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建坤
- 作品数:8 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更多>>
- [Fe(CNCH_2Ph)_6]Br_2的氧原子转移反应及其产物研究
- 1993年
- 过渡金属异腈配合物的性质与金属羰基化合物的性质十分相似。异腈分子与金属原子配位引起CNR基C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减,由此提高了醇或胺所发动的亲核加成反应的活泼性。因此关于异腈配合物的研究将会对新型配合物的制备开辟新的途径。事实上醇或胺对异腈的加成已经广泛应用于金属卡宾化合物的合成中。
- 申建坤高忆慈史启祯
- 关键词:氧原子转移
- (p-CH_3OC_6H_4)_2TeO存在下M_2(CO)_(10)(M=Mn,Re)的CO取代反应动力学研究
- 1993年
- 测定了(p-CH_3OC_6H_4)_2TeO存在下M_2(CO)_(10)(M=Mn,Re)的CO取代反应速率及活化参数。其表观速率常数分别与M_2(CO)_(10)和(p-CH_3OC_6H_4)_2TeO的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本文所建议的缔合机理与前人用(CH_3)_3NO作氧原子转移试剂的相应反应所提出的机理相似。讨论了在(CH_3)_3NO和(p-CH_3OC_6H_4)_2TeO存在下影响M_2(CO)_(10)的CO取代反应速率的因素。
- 高忆慈申建坤史启祯
- 关键词:氧原子转移动力学
- Os_(3)(CO)_(12)及其膦取代衍生物氧原子转移反应动力学与机理研究被引量:2
- 1988年
- 报道了(CH_(3))_(3)NO存在条件下Os_(3)(CO)_(12)和Os_(3)(CO)11L(L=PPh_(3),P(n-Bu)_(3),AsPh_(3))分别在CH_(2)Cl_(2)-C_(2)H_(5)OH和CH_(2)Cl_(2)溶剂中职代羰基反应的动力学数据。结果表明,反应遵循单项缔合速度定律,与外来配体L的浓度无关。定量地研究了溶剂中乙醇的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并讨论了反应机理、过渡态和中间体可能的结构及取代配体的影响。
- 申建坤高忆慈史启祯Fred Basolo
- 关键词:氧原子转移
- (CH_3)_3NO存在下M(CO)_5(M=Fe,Ru,Os)的CO取代反应动力学研究
- 1991年
- 在(CH_3)_3NO存在下,PPh_3取代M(CO)_5(M=Fe,Ru,Os)中CO的反应速度遵循二级速度定律,分别与[M(CO)_5]和[(CH_3)_3NO]的一次方成正比,与[PPh_3]无关。反应速度按FeRu>Os的次序约减小4倍。 1 实验方法 典型的动力学实验中,将(CH_3)_3NO的C_2H_5OH溶液和PPh_3的己烷溶液分别用注射器加到体积合适的烧瓶中,再注入Fe(CO)_5并迅速震荡烧瓶。
- 申建坤高忆慈史启祯Fred Basolo
- 关键词:羰基CO
- 全文增补中
- M_3(CO)_(11)L(M=Fe、Ru、Os)氧原子转移反应动力学与机理的研究
- 1990年
- 前文曾报道Ru_3(CO)_(11)L于Me_3NO存在下,在CH_2Cl_2-C_2H_5OH混合溶剂中的取代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该体系中氧原子转移与热取代相竞争。为深入了解取代配体对氧原子转移反应的影响,本文用CHCl_3作溶剂,在氧原子转移试剂Me_3NO存在下,对M_3(CO)_(11)L(M=Fe、Ru、Os)的羰基取代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 申建坤高忆慈史启祯
- 关键词:氧原子转移
- M_3(CO)_(12)(M=Fe,Ru,Os)的氧原子转移反应动力学
- 1989年
- 近期研究表明,M(CO)_6(M=Cr,Mo,W)与Me_3NO作用是缔合反应,Me_3NO中氧原子亲核进攻羰基碳,使其以CO_2的形式脱离金属原子,由此产生的活性中间体M(CO)_5与外来配体快速反应生成M(CO)_5L。有关金属原子簇羰基配合物的类似反应动力学研究尚未见报道。原子簇配合物可能表现出与单核配合物不同的反应性质,并且是有效的均相催化剂,进一步了解其与Me_3NO的反应性质颇有意义。本文报道在Me_3NO存在下M_3(CO)_(12)的CO取代反应(1)的研究结果(M=Fe,Ru,Os)。
- 申建坤师颜龙高忆慈史启祯Fred Basolo
- 关键词:氧化三甲胺动力学
- Me_3NO存在下Ru_3(CO_)_(11)L中配位羰基的竞争取代机理
- 1989年
- 本文研究了在Me_3NO存在下Ru_3(CO)_11L(L=PPh_3,PBu_3~n)的CO取代反应动力学,并提出了可能的机理.Ru_3(CO)_11L中的CO被配体L取代生成Ru_3(CO)_9L_3,其中L分别联到三个不同的Ru原子上.对于L=PPh_3,r=(k_1+k_2[M_3NO])[Ru_3(CO)_11L];L=PBu_3~n,r=(k_1+k_2[PBu+3~n])[Ru_3(CO)_11L).所提出的机理除了涉及简单的离解机理外.还存在着按缔合机理进行的简单CO热取代与Me_3NO对Ru_3(CO)_11L中羰基碳的进攻.
- 师彦龙高忆慈申建坤史启祯
- Me_3NO存在下Ru_3(CO)_(11)L的CO取代反应动力学与机理
- 1989年
- 本文研究了在Me_3NO存在下Ru_3(CO)_(11)L(L_=PPh_3,PBu_3~n)的CO取代反应动力学,并提出了可能的机理。Ru_3(CO)_(11)L中的CO被配体L取代生成Ru_3(CO)_9L_3。当L=PPh_3,r=(k_1+k_2[Me_3NO])[Ru_3(CO)_(11)L];L=PBu_3~n,r=(k_1+k_2[PBu_3~n])[Ru_3(CO)_(11)L].除了涉及简单的离解机理外,还存在着按缔合机理进行的简单CO热取代与Me_3NO对Ru_3(CO)_(11)L中羰基碳的进攻。
- 师彦龙高忆慈申建坤史启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