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智

作品数:25 被引量:136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经济管理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农业
  • 5篇砖红壤
  • 5篇红壤
  • 4篇石漠化
  • 4篇农业产业
  • 4篇农业产业化
  • 4篇污染
  • 4篇PB
  • 3篇地理标志
  • 3篇专业合作社
  • 3篇污染评价
  • 3篇合作社
  • 2篇地图
  • 2篇三穗鸭
  • 2篇土地覆被
  • 2篇土地覆被变化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农产
  • 2篇农产品
  • 2篇农民

机构

  • 16篇凯里学院
  • 9篇海南师范大学
  • 3篇南京大学
  • 3篇海南省环境科...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作者

  • 25篇肖智
  • 8篇毕华
  • 7篇周江菊
  • 7篇孟立霞
  • 5篇许瑞芳
  • 4篇刘志伟
  • 3篇贾双凤
  • 3篇林彰文
  • 3篇金联平
  • 2篇王鹏
  • 2篇史建康
  • 2篇黄贤金
  • 2篇张翠萍
  • 2篇岳平
  • 2篇孟浩
  • 1篇高静
  • 1篇关学彬
  • 1篇张莉萍
  • 1篇熊美勇
  • 1篇王凌

传媒

  • 5篇凯里学院学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经济地理
  • 1篇农村经济与科...
  • 1篇中国林副特产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农场经济管理
  • 1篇Agricu...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Journa...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绿色科技
  • 1篇中国农民合作...
  • 1篇黑龙江畜牧兽...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5
  • 9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1
  • 3篇2010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民族地区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思考——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被引量:10
2013年
贵州省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地理标志保护战略,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民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了保护和提升民族地区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特色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开展了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研究工作,阐述了地理标志对黔东南州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总结了黔东南州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的发展现状,剖析了存在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肖智周江菊
关键词:民族地区地理标志知识产权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及创新发展路径被引量:1
2014年
三穗县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贵州省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县。近年来,三穗县长吉乡社员摸索出一条符合本乡情况并行之有效的合作社+党支部+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创了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域农业新局面,其模式值得借鉴。本文总结长吉乡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演化路径及合作社面临的问题,提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发展的路径,对探索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肖智周江菊孟立霞许瑞芳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
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空间格局演变被引量:22
2017年
运用空间重心统计模型,对长江经济带茶区近30年茶叶生产空间演变格局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驱动力。研究表明:(1)1984—2014年间,长江经济带茶园面积、茶叶产量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但二者占全国份额呈逐渐减少趋势,茶园面积由1984年的占全国份额的77%下降到2014年的75%;茶叶产量由1984年占全国份额的82%下降到2014年的70%。(2)近30年来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地域空间格局变动大、地域分异明显。东部浙江、中部湖南等传统产茶大省对区域茶叶生产贡献逐渐减少,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业已形成东部浙江省,中部湖北省与西部云南、贵州、四川等5省为主导的地域分工格局。(3)30年来长江经济带茶区茶叶生产重心西移明显,并呈继续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4)长江经济带西部宜茶的自然禀赋为茶产业西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技术及茶园标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对茶叶产量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此外,国家茶产业扶持政策也为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的人力与土地成本客观上也推动了茶产业的西移。
肖智黄贤金
关键词:地理学茶叶生产长江经济带
海南岛砖红壤中Mn、Zn、Cu、Ni含量、分布及污染评价研究
选择海南岛占地面积广、发育典型的砖红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采样及利用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对海南岛63个砖红壤样品中四种重金属Mn、Zn、Cu、Ni的总量、可溶态含量以及9个植物样品(根、茎、叶)中Mn、Zn...
肖智
关键词:重金属含量砖红壤污染评价
贵州“三穗鸭”产业化路径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经过近20年的发展,"三穗鸭"产业从传统散养到被列为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三穗县被确立为省级养鸭基地县,开创了滇桂黔石漠化山区农业新局面,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特色农业之路,其模式值得借鉴。总结了地理标志农产品"三穗鸭"产业化发展路径,分析了"三穗鸭"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提出了"三穗鸭"产业发展对策,对探索适合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肖智孟立霞
关键词:三穗鸭
