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旭

作品数:10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省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疗效
  • 3篇临床疗效
  • 2篇血压
  • 2篇气道
  • 2篇疗效观察
  • 2篇临床疗效观察
  • 2篇高血压
  • 1篇丁胺
  • 1篇动脉
  • 1篇动脉供血
  • 1篇动脉供血不足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多巴胺治疗
  • 1篇多巴酚丁胺
  • 1篇心病
  • 1篇休克
  • 1篇血管
  • 1篇血乳
  • 1篇血乳酸

机构

  • 10篇四川省人民医...

作者

  • 10篇肖旭
  • 4篇胡卫健
  • 1篇冯仕彦
  • 1篇曾俊

传媒

  • 3篇四川医学
  • 3篇西部医学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黑龙江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 2篇200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血压与氧自由基损害及药物干预的研究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的氧化损害与高血压形成、加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药物干预降低高血压的危害性。方法 通过测定高血压患者外周血中 SOD、GSH- PX、H2 O2 、L PO,并用血管紧张素 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治疗 1~ 2周后 ,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发现高血压患者血中 SOD、GHS- PX活性明显降低 ,LPO、H2 O2 则高于正常人。经治疗后 SOD、GHS- PX的升高和 L PO、H2 O2 的降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说明高血压患者存在严重的氧化反应病理亢进及抗氧化能力锐减现象。新一类血管紧张素 受体拮抗剂伊贝沙坦在对抗氧自由基对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方面是有作用的 ,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可溶性鸟核苷酸环化酶提高细胞内 c GMP水平 ,在靶器官保护方面的作用下使血管内皮细胞松驰因子 ( EDRF)分泌量增多 ,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 ,起着保护性舒张作用。
肖旭
关键词:高血压氧自由基伊贝沙坦药物治疗
呼吸机撤离指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探讨浅快呼吸指数 (RVR)、气道闭合压 (PO 1)和呼吸功 (WOB)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准备撤机的 80例患者分为急性呼吸衰竭 (ARF)组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COPD)组 ,在床旁监测呼吸频率 (RR)、潮气量 (VT)、每分钟通气量 (MV)、最大吸气压 (MIP)、气道闭合压 (PO 1)、气道阻力 (Raw)、顺应性 (Cst)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autoPEEP) ;比较常规撤机指标 (RR、VT、MV、MIP)与RVR、PO 1、WOB对撤机的预测价值。结果 COPD组撤机成功组 :RVR 64± 2 2次min-1、L-1,PO 10 2 8± 0 0 8kPa ,WOB 0 45± 0 12J/L ;撤机失败 :RVR 91± 2 0 ,PO 10 47± 0 0 7,WOB 0 72± 0 0 8。ARF组撤机成功 :RWR 63± 2 1、PO 10 2 7± 0 0 5、WOB 0 3 8± 0 14 ;撤机失败 :RVR 81± 2 1、PO .1,0 40±0 0 8,WOB 0 0 64± 0 12。P值均 <0 0 5 ;三项指标作为预撤成功的诊断正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 79%、91%和68%。结论 RVR、PO 1、WOB在预测撤机结果上优于常规撤机指标。
肖旭
关键词:机械通气呼吸机撤离
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观察去甲上腺素联用多巴酚丁胺和多巴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内脏灌注的影响。方法3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静注去甲肾上腺素加用多巴酚丁胺和多巴胺,调整药物剂量,使平均动脉压升高到90.0mmHg,观察药物使用前及用药后,12、48、72小时的血流动力学,IL-6,TNF-α血乳酸浓度及临床症状。结果多巴胺组与多巴酚丁胺联用去甲肾上腺组血流动力学,氧代谢指标均无明显差异。与用药前比较,两组在用药前后,血压、心脏指数明显升高,多巴胺组用药24小时后动脉乳酸浓度,与用药前无明显改变,但动脉pH值基础水平为(7.40±0.05) ,多巴胺应用24小时后显著降低至(7.26±0.06)(P<0.05)。应用去甲肾上腺加多巴酚丁胺后,24小时动脉乳酸浓度分别为(2.3±1.1)mmo1/L和(2.1±1.1)mmo1/L,均显著低于基础水平(4.0±1.8)mmo1/L(P<0.05) ,IL-6、TNF-α值及临床症状两组间有明显差(P<0.05)。结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多巴酚丁胺均能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全身血流动力学状态,但在改善内脏器官血流灌注上,去甲肾上腺素加多巴酚丁胺明显优于多巴胺。
冯仕彦肖旭
关键词: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感染性休克去甲肾上腺素动脉血乳酸浓度
