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亚苇

作品数:128 被引量:920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0篇期刊文章
  • 23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1篇医药卫生
  • 9篇化学工程
  • 7篇生物学
  • 7篇理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2篇发酵
  • 19篇脂肪
  • 19篇脂肪酸
  • 19篇粗壮脉纹孢菌
  • 15篇细胞
  • 10篇豆渣
  • 10篇脂肪酸组成
  • 10篇共轭亚油酸
  • 10篇反式脂肪
  • 10篇反式脂肪酸
  • 8篇色谱
  • 8篇内皮
  • 8篇纯化
  • 7篇营养
  • 7篇气相
  • 7篇气相色谱
  • 7篇相色谱
  • 7篇风味
  • 6篇动物
  • 6篇饲料

机构

  • 124篇南昌大学
  • 4篇教育部
  • 4篇湖北省农业科...
  • 3篇九江学院
  • 3篇南昌大学第二...
  • 2篇播恩生物技术...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江西省疾病预...
  • 1篇江西百禾药业...
  • 1篇无限极(中国...

作者

  • 128篇范亚苇
  • 124篇邓泽元
  • 79篇李静
  • 36篇刘蓉
  • 24篇胡蒋宁
  • 12篇刘小如
  • 11篇李红艳
  • 10篇贾才华
  • 8篇邓胜国
  • 5篇赵文红
  • 5篇刘志刚
  • 5篇刘文群
  • 5篇余永红
  • 4篇单斌
  • 4篇杨辉
  • 4篇杜金平
  • 4篇唐丽君
  • 4篇余玮
  • 4篇吴丹
  • 3篇谢章斌

