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瞿贤

作品数:23 被引量:177H指数:9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9篇填埋
  • 16篇垃圾
  • 14篇生活垃圾
  • 13篇填埋场
  • 8篇垃圾填埋
  • 7篇渗滤
  • 7篇渗滤液
  • 7篇生物反应
  • 7篇生物反应器
  • 7篇反应器
  • 7篇城市生活垃圾
  • 6篇生活垃圾填埋
  • 6篇生物反应器填...
  • 6篇垃圾填埋场
  • 6篇甲烷
  • 5篇生活垃圾填埋...
  • 5篇填埋场渗滤液
  • 3篇有机物
  • 3篇水分
  • 3篇水分运移

机构

  • 23篇同济大学
  • 1篇杭州市天子岭...

作者

  • 23篇瞿贤
  • 22篇何品晶
  • 21篇邵立明
  • 7篇李国建
  • 2篇宗兵年
  • 2篇杨琦
  • 1篇张莲
  • 1篇章骅
  • 1篇袁莉
  • 1篇冯军会
  • 1篇吕凡
  • 1篇张后虎
  • 1篇高志文
  • 1篇谷惠丽
  • 1篇余觊觎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工程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化学
  • 1篇环境污染治理...
  • 1篇环境卫生工程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活垃圾焚烧厂贮坑沥滤液的污染与可处理特性被引量:27
2006年
通过对生活垃圾焚烧厂贮坑沥滤液历时6个月的常规污染物监测,分析了沥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分子量分级和重金属在不同分子量DOM中的分布,以探讨沥滤液的污染与可处理特性.结果表明:沥滤液有机污染程度高.沥滤液中有机物以非溶解性(约占有机物总量的23%)和分子量<4 ku的DOM(超过DOM总量的88%)为主,低碳有机酸和醇的总量占沥滤液中DOM(分子量<4 ku)的50%.沥滤液中重金属含量高,在DOM各分子量分级中,重金属主要与分子量<4 ku的DOM相关,尤其是Zn和Ni的分布占90%以上,并且重金属(除As和Hg外)的分布与有机物的分布呈显著的正相关性.根据沥滤液的性质,宜采用混凝或厌氧-好氧生物方法对其进行处理.
何品晶冯军会瞿贤邵立明
关键词:生活垃圾焚烧厂溶解性有机物重金属分子量分布
城市生活垃圾渗透系数测试研究被引量:16
2005年
采用常水头测渗实验,对不同压实密度和水力梯度下的新鲜垃圾与陈垃圾的渗透系数进行测试,根据达西定律求得渗透系数值.由于垃圾的不均匀性、小颗粒的运动和大孔隙沟道流的形成和改变,实验初始阶段渗透系数值先增大至峰值,然后缓慢降低直至趋于稳定.实验稳定后,新鲜垃圾压实密度为0.75~0.95 t/m3时,渗透系数值约为1.26E-03~1.43E-03 cm/s.陈垃圾在压实密度分别为1.2和1.4 t/m3时,渗透系数为8.29E-04和1.35E-04 cm/s.
瞿贤何品晶邵立明李国建
关键词:生活垃圾填埋
回灌渗滤液pH和VFA浓度对填埋层初期甲烷化的影响被引量:14
2006年
采用人工配制渗滤液回灌模拟填埋柱的方法,研究了回灌渗滤液中pH和VFA对填埋层甲烷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回灌渗滤液酸性条件(pH=6)下,且回灌渗滤液中存在一定量的VFA时,填埋层仍可迅速甲烷化;并且VFA浓度越低,填埋层甲烷化过程稳定时间越短.回灌渗滤液pH为7时,保证填埋层仍能快速进入甲烷化阶段的最高VFA浓度不应超过4000mg·L-1(以C计).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反应器填埋初期,以回灌为目标的渗滤液预处理工艺的出水水质要求可适当降低,这既有利于控制渗滤液预处理的成本,也可避免预处理后渗滤液中有机酸浓度过低,导致填埋层可转化为甲烷的有机碳过量流失.
邵立明何品晶瞿贤
关键词:生物反应器填埋PH挥发性脂肪酸
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场内处理方法
一种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场内处理方法。涉及一种在填埋场内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方法。首先一次性场外生物处理制备获得产甲烷阶段的专用垃圾处理层,然后利用该层中的厌氧微生物以及该层内设置的中间均匀布水层和表面布水层...
何品晶邵立明李国建宗兵年瞿贤
文献传递
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粘度研究被引量:14
2005年
采用旋转粘度计测试了CODCr浓度为 10 0 0~ 75 0 0 0mg L、温度在 5~ 70℃范围内的渗滤液粘度。实验结果表明 ,相同温度下渗滤液的粘度值与CODCr浓度呈线性关系 ;不同浓度渗滤液中溶质性质的差异是造成渗滤液比浓粘度差异的原因 ;研究填埋场水分运移时 ,可以不考虑粘度对渗滤液流动的影响。
瞿贤何品晶邵立明李国建
关键词:渗滤液填埋场城市生活垃圾CODC水分运移粘度值
卫生和生物反应器填埋场夏季N_2O释放的研究被引量:11