阿魏酸钠治疗慢性肺心病加重期患者34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6年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治疗慢性肺心病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01—2015-11间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收治的慢性肺心病加重期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魏酸钠,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住院时间,记录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并于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a O2、Pa CO2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症状和体征改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常规治疗方法加用阿魏酸钠治疗慢性肺心病加重期患者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肖旭曾俊
关键词:阿魏酸钠慢性肺心病疗效
泮托拉唑预防危急重症并发SU的临床观察234例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泮托拉唑对危急重症患者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效果。方法选择危重病患者234例,随机分为泮托拉唑(观察组)118例,不用泮托拉唑组(对照组)116例。观察两组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有效预防危重病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P<0.01)及降低病死率(P<0.05)。结论泮托拉唑是危急重症患者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并降低病死率的理想药物。
肖旭胡卫健
关键词:泮托拉唑危急重症应激性溃疡
不同时间服用安博维对肾性高血压降压效果观察
2010年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给药对肾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肾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上午7时服用安博维150mg,治疗组晚上7时服用安博维150mg。给药8周后复测ABPM。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实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日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对照组较实验组下降明显(P<0.01)。两组治疗前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实验组比对照组血压下降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肾性高血压,安博维晚上服用,可以更好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肖旭胡卫健
关键词:高血压肾血管性安博维
QT间期延长综合征误诊为脑梗塞一例
2002年
病例资料 女,68岁,因阵发性晕厥,抽搐24小时以"脑便塞?继发性癫痫",于2000年12月26日18:00入院.病人于入院前24小时内反复发作晕厥、意识丧失、四肢抽搐6次,并伴精神差、乏力、心悸、发憋、尿失禁症状,每次持续0.5~2分钟不等,无恶心、呕吐.查体:意识清、精神差、面色萎黄、口唇发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心率65次/分,律齐,心音低,未闻及病理性杂音,A2=P2,双肺呼吸音清,腹软,上腹部有轻压痛,无反跳痛,病理征未引出.
肖旭
红花黄色素A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6例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A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3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各18例。Ⅰ组应用红花黄色素A注射液1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内静脉滴注,Ⅱ组应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 ml内静脉滴注,均为每天1次,15 d为一个疗程,进行随机对照。结果红花黄色素A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有效率94.4%,与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血液流变学及SOD、MDA变化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红花黄色素A注射液具有更好的治疗作用。
肖旭胡卫健
关键词:红花黄色素A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液流变学
胃食道返流与气道高反应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肖旭
关键词:胃食道返流气道高反应性胃动力药物
柿叶提取物和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比较柿叶提取物和银杏叶提取物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头晕、目眩等临床症状方面的疗效。方法 60例患者,在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治疗的基础之上,分别加入柿叶提取物和银杏叶提取物进行治疗干预。其中,柿叶提取物组和银杏叶提取物组各30例,两组均治疗30d,分别观察头晕、目眩等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柿叶提取物组有效率88.3%,银杏叶提取物有效率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柿叶提取物组全血粘稠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小板粘附率等指标较银杏叶提取物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柿叶提取物组较银杏叶提取物组能更有效地改善脑血液循环,扩张脑血管,降低血液高凝状态,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头晕、目眩等临床症状。
肖旭胡卫健
关键词:柿叶提取物银杏叶提取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