量:74
- 2018年
-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关节退行性疾病,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OA越来越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2017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外科学组和《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组织国内关节领域相关专家,对OA诊疗指南进行了更新,并最终撰写出新版指南。
- 曹彭凯王晓猛白伟侠牛映祯王飞
- 关键词:骨关节炎
- 膝外摆步态对膝内翻患者股骨-胫骨角及胫股关节外侧间隙的影响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膝外摆(lateralthrust)步态对膝内翻患者股骨-胫骨角及胫股关节外侧间隙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膝内翻伴膝外摆步态患者44例,男10例,女34例;年龄31~60岁,平均41岁。分别在静态单足和双足站立位膝关节正位X线片上测量股骨-胫骨角度数和胫股关节外侧间隙宽度。双足站立位模拟步态周期中双支撑相,即膝外摆早期;单足站立位模拟步态周期中单支撑相,即膝外摆后期,两种体位X线片上的股骨-胫骨角及胫股关节外侧间隙的改变反映了膝外摆过程中胫骨和股骨对应关系的改变。结果单足较双足支撑相的股骨-胫骨角增大(角度分别为188.50°±4.48°和185.50°±4.46°),胫股关节外侧间隙增宽[距离分别为(9.92±0.86)mm和(7.70±0.78)mm]。结论膝外摆步态中股骨-胫骨角增大、胫股关节外侧间隙增宽,使膝内翻患者的膝内侧间室承重增加,膝外侧稳定结构不稳,最终可能导致膝内翻加重及发生内侧间室骨关节炎。
- 王飞陈百成高石军
- 关键词:膝关节步态股骨胫骨
- 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移植修复股骨关节面软骨缺损被引量:20
- 2004年
-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骨软骨镶嵌式移植术治疗股骨负重面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2001年6月起,共17例股骨关节面软骨缺损患者,男12例,女5例;年龄18~45岁,平均29岁;左膝10例,右膝7例。按照Brittberg-Peterson功能评定标准,膝关节的功能为65~105分,平均(80.65±9.69)分。3例无明显外伤史,但有风湿病史;14例有外伤史,均有膝关节疼痛,大腿肌肉萎缩。3例伴绞锁,2例伴弹响。14例外伤患者为股骨外髁负重面局灶性软骨损伤,均为单个创面,损伤范围2.5~3.0cm2;3例无外伤患者为股骨内髁负重面局灶性软骨软化或软骨剥脱,损伤范围2.0~2.5cm2。采用镶嵌式骨软骨移植器,在关节镜下取膝关节非负重关节面骨软骨条,将之移植修复膝关节负重面的局灶性软骨缺损。结果术后随访10~20个月,平均15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度正常。术后Brit-tberg-Peterson评分,14例为0分,3例因活动时轻微疼痛分别评为3分和2分。MRI显示软骨缺损区软骨表面平整,移植的骨软骨柱位置良好。结论自体骨软骨镶嵌式移植术对关节负重面局灶性软骨缺损有较好、确切的治疗效果。
- 张继春高石军陈百成邵德成张敏王飞
- 关键词:关节镜自体骨软骨移植
- 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1例
- 2009年
- 陈竞青陈百成高石军王飞
- 关键词:金属对金属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粗隆下骨折创伤性关节炎直腿抬高试验髋关节疼痛
- 撬拨复位空心撑开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 目的 观察撬拨复位空心撑开螺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两助手分别持患侧膝部、前足对抗,术后双手扣挤牵引跟骨体部的方法对跟骨进行沿长轴方向牵引,牵引过程中结合侧向摆动及挤压对跟骨的长度、宽度进行初步复位,部分...
- 王飞曹彭凯牛映帧
- 关键词:跟骨骨折骨折内固定术
- 囊肿切除联合撕裂半月板缝合术治疗半月板囊肿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半月板囊肿切除后联合半月板撕裂全关节内缝合技术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2006年8月~2008年5月共收集19例外侧半月板囊肿病例,其中男7例,女12例,通过MRI检查:其中半月板撕裂合并半月板囊肿14例,单纯滑膜囊肿5例,最终关节镜下诊断半月板撕裂合并半月板囊肿15例,单纯滑膜囊肿4例,通过关节镜将囊肿切除后,利用肩关节镜缝合器械将损伤的半月板缝合,继而进行有效的康复计划。然后应用Ly-sholm评分系统对术前术后的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20.5个月,所有病例恢复了正常的运动,没有发现关节内或关节外的术后并发症的产生。Lysholmscores术前平均(64±5)分,术后平均(94±3)分。应用Studeng-t检验术前和术后的关节功能评分有显著的差异(P<0.001)。其中13例镜下随访发现11例完全愈合,2例不完全愈合。[结论]关节镜下半月板囊肿切除后联合半月板撕裂全关节内缝合技术(all-inside)无论在操作方面还是半月板的愈合方面都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是关节镜技术的一项创新和发展。
- 王飞陈百成张建兵闫昌葆刘虎王军
- 关键词:半月板囊肿关节镜
- 不同抗生素骨水泥髓内钉中抗生素的洗脱速率及抑菌效果的比较分析
- 目的:创伤骨科领域,局部应用抗生素治疗急、慢性感染已经有几十年了。近些年来,对使用抗生素骨水泥覆盖的交锁髓内钉去治疗长骨骨髓炎、感染性骨不愈合以及部分性骨缺损的研究已经有了显著的效果。骨水泥为抗生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媒介去...
- 王飞
- 关键词:抗生素骨水泥髓内钉抑菌效果
- 文献传递
- 异丙酚改善胃黏膜血流量和一氧化氮/内皮素-1平衡减轻兔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胃黏膜损伤的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兔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胃黏膜损伤(trauma hemorrhagic shock resuscitation-gastric mucosal injury,THSR-GMI)及其血流量和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的影响,以确定异丙酚对THSR-GMI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7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模型组(M)及失血前(P1)、复苏前(P2)和复苏后(P3)应用异丙酚组,每组15只。除S组外均以股骨粉碎骨折并放血法制备THSR-GMI模型。P1、P2和P3组分别于放血前、复苏前10 min及复苏后20 min静注异丙酚5 mg/kg,后以20 mg/(kg·h)持续静脉输注。而S组和M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胃黏膜血流量(GMBF);于复苏90 min 时取胃黏膜组织,参照Guth方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DI)、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NO和ET-1含量,计算NO/ET-1,并观察GMBF与NO/ET-1及DI值与GMBF、NO、ET-1及NO/ET-1的相关性。结果 ①与S组比较,M组及P组复苏后各时点的GMBF及胃黏膜NO、NO/ET-1显著降低,而DI和ET-1则显著升高(P<0.05或P<0.01);②与M组比较,P1和P2组于复苏30、90 min 及P3组复苏90 min 时GMBF较高,P1、P2和P3组NO、NO/ET-1较高,但其DI和ET-1较低(P<0.05或P<0.01);③与P3组比较,P1组复苏90 min 时GMBF及其NO/ET-1较高,而DI值较低(P<0.05或P<0.01);④复苏90 min时,GMBF与NO/ET-1呈正相关,DI值与GMBF、NO及NO/ET-1均呈负相关,而与ET-1呈正相关(P<0.01)。 结论 异丙酚可改善创伤失血性休克复苏胃黏膜组织NO与ET-1平衡,提高NO/ET-1比值,有利于维持GMBF,减轻胃黏膜损伤,以失血前应用效果更佳。
- 牛竞辉齐琪张丽峰王飞吕艳霞
- 关键词:异丙酚胃黏膜血流量内皮缩血管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