海南岛砖红壤中Pb元素含量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英文)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对海南岛砖红壤中Pb元素含量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侧试的方法,在海南岛不同地貌单元各取3个土壤剖面,共27个土壤样本,对砖红壤土壤剖面中Pb元素的含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地区砖红壤剖面该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对海南岛砖红壤中Pb元素进行了评价。[结果]海南岛砖红壤中Pb元素含量总体较高;在水平空间分布上,海南岛东部砖红壤中Pb元素的总量平均值要比西部低;在垂直空间分布上,砖红壤中Pb元素的含量平均值在低山丘陵区最高,中部山地次之,周边台地平原最低;海南岛砖红壤Pb元素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岛砖红壤基本上没有受到Pb元素污染,只有中、南部砖红壤中Pb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海南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以及Pb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金联平毕华王鹏贾双凤刘志伟肖智
关键词:砖红壤PB污染评价
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述评被引量:16
2010年
研究利用近5年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文献,对重金属的危害、土壤重金属来源、形态及毒性机理、污染的风险评价及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研究方法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指出对土壤重金属活性、毒性与形态关系进行研究以及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解析受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来源及其比例仍将是土壤重金属研究的重点。
肖智刘志伟毕华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地理信息系统
2009-2014年中国茶叶生产空间演变格局及变化特征被引量:60
2017年
阐明茶叶生产格局的区域变化特征,对中国茶产业转移战略决策意义重大。运用GIS技术和重心理论分析2009-2014年中国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名优茶产量、茶叶产值及名优茶产值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重心移动轨迹,探讨重心轨迹空间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茶叶生产地域差异明显,已形成西南茶区以云南、贵州、四川三省,江南茶区以浙江、湖北两省,华南茶区以福建省,江北茶区以河南省为主导的地域分工格局;福建、云南、浙江三省是中国茶产业大省。2中国茶叶生产重心整体呈西移趋势。尽管不同指标的重心移动路径有一定的差异,但东茶西移已成定局。3在重心转移路径图上,某属性(如茶叶产值)重心移动距离的大小能直观地反映该属性在移向地区增长幅度的大小。4政府对茶产业的高度重视及政策的强力支持是中国茶园扩张的重要驱动力;茶区产品结构的优化、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比例的提高、标准化生产及茶区机械化的普及是茶叶产量与名优茶产量增长的重要原因;茶叶产值及名优茶产值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茶产业规模的扩大及品牌化经营。
肖智黄贤金孟浩赵阳
关键词:茶叶生产
海南岛砖红壤中Pb元素含量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对海南岛砖红壤中Pb元素含量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测试的方法,在海南岛不同地貌单元各取3个土壤剖面,共27个土壤样本,对砖红壤土壤剖面中Pb元素的含量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地区砖红壤剖面该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对海南岛砖红壤中Pb元素进行了评价。[结果]海南岛砖红壤中Pb元素含量总体较高;在水平空间分布上,海南岛东部砖红壤中Pb元素的总量平均值要比西部低;在垂直空间分布上,砖红壤中Pb元素的含量平均值在低山丘陵区最高,中部山地次之,周边台地平原最低;海南岛砖红壤Pb元素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岛砖红壤基本上没有受到Pb元素污染,只有中、南部砖红壤中Pb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海南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以及Pb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金联平毕华王鹏贾双凤刘志伟肖智
关键词:砖红壤PB污染评价
海南岛五指山规划区土地覆被变化与景观格局分析(英文)
2010年
Combining the 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quantity analytical method with GIS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Landsat TM images and SPOT images in 1995 and 2009, this paper made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hanging process of land use/cov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nd use/cover in study area had undergone obviously changes from 1995 to 2009. The artificial landscapes which were mainly tropical crops plantation increased dramatically, natural forest and rubber forest was substantially reduced. The major patterns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study area were the conversions of the natural forest and rubber forest to tropical crops plantation and cultivated land, cultivated land converted to tropical crops plantation and residential area. The analysis of landscape index showed that the role of landscape structure more diverse and uniform with the diversity of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creases, the dominance of natural forest and rubber forest on the overall control of landscape reduc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study area. The driving force analysis showed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policy and technology factors were the dominant factors of land use/change in the study area in the short term.
肖智史建康岳平林彰文张翠萍毕华
关键词:LANDLANDMOUNTAINHAINANISLAND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