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辉
- 作品数:23 被引量:101H指数:6
- 供职机构: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昆虫抗菌肽研究进展被引量:13
- 2006年
- 孙恩涛秦志辉
- 关键词:昆虫抗菌肽微生物感染抗菌谱广正常细胞杀伤作用耐药菌株
- 对约氏疟原虫不同易感性的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基因组RAPD序列比较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分析对约氏疟原虫不易感的大劣按蚊和易感的斯氏按蚊基因组RAPD谱带并测序,探讨媒介按蚊基因型与疟原虫基因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用已筛选的一条随机引物,随机扩增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成蚊的基因组DNA,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对相同迁移率的DNA条带克隆、测序,并采用相关在线程序及软件进行序列比较分析。结果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RAPD谱带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但有4对相同迁移率的条带。序列分析显示4对DNA条带在序列长度和组成上呈现多态性,序列的GC含量和简单重复序列存在差异,序列相似性介于48%~52%之间。结论大劣按蚊和斯氏按蚊之间存在不同的遗传背景,其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产生对约氏疟原虫的易感性不同有关,为进一步研究按蚊与疟原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 孙恩涛张锡林秦志辉
- 关键词:按蚊约氏疟原虫遗传多态性RAPD
- 毛毕吸虫成虫分离方法的研究初报被引量:17
- 1999年
- 目的为提高毛毕吸虫成虫的收集率。方法对家鸭行离体或在体肝静脉逆行灌注收集肝内和门静脉内成虫;同时对家鸭灌注降主动脉,以收集肝内、门静脉内和肠系膜静脉的成虫。结果应用上述方法可收集到大量活的无损伤的成虫。结论灌注法优于解剖法,且简便、快捷,实用性强。
- 李朝品秦志辉许礼发
- 关键词:毛毕吸虫成虫灌注
- 淮河水系毛毕吸虫中间宿主椎实螺的研究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淮河水系毛毕吸虫中间宿主椎实螺的种类、感染情况及繁殖节律。方法在淮河水系采集椎实螺进行饲养、观察,用直接压片法镜检尾蚴,以滴瓶遮光法收集尾蚴,并用其感染雏鸭和人体皮肤,解剖雏鸭分离成虫,收集鸭粪分离虫卵。结果椭圆萝卜螺和耳萝卜螺是淮河水系毛毕吸虫的中间宿主,其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51%和0.65%。螺体内尾蚴检出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以7月最高(0.87%、0.81%),6月次之(0.60%、0.65%),4~5月及8~10月分别在0.06%~0.21%、0.07%~0.26%之间波动。两种螺均在2月中旬出土活动,至10月底渐潜入泥土越冬,1年可繁殖3代。结论椭圆萝卜螺和耳萝卜螺在淮河水系广泛分布、活动期长,是毛毕吸虫的主要中间宿主。
- 盛似春张明群秦志辉王梅
- 关键词:椎实螺毛毕吸虫中间宿主
- 滴瓶遮光法收集毛毕吸虫尾蚴
- 2001年
- 李朝品秦志辉盛似春
- 刺蛾幼虫致病性及其皮炎病理的实验观察被引量:7
- 1998年
