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翁敏华

作品数:52 被引量:113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文学
  • 16篇艺术
  • 8篇文化科学
  • 6篇历史地理
  • 2篇社会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1篇戏曲
  • 10篇民俗
  • 9篇文化
  • 8篇杂剧
  • 7篇戏剧
  • 7篇节日
  • 5篇狂欢
  • 5篇昆曲
  • 5篇表演
  • 4篇舞台
  • 4篇戏曲舞台
  • 4篇历代
  • 4篇民俗文化
  • 4篇传统节日
  • 3篇元宵
  • 3篇元宵节
  • 3篇元杂剧
  • 3篇能乐
  • 3篇文学
  • 3篇文艺

机构

  • 42篇上海师范大学
  • 8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文学院

作者

  • 52篇翁敏华
  • 2篇陈劲松

传媒

  • 9篇上海师范大学...
  • 5篇戏剧艺术
  • 5篇中华戏曲
  • 2篇云南艺术学院...
  • 2篇文史知识
  • 2篇中国比较文学
  • 2篇民族艺术
  • 2篇戏曲研究
  • 2篇中国古代小说...
  • 2篇非遗传承研究
  • 1篇文学遗产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文学评论
  • 1篇图书馆杂志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艺术百家
  • 1篇艺术教育
  • 1篇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3篇2007
  • 6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 3篇1999
  • 1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踏歌考——兼论踏歌与月崇祀、后世戏曲的关系被引量:3
1998年
人们对“踏歌”这种中国古代的歌舞娱乐形式,也许并不陌生。踏歌是一种“相抱聚蹈”、“踏地为节”的集体歌舞活动,它的特点是用踏步来加强歌拍,反复歌唱一调,或以鼓乐伴奏协调。在踏歌中,产生了一批节奏鲜明、曲体规则的乐曲,也造就了一种“调同词不同”的歌唱风格。但是,它本身所包含的巫术性祭祀性的准宗教性质,以及对后世的载歌载舞的中国戏曲的定型所产生的影响,却很少为人注意。本文想做一番向前溯源、向后探流的工作。
翁敏华
关键词:踏歌中国戏剧
元曲里的清明节被引量:1
2008年
一桃红柳绿的清明节 清明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农历三月间,大致是春分后15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农历“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记叙了“清明”之名的来历。《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清明之节气,大致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开始。
翁敏华
关键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元曲农历淮南子
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中国的年节文化被引量:1
2009年
翁敏华
关键词:精神家园法定节假日年节传统节日人民群众
论元明杂剧鬼戏及其民俗文化表现——以《生金阁》、《盆儿鬼》为主要考察对象被引量:1
2013年
在中国民俗文化中,鬼怪形象十分多见。它应该归类于民间信仰的范畴,或者说,它属于信仰民俗的范围。它是人类早期思维的结晶,却不但没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消失,反而由简陋单纯变得复杂厚重、多姿多彩。我们知道,鬼魂信仰和鬼灵崇拜并不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而普遍存在于全世界几乎所有的民族。据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看,鬼魂信仰在原始的"
翁敏华
关键词:信仰民俗民间俗语元末明初
试论傩面具在当代戏剧中的运用
2017年
傩,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傩戏是傩祭之后的余兴节目,表演者戴上面具之后即刻成为神灵,脱下面具还原为人。傩戏是一种假面艺术,时至今日傩戏表演大部分仍然是内容上的神鬼剧,形式上的假面剧。傩面具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仅表达了驱鬼避邪、祈福纳吉、除病消灾的主题,还经历了从原始神灵崇拜到娱神、娱人的变化,具有宗教和民间艺术的特征。同时,傩面具还为当代艺术创作者带来了无限的灵感和启迪。文章以傩戏、傩面具为切入点,以话剧《伏生》《秀才与刽子手》、肢体剧《1971》为例,重点论述傩面具在当代戏剧中的运用。傩面具不仅丰富了当代戏剧的文化内涵和表现手段,还能够提升艺术高度,使当代戏剧更具观赏性与民族性品格。
高已原翁敏华
关键词:傩面具当代戏剧
亚民俗文化视野中的京族哈节--兼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节的“国际化”
京族哈节,也称唱哈节。是京族的传统歌节。本文以东亚民俗文化作为研究背景和框架,探讨京族迁居后,哈节如何与广西本土文化之间对接融合,从而落地生根的文化机理。同时,将哈节祭仪的全过程,及其从“娱神”到“娱人”的功能转变等内容...
陈劲松翁敏华
关键词:本土化歌圩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贾宝玉生于端午考论
2017年
《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大都明确交待生日之日期,惟有贾宝玉生日讳莫如深。第六十二回专写众姐妹给宝玉办的生日"派对",后半部分的斗草游戏和寿礼中的扇子,透露了宝玉生于端午的蛛丝马迹。返观专写端午节的三十回前后,发现其间充满了宝玉成长关键时刻之烦恼、区分和考验,前后两处分别表现宝玉成长史中的"脱离仪式"和"合入仪式",中间则是他人生的种种"转变"。贾宝玉的人生具有明显的端午意象,表现在起名、饰物和影子般的一个和尚形象等方面。宝玉与姐妹们大过生日,正是他"不信邪"叛逆行为和个性化狂欢行为的具体表现。
翁敏华
关键词:端午人生仪礼文化意象
滩簧小戏与东亚滑稽笑剧传统
2009年
滩簧戏是清中叶后中国地方戏之一支,盛行于江浙一带,与韩国山台杂戏、调戏、唱剧,日本“猿乐”、狂言,越南杂戏、嘲剧等,共同构成东亚的笑剧传统。本文从剧种、艺人、剧中人的名称入手,论及滩簧戏的民间性笑谑风格:亵渎神圣、表现节庆、荤话调戏、诅咒詈骂、局外评点等,将其置于东亚笑剧的大范畴里一一作出比较,并以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分析了它们的狂欢和笑谑精神。
翁敏华
关键词:狂欢精神
中日韩三国农耕艺能的面貌与比较——以元宵艺能为主要视点被引量:2
2002年
笔者曾经指出: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傩祭,是对戏剧产生和发展影响大而长远的祭仪.傩祭之外,另一个值得我们特别注目的、全民性质的、对戏剧同样产生重大影响的祭祀活动,就是农耕祭祀.古代中日韩三国都同属农业国家,农耕祭礼的种类繁多,在这里,让我们对以这三个国家为主的东亚地区的农耕祭祀中的文艺活动,特别是元宵节前后的民俗演艺活动,以及其中的戏剧性因素,作一个简单的展示和比较.
翁敏华
关键词:农耕元宵节农业国文艺活动
节日骂俗与“骂曲”、“骂戏”被引量:2
2011年
古今中外节日习俗中有"骂俗"一项。如壮族的"骂中秋"、日本人除夕的"砸次透那"等。河南灵宝元宵节的"东西常骂社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人重视。中国自古就有詈骂与歌唱结合的"骂曲",进一步又发展为"骂戏"。本文例举祢衡"骂曹"、李香君"骂宴"和淮剧小戏"骂灯",由个案展现中国文人"骂戏"与民间"骂戏"的面貌,并以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论述其与节日骂俗之间的深层关系,以及对创造笑谑文化的贡献。
翁敏华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