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林
- 作品数:185 被引量:802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利用核磁共振T2成像发现脑动脉严重狭窄及闭塞
- 田成林蒲传强
- 可移动式CT扫描仪CereTom对神经科重症患者的临床价值
- 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接受床旁头颅CT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收录261例(共扫描325次)进行分析。入组患者中成功259例,仅有2例失败,成功率达99.23%。218...
- 吕斌刘静田成林刘若卓于生元黄德晖
- 文献传递
- 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评价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连续收治、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61例(共62个靶病变血管),所有患者术前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术后1、3个月进行临床随访,术后6、12个月进行临床随访和影像随访,主要观察靶病变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情况及有无新发临床事件。结果62个靶病变血管中,6个位于颈动脉C5~C7;31个位于颈动脉远端(C7以远),9个位于V3~V4段,16个位于V4段以远。Mori分型:A型12个,B型31个,C型19个。靶病变血管已累及穿支30个(48.4%),未累及穿支32个(51.6%)。61例患者共使用6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40例完成了首次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1例患者在术后1周内发生了靶病变血管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该部位的新发脑梗死。术后6、12个月随访,40例患者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21例患者经全脑DSA进行影像随访,19例应用CT血管成像随访,结果显示2例(3.3%)分别在随访9.3个月和13.5个月时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Neuroform EZ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可取得很好的影像及临床效果,但仍需长期随访来验证。
- 苏慧杜志华王君田成林曹向宇刘新峰吕斌张荣举于生元
- 关键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EZ有效性
- 我国李斯特菌脑膜脑炎临床特点分析
- <正>目的李斯特菌脑膜脑炎国内报道较少,本文就我国近年来报道的李斯特菌脑膜脑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更好的认识此病,并在脑膜脑炎中加以鉴别,尽早诊断治疗。结果本文11例李斯特菌脑膜脑炎患者的平均起病年龄31岁,性...
- 杨扬崔芳黄德晖武雷田成林吴卫平
- 文献传递
- 纤维蛋白原与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出血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6年7月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1例,分为溶栓后未出血(non-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non-HT)组49例、出血性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s,HI)组8例和脑实质血肿(parenchymal hematomas,PH)组4例,分别检测3组溶栓前、溶栓后2 h及24 h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并分析其与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关系。结果 HI组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于non-HT组及HI组(P<0.05)。3组溶栓前纤维蛋白原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后2 h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溶栓前,溶栓后24 h纤维蛋白原水平上升,但仍低于溶栓前水平(P<0.05);non-HT组与HI组在2和24 h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组2和24 h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non-HT组与HI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24 h内降低是颅内血肿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 马国重崔芳鲁向辉石强刘若卓田成林张家堂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血转化纤维蛋白原
- 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10年得与失
- 2024年
- 来源不明的栓塞性卒中(ESUS)是一个国际工作组在2014年提出的概念,旨在以此界定一类卒中患者,并探索在这类卒中人群中应用抗凝治疗进行二级预防的合理性。概念提出10年以来,研究者们针对ESUS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其结果与概念提出当时的一些推测和设想并不十分一致。本文在回顾10年来有关ESUS研究发现的基础上,对ESUS概念中的内在缺陷、研究发现的解读、如何重新认识ESUS的意义以及未来缺血性卒中病因诊断的策略进行了讨论。
- 田成林
- 关键词:卒中抗凝药栓塞动脉粥样硬化
- 僵人综合征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探讨僵人综合征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分析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阐述该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僵人综合征以进行性波动的肌肉僵直和肌痉挛为特点,易由内外刺激诱发,醒时出现,入睡后减轻或消失。肌电图均特征性地表现为持续性运动单位发放。僵肢综合征为僵人综合征的变异型,多表现为肢体远端强直及痛性痉挛,躯干相对较少累及。僵人综合征患者血和脑脊液中存在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结论僵人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诊断僵人综合征需结合临床表现及特征性的肌电图改变。用丙种球蛋白及安定类药物治疗有效。
- 石强黄旭升田成林于生元管维平吴卫平蒲传强
- 关键词:僵直肌痉挛谷氨酸脱羧酶
- 反复头痛的肥厚性硬脑膜炎致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被引量:4
- 2008年
- 王庆龄于生元田成林
- 关键词:肥厚性硬脑膜炎静脉窦血栓形成反复头痛纤维性增生静脉回流受阻中枢神经系统
- 如何定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822例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新定义(短暂的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通常持续时间不足1h,且没有急性梗死的证据)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2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699例(53.65%)接受CT检查,440例(53.65%)接受头颅MRI检查,其中182例(22.14%)同时进行了DWI检查。统计临床症状的持续时间,统计分析TIA症状持续时间与脑CT、MRI及弥散加权成像之间的关系。结果342例患者TIA持续在10min以内,611例(74.33%)1h以内,715例患者在3h以内;778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在6h以内。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与脑T、MRI、CT/MRI、DWI异常率问的联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IA新定义对于部分患者不适用,TIA传统定义从临床及科研角度考虑可以沿用。
- 邢广羽蒲传强田成林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医学影像学
- CT静脉窦高密度征对不同部位不同阶段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意义被引量:12
- 2015年
- 目的评价头颅CT平扫"高密度征"对不同部位、不同阶段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6-2013年我院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的4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入组患者均行颅脑CT平扫、MRI及DSA/MRV/CTV检查。以MRI+DSA/MRV/CTV作为确定血栓形成部位金标准。统计上矢状窦、左侧横窦和乙状窦、右侧横窦和乙状窦、直窦血栓在不同时间段进行CT平扫时异常"高密度征"的阳性率。结果 49例中,经MRI+DSA/MRV/CTV证实92个静脉窦存在血栓,部位分布为上矢状窦31个,左侧横窦和乙状窦25个,右侧横窦和乙状窦26个,直窦10个。CT"高密度征"对上矢状窦、左侧横窦和乙状窦、右侧横窦和乙状窦及直窦血栓的识别阳性率分别为32.3%、40%、42.3%、90%;在发病后≤7 d、8~30 d、〉30 d时行CT检查,"高密度征"的阳性率分别为80.8%、37.0%、23.1%。结论头颅CT平扫"高密度征"能够识别不同部位静脉窦血栓,对直窦血栓识别率最高。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7 d时,头颅CT平扫通过"高密度征"能较敏感地识别大静脉窦部位血栓;病程〉7 d时,头颅CT平扫仍能识别部分CVT,这对于临床上早期识别并诊断CVST具有重要的提示意义。
- 李倩杨雅文田成林蒲传强于生元
- 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头颅CT平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