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瑞文
- 作品数:36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从文献的保存角度看汉赋文学特征的生成
- 2012年
- 汉赋讽谏、抒情、体物的三大特征与汉赋在不同时期被不同选本选取的标准有着很大的关系。今之所见汉赋,主要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文选》《艺文类聚》等,正是这些文献构成了后世所见的汉赋格局。两汉时期,以《史记》《汉书》为代表的选本,重视对讽谏性作品的选取,与汉代赋学批评强调赋之政治讽谕功能有关;魏晋南北朝以《文选》为代表的选本在肯定《史》《汉》所选汉赋篇章外,突出了对抒情赋的选取;唐代以《艺文类聚》为代表的选本,由于其类书自身"事类"的特征而侧重于对体物赋的选取,这些体物赋的大量选取突出了汉赋的体物特性。不同时期对汉赋选取角度的不同,塑造了汉赋的三大特征,这三大特征只和被保存下来的汉赋文献有关,并非汉赋本原面目的呈现。
- 田瑞文
- 关键词:汉赋文学特征抒情性
- 东汉文人入幕论略被引量:1
- 2011年
- 东汉文人多入幕,其主要方式是幕府征辟,被征辟的文人一般要具有冠德州里、经明行著、品行孝廉,忠厚正直以及文才出众等条件,进入幕府后,文人主要被拜授为中郎、司马、令史等职称。
- 田瑞文
- 关键词:官职
- 京都洛阳与东汉文学
- 作为东汉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都洛阳是东汉文学创作最主要的活动场所,对东汉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对京都洛阳与东汉文学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通过对东汉文学地域走向的研究,揭示洛阳在文学地理空...
- 田瑞文
- 关键词:东汉文学意识形态
- 东汉幕府与文人群体的地域走向被引量:1
- 2014年
- 以往学界对东汉文人在京城洛阳活动场所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东观与太学①,对于幕府则几无关注,实则幕府也是东汉文学活动的重要场所。班固、傅毅、崔驷、朱穆、卢植、郑玄、崔琰等都有人幕的经历,文人与幕府的关系,在东汉朝一直存在。所以东汉文人在幕府的活动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 田瑞文
- 关键词:文人群体东汉文学活动
- 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应完成两种角色转换被引量:1
- 2012年
- 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应通过强调教师身份,以教师对占有知识的自信来克服初登讲台的紧张心理;但同时,作为新教师也应忘却自己的教师身份,在基于平等人际交往原则的师生关系中,把自己看成是一位知识的传授者,明确传递知识信息是本职要务的观念,唯有如此,适合课程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自然会随之而来,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忘却自己的教师身份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
- 田瑞文
- 关键词:教师身份师生关系
- 司马迁对太史令职责的理解与《史记》写作被引量:6
- 2009年
- 太史令在西汉时期社会地位低下,其主要职责是掌管天文历法;而太史在西周时期则享有尊崇的地位。司马迁父子因为祖上曾是周之太史,因此他们认为西汉的太史令也理应享有太史在周室时的尊崇地位。他们出于对祖先尊崇社会地位的追慕,从而希望通过论载天下"史文"来达到比肩先祖的目的,这正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信心所在。但是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限制了司马迁对历史经验的解读和表达,因此,"亦欲……成一家之言"实际上是司马迁欲比附先祖周之太史的期望与西汉太史公地位卑下之间不对称关系的一种妥协表达。由于司马迁的写史思想和自武帝后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有所出入,因此,在赵宋之前,"成一家之言"的初衷并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同。
- 田瑞文
- 关键词:太史令
- 洛阳在东汉文学发展中的地位
- 2012年
- 在东汉文学地理空间由西向东转移的过程中,洛阳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这种转移在兖、豫、青、徐等地的文化发展中也有鲜明的体现,地方文化中心的繁荣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京城洛阳的文学繁荣。以班固为代表的东汉士人,在洛阳的文学活动和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凸显了洛阳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 田瑞文
- 关键词:东汉文学史班固
- 墨子民间形象的建构
- 这些在民众中传诵不己的歌谣、传说以及对墨子的祭祀,在故事的层面虽有夸大的因素,在故事叙事的层面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地方文化因子的渗入,但在故事人物的精神特质上却与传世文献中的官方形象互为表里。在某种程度上说,墨子在民众记忆中...
- 田瑞文
- 关键词:墨子
- 郎官与东汉学术及文章
- 2013年
- 郎官的文士化,使其在东汉的学术活动及文学创作上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主要表现为校书东观,整齐故事;侍讲禁中,师傅皇子;应诏作赋,颂美汉室等几个方面。郎官们的学术活动,有力地推动了东汉学术及文学的发展。
- 田瑞文
- 关键词:郎官校书
- 知识权力与《史记》的创作
- 知识权力的生成逻辑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从而赋予其意义.知识权力的神圣性来自于早期巫、史'代天记言'的修辞行为,这一修辞行为被后起之士所模仿,用以强调被叙述的历史事件的事理性.知识权力的神圣性和事理性的特点使其对世俗王...
- 田瑞文
- 关键词:古代文学《史记》司马迁创作技法知识权力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