- 目的:探讨刺蛾幼虫的致病性及其皮炎的病理。方法:用成熟刺蛾幼虫直接触刺自愿者的上肢和豚鼠的腹面皮肤,对人体刺蛾幼虫皮炎的致病过程作直接动态观察,以及对豚鼠皮炎处的局部病变作常规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自愿者上肢皮肤被刺蛾幼虫触刺后,局部表现为刺痛、烧灼痛、麻木感、丘疹、斑疹、斑丘疹、风团、斑块等;部分病例出现全身反应等症状。豚鼠皮肤组织常规病理切片可见表皮小疱、大疱、水疱、脓疱等病理组织学改变。结论:刺蛾幼虫具有致病性,致病机理为机械性损伤。
- 秦志辉李朝品
- 关键词:刺蛾幼虫皮炎
- 按蚊感染疟原虫免疫应答的信号通路及活化因子被引量:1
- 2005年
- 按蚊是传播人类疟疾的重要媒介,通过对果蝇免疫模型的研究了解按蚊感染疟原虫后免疫应答的信号通路主要为Toll和Imd信号通路,Imd/Relish通路主要产生体液免疫反应,Toll/Dif通路主要活化血细胞和诱导产生抗菌肽,两种信号通路在功能上可以互相补充,而按蚊感染后的免疫活化因子主要为抗菌肽,多种活化因子协同作用杀伤病原体。
- 姚玉淑秦志辉张锡林
- 关键词:信号通路活化因子免疫应答按蚊体液免疫反应TOLL
- 刺蛾幼虫毒刺毛毒力的实验观察被引量:3
- 1999年
- 目的:探讨刺蛾幼虫毒刺毛的致病性。方法:用成熟刺蛾幼虫毒刺毛直接触刺自愿者的上肢皮肤和采用皮肤挑刺法将毒刺毛洗脱液直接接种于自原者上肢皮肤后,对刺蛾幼虫毒刺毛的毒力作直接动态观察。结果:自愿者上肢皮肤被刺蛾幼虫毒刺毛触刺后,局部表现为刺痛、奇痒、红晕、风团、丘疹等;接种毒刺毛洗脱液后,自愿者上肢皮肤所出现的皮炎症状与毒刺毛触刺皮肤后出现的皮炎症状相似;而加热后再接种自愿者上肢皮肤,则不出现上述皮炎症状。结论:刺蛾幼虫的毒刺毛具有致病性,致病物质成分为蛋白类毒素,其毒力较强。
- 李朝品刘群红秦志辉
- 关键词:刺蛾幼虫皮炎
- 淮河水系毛毕吸虫的研究初报被引量:16
- 1999年
- 目的调查淮河水系有无毛毕属吸虫存在及其尾蚴性皮炎而行。方法现场采集耳萝卜螺(Radixauricularia),用直接压片法分离尾蚴,并感染雏鸭;采集渔民养殖家鸭的粪便,分别用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和孵化法分离毛蚴,并用此毛蚴感染实验室饲养的耳萝卜螺;解剖沿岸渔民放养的家鸭及人工实验感染的雏鸭分离成虫,并对该成虫作扫描电镜观察;对沿岸部分村民作现场查询和体检,以确定有无该皮炎表现及伴随症状。结果从现场捕获的耳萝卜螺体内可分离到有眼点的叉尾蚴,经鉴定为毛毕属吸虫尾蚴。从渔民养殖家鸭的粪便内可检获到虫卵,该卵可孵出毛蚴;毛蚴感染实验室内饲养的耳萝卜螺,可获与上述形态相同的有眼点的叉尾蚴。解剖上述两个不同来源的家鸭均可获毛毕属吸虫成虫。该毛毕吸虫经电镜观察发现其形态特征与毛毕属吸虫其它近似种有所不同,因此,暂名为淮南毛毕吸虫。结论淮河水系有毛毕属吸虫存在,其尾蚴可引起皮炎。
- 李朝品秦志辉许礼发
- 关键词:毛毕属吸虫尾蚴性皮炎
- 淮河水系毛毕吸虫自然疫源地调查报告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调查淮河水系是否存在毛毕属吸虫及其尾蚴性皮炎流行。方法取现场采集和实验室感染的耳萝卜螺压片、镜检,分离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并将分离获得的尾蚴接种雏鸭;收集淮河沿岸家鸭和人工感染的雏鸭粪便,用水洗沉淀法查找虫卵、孵化分离毛蚴,并用此毛蚴感染实验室饲养的耳萝卜螺;解剖家鸭和人工感染的雏鸭分离成虫。对沿岸部分村民作现场查询和体检,以确定有无该皮炎表现及伴随症状。结果现场采集耳萝卜螺的感染率为0.39%(71/18 000);家鸭粪便毛毕吸虫卵阳性率为33.50%(201/600),雏鸭接种23 d后,从粪中可查见虫卵,且所获虫卵可孵化出毛蚴;解剖部分虫卵阳性家鸭和经尾蚴感染的雏鸭可分离出成虫。从虫卵、毛蚴、尾蚴及成虫形态观察,均属毛毕属吸虫。沿岸村民接触有鸭活动的水体后,在胸腹部及下肢等处皮肤可见弥漫性突出皮肤的红色丘疹,周围有红晕,并可见成片的风疹团,患处刺痒或奇痒。结论淮河水系存在毛毕属吸虫,并有血吸虫尾蚴性皮炎流行。
- 孙恩涛秦志辉李朝品
- 关键词:毛毕属吸虫尾蚴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