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抗炎
  • 3篇抗炎作用
  • 3篇白鲜
  • 3篇白鲜皮
  • 2篇二甲苯
  • 1篇药效
  • 1篇药效筛选
  • 1篇药用
  • 1篇药用资源
  • 1篇野生
  • 1篇栽培
  • 1篇砧木
  • 1篇生长期
  • 1篇生物碱
  • 1篇平贝
  • 1篇平贝母
  • 1篇总生物碱
  • 1篇吸附树脂
  • 1篇细胞
  • 1篇巨噬细胞

机构

  • 5篇黑龙江中医药...

作者

  • 5篇艾丹
  • 2篇蔡妙婷
  • 2篇马微微
  • 2篇杨桂明
  • 1篇焦玉龙
  • 1篇南洋
  • 1篇彭海亮
  • 1篇宋丹
  • 1篇邹云峰
  • 1篇王振月

传媒

  • 1篇黑龙江科技信...
  • 1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医药信息
  • 1篇时珍国医国药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白鲜皮抗炎有效部位的研究
白鲜皮作为皮肤科用药已有悠久历史,用于治疗湿疹、荨麻疹、皮炎和疥疮等疾病,疗效显著。作用机制与其抗炎、免疫调节等活性密切相关。然而,有关白鲜皮抗炎有效部位方面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白鲜皮抗炎有效部位的分离及...
艾丹
关键词:白鲜皮抗炎作用巨噬细胞
文献传递
不同生长期栽培及野生平贝母的总生物碱分布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平贝母中总生物碱的分布,为平贝母地上部分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平贝母生物碱组分的分离对比采用薄层色谱法;总生物碱含量测定采用酸性染料比色法。结果:平贝母不同生长部位的生物碱组分存在差别。平贝母栽培品地上部位在营养生长期、花期、果期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地下部位的2.361,2.310,2.193倍,平贝母野生品地上部位在营养生长期、花期总生物碱含量分别为地下部位的1.870,1.496倍。结论:平贝母植株中总生物碱含量虽略有波动,且不同生长部位生物碱组分存在差别,但总体上平贝母地上茎叶的总生物碱含量高于地下鳞茎,存在进一步研究与开发的价值。
马微微蔡妙婷邹云峰艾丹南洋王振月
关键词:平贝母总生物碱药用资源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白鲜皮抗炎有效组分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探讨白鲜皮不同洗脱物的抗炎作用。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分别以水、20%乙醇、50%乙醇、70%乙醇、95%乙醇为溶媒,对白鲜皮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以吲哚美辛为阳性对照药物,考察各洗脱物的抗炎作用,筛选白鲜皮抗炎有效组分。结果:水洗脱物、20%乙醇洗脱物、50%乙醇洗脱物、70%乙醇洗脱物不具备抗炎活性;95%乙醇洗脱物有抑制二甲苯造成的非特异性耳廓肿胀的作用,与生理盐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吲哚美辛作用相似。结论:95%乙醇洗脱物为白鲜皮的抗炎有效组分。
艾丹杨桂明
关键词:白鲜皮大孔吸附树脂抗炎作用二甲苯
不同砧木对德国洋甘菊嫁接成活率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发现不同砧木嫁接德国洋甘菊的成活率,从筛选出的几种砧木中选择出可使用砧木。结果:艾蒿和香蒿作为砧木,德国洋甘菊没有成活,地被小菊作为砧木组成活率为64%。结论:地被小菊是所选砧木中嫁接成活率最高的砧木。
宋丹蔡妙婷焦玉龙艾丹彭海亮马微微
关键词:砧木成活率
白鲜皮抗炎有效部位的研究被引量:23
2010年
目的对白鲜皮的抗炎有效部位进行筛选。方法抗炎模型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以吲哚美辛为阳性对照药物,分别考察白鲜皮不同提取物的抗炎作用,筛选白鲜皮抗炎有效部位。结果白鲜皮40%乙醇提取物和70%乙醇提取物均不具有抗炎作用;水提取物和95%乙醇提取物有抑制二甲苯造成的非特异性耳廓肿胀的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吲哚美辛作用相似,但水提取物抗炎作用弱于95%乙醇提取物。结论 95%乙醇提取物是白鲜皮的抗炎有效部位。
杨桂明艾丹
关键词:白鲜皮抗炎作用药效筛选二甲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