2007年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现场监测了杭州市天子岭废弃物处理总场卫生填埋场和生物反应器填埋单元夏季的N2O释放通量,并讨论了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卫生填埋场覆土后N2O释放通量(以N2O-N计)随垃圾填埋龄的增加而大幅降低,其均值(18.07μg/(m2.h))为生物反应器填埋单元(5.57μg/(m2.h))的3倍多.垃圾填埋龄、覆土土质与结构及填埋场操作方式是影响填埋场N2O释放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均主要通过改变覆土的理化特性而影响N2O的释放.采用多元线性逐次回归分析得到:卫生填埋场N2O与覆土含水率和有机碳(SOC)质量分数构成的线性方程显著相关(R2=0.86,P<0.01);生物反应器填埋单元N2O的释放通量与覆土含水率、碳氮比(w(C)/w(N))和w(NO3-)构成的线性方程显著相关(R2=0.89,P<0.01).
张后虎何品晶瞿贤邵立明余觊觎
关键词:垃圾填埋硝化反硝化环境因素
生物反应器填埋条件下垃圾生物质组分的初期降解规律被引量:16
2005年
在经甲烷化填埋层渗滤后的渗滤液循环回灌的新鲜垃圾填埋层内,以生物质分类表征为基础,分析了新鲜垃圾填埋层内固相各生物质组分(总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初期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垃圾中原有总糖组分和蛋白质的快速水解发酵是新鲜垃圾填埋后产生高有机质浓度渗滤液的主要机制;脂肪和纤维素的降解产物不是填埋初期高有机质浓度渗滤液的主要来源;纤维素是填埋层稳定产甲烷阶段的主要碳源,其水解速率可能是甲烷化过程的限速步骤;纤维素木质素之质量比可作为指示填埋垃圾稳定化的指标.各生物质组分的初期降解速率常数均在0.01至0.1之间,而填埋气体中甲烷体积分数在60d内达到45%.食品垃圾组分富集的生活垃圾,应用生物反应器填埋技术时,必须具备足够的降解容量以代谢填埋初期固相中总糖和蛋白质快速水解产生的酸性液相产物.
瞿贤何品晶邵立明李国建
关键词:生物反应器填埋生活垃圾
甲烷13C同位素比值表征温度对甲烷生成途径的影响被引量:6
2008年
采用测试气相碳同位素比值的方法比较了中温厌氧降解和高温厌氧降解过程中甲烷(CH4)生成途径的差异,表征了生活垃圾厌氧消化过程CH4生成途径的演变,并结合气液相化学组分和产甲烷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对同位素表征结果进行了验证.中温(35℃)条件下,垃圾降解初期甲烷13C同位素比值(1δ3CH4)下降至-69.5‰,表明此阶段CH4主要产生自CO2还原途径;随着垃圾降解进入快速产CH4阶段,δ13CH4值相应迅速上升至-23.8‰,说明乙酸发酵逐渐成为CH4生成的主要途径,FISH实验结果也发现此阶段以乙酸发酵型产甲烷菌Methanosarcinaceae为主;当产CH4速率逐渐减小进入稳定期时,δ13CH4值迅速降低至-55‰后相对稳定,说明乙酸发酵途径的比例减小,并且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高温(55℃)条件下,δ13CH4值始终维持在约-70‰,表明甲烷主要由CO2还原作用生成,在快速产CH4阶段,乙酸氧化和CO2还原作用是CH4生成的重要途径.
瞿贤何品晶Mazeas LaurentBouchez Theodore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生活垃圾厌氧降解
回灌渗滤液VFA浓度对填埋层甲烷化代谢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处于稳定产甲烷阶段的填埋层具有降解回灌渗滤液有机物的能力,但高浓度渗滤液的主要组分(挥发性脂肪酸(VFA))可能影响填埋层的甲烷化代谢,导致填埋层对回灌渗滤液有机物降解效率恶化.采用实验室模拟填埋柱回灌不同ρ(VFA)模拟渗滤液的方法,研究不同VFA负荷对稳定产甲烷阶段填埋层甲烷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定产甲烷填埋层具有处理高ρ(VFA-C)渗滤液的能力,其有机碳的转化能力小于1.0 g/(kg.d);当回灌渗滤液中的ρ(VFA-C)大于14.8 g/L(有机负荷为2.2 g/(kg.d))时可抑制填埋层的甲烷化代谢,但这种抑制可随着回灌渗滤液中ρ(VFA-C)的降低而得到解除;为保证填埋层内垃圾的降解,应控制回灌渗滤液的有机负荷不超过1.0 g/(kg.d).
邵立明何品晶瞿贤
关键词:生物反应器填埋挥发性脂肪酸
填埋场终场覆盖层甲烷氧化行为实验室模拟研究被引量:18
2006年
利用和强化填埋场终场覆盖层土壤的甲烷氧化能力是控制填埋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经济和有效的手段.以杭州天子岭填埋场终场覆土为研究对象,采用柱实验方法对填埋场终场覆盖层的甲烷氧化行为进行模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模拟柱整体甲烷氧化速率由实验初始的3.33mol·m-2·d-1增至8.33mol·m-2·d-1,表征了甲烷氧化菌群的生长与增殖;覆土层氧气的空间分布与其中的甲烷氧化活动有显著的交互影响,甲烷氧化活动在10~20cm深度最为强烈;整个实验过程中,甲烷氧化后转化为二氧化碳的比例为51%,其余的碳被微生物所固定.
何品晶瞿贤杨琦邵立明高志文
关键词:填埋场覆盖层甲烷氧化柱实验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