传媒

  • 32篇食品科学
  • 19篇食品工业科技
  • 11篇中国食品学报
  • 5篇营养学报
  • 4篇南昌大学学报...
  • 4篇中国油脂
  • 2篇中国调味品
  • 2篇食品与发酵工...
  • 2篇食品与机械
  • 2篇江西社会科学
  • 2篇食品工业
  • 2篇天然产物研究...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食品科技
  • 1篇中国野生植物...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7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11篇2013
  • 8篇2012
  • 10篇2011
  • 25篇2010
  • 14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1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共轭亚油酸体外及大鼠体内的氧化性
2008年
为研究共轭亚油酸(CLA)的氧化稳定性,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CLA的氧化性实验,动物实验为用不同剂量的CLA添加到老龄大鼠饮食中,测定大鼠血清中MDA和SOD的改变。实验表明CLA具有较强的被氧化性能;体内实验表明CLA会升高大鼠血清的MDA和SOD值。
范亚苇邓泽元邓胜国
关键词:共轭亚油酸MDASOD
粗壮脉纹孢菌发酵稻谷加工副产物生产类胡萝卜素培养基的优化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响应面法对粗壮脉纹孢菌发酵稻谷加工副产物(砻糠和脱脂米糠)生产类胡萝卜素的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法,研究了脱脂米糠、(NH4)2SO4、KH2PO4、MgSO4、MnSO4、CaCl2等6个因素对粗壮脉纹孢菌产类胡萝卜素的影响,筛选显著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组成。研究表明,脱脂米糠和(NH4)2SO4为类胡萝卜素发酵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优化培养基为:脱脂米糠64.58%、砻糠33.85%、(NH4)2SO41.57%。在优化发酵工艺下,色素产量达到366mg/kg培养物。
刘志刚李静张丽美邓泽元范亚苇
关键词:类胡萝卜素脱脂米糠砻糠粗壮脉纹孢菌响应面法
肉桂精油微胶囊中精油提取和测定方法的比较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比较4种肉桂精油微胶囊中总精油的提取方法,建立准确的微胶囊总精油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用干燥失重法、挥发油测定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混合溶剂提取称重法对肉桂精油微胶囊总精油含量进行提取、测定,对这4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比较4种方法测得同一种肉桂精油微胶囊的总精油含量,结果发现:干燥失重法和混合溶剂提取法回收率分别达84.16%和85.50%,干燥失重法的测量误差(12.73%)大大高于混合溶剂提取法(3.74%),混合溶剂提取法重复性好且准确率高,在提高精油投入量后,回收率可达80%以上。紫外分光光度法与挥发油测定法回收率低(分别为67.30%和66.50%),偏差也较高。紫外分光光度法操作繁琐,相对成本较高,挥发油测定法操作简便、成本低,然而耗时较长。结论:4种方法中以混合溶剂提取称重法测得的精油准确度高且重复性好。
李霞范亚苇张兵寇秀颖从仁怀邓泽元
关键词:微胶囊
油茶粕多糖的分级纯化及结构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目的:分级纯化油茶粕多糖(CSP),并对纯化组分进行结构分析。方法:脱蛋白后的油茶粕多糖透析冻干,再经DEAE-Sephadex A-25阴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分级纯化,并以紫外扫描光谱、Sephacryl S-20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HPLC测定所得不同多糖组分的纯度;采用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析单糖组成,再以红外光谱扫描及核磁共振对多糖构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分级纯化得CSP1、CSP2和CSP3 3个多糖组分,经鉴定CSP1和CSP2为中性多糖,CSP3为酸性多糖;纯度测定表明CSP1和CSP2是杂多糖,而CSP3是均一多糖;CSP1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及鼠李糖,物质的量比为6.29:1.00:0.15;CSP2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物质的量比为3.13:1.00:0.03;CSP3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和少量鼠李糖,物质的量比为0.42:1.00:1.09:0.96:0.43:0.19。
刘小如张丽美胡蒋宁刘蓉李红艳范亚苇李静邓泽元
关键词:油茶粕多糖
粗壮脉纹孢菌降解豆皮粗纤维产可发酵糖培养基优化及单糖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研究考察了粗壮脉纹孢菌固态发酵豆皮酒糟培养基产纤维素酶的最优培养基组成,并用气相色谱法对该发酵条件下豆皮纤维素降解所产的可发酵糖进行定性检测。结果表明:产纤维素酶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豆皮64%、酒糟34%、(NH4)2SO4 2%,在此培养基中粗壮脉纹孢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酶活力为2.83 IU/g,较优化前的1.17 IU/g提高了141.88%,还原糖产量为18.01 g/100 g,较优化前9.91 g/100 g提高了81.74%。获得的可发酵糖的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和木糖。
张玮杨建远范亚苇邓泽元
关键词:豆皮粗壮脉纹孢菌纤维素酶气相色谱法
植物乳杆菌发酵动力学及高密度培养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为提高具有益生特性植物乳杆菌的产量,基于发酵动力学模拟,对其培养基组成、发酵条件和补料方式进行了优化。在该研究中,通过建立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和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结合的智能模型对培养基成分进行优化,结果为碳源36.64 g/L(葡萄糖-麦芽糖质量比2∶3)、氮源47.83 g/L(酵母粉-蛋白胨质量比1∶1)、柠檬酸二铵33.27 g/L。发酵动力学采用Logistic和Luedeking-Piret模型,对植物乳杆菌的发酵过程进行拟合,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R 2分别为0.995,0.998,0.993,表明这些模型能够精确的模拟植物乳杆菌的发酵过程。此外,对培养条件和分批补料进行了优化,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5℃,初始pH值5.0,接种量4%。在分批添加中和剂NH_(3)·H_(2)O和葡萄糖30 g/L的情况下,菌体产量可达12.64 g/L。
赖长龙曹余杨玉李红艳范亚苇邓泽元
关键词:植物乳杆菌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发酵动力学分批补料
平卧菊三七中绿原酸纯化工艺的优化及其结构鉴定被引量:1
2017年
研究通过静态吸附-解吸试验从5种树脂中选择最适合绿原酸纯化的大孔树脂,并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动态吸附-解吸条件。结果表明,AB-8型树脂对绿原酸有较高的吸附率和解吸率,优化后的吸附条件为上样流速2mL/min;上样液浓度2 mg/mL;pH 3;上样体积5 BV;解吸条件为洗脱液流速2 mL/min;洗脱液体积2 BV;洗脱液浓度为30%的乙醇,纯化后绿原酸的纯度为76.5%。HPLC-MS分析表明,绿原酸是咖啡酸和奎尼酸缩合的缩酚酸。
秦永余修亮曾林晖范亚苇邓泽元刘小如
关键词:绿原酸纯化
一种分离纯化油料中磷脂的方法
一种分离纯化油料中磷脂的方法,其特征是:(1)将大豆、鸡蛋、鱼、含磷脂较高的油料及其副产物用95%乙醇提取2次,过滤,合并提取液,旋蒸得到含磷脂的粗脂肪;(2)称取硅胶装于层析柱中,硅胶高度为2~5cm;(3)称取粗脂肪...
李静李广焱邓泽元刘蓉范亚苇胡蒋宁雷琳
文献传递
不同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油热氧化稳定性研究被引量:24
2013年
为研究高温加热对不同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用170℃高温连续三天分别加热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棕榈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花生油以及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山茶油,检测其酸价、碘值、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全氧化值、维生素E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加热处理的三种食用油与未加热处理的相比,7个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加热过程中,山茶油的过氧化值增加量最大,且加热对花生油的酸价、碘值、p-茴香胺值、全氧化值影响最大;维生素E含量急剧降低;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明显,反式脂肪酸的增加量最高,高达1.53%。三种食用油的热氧化稳定性依次为:山茶油>棕榈油>花生油;食用油氧化稳定性可能主要由其脂肪酸的组成(COX值)决定,当COX值相近时维生素E含量影响其氧化稳定性。
徐婷婷李静阚丽娇范亚苇郑天闻邓泽元
关键词:脂肪酸组成食用油
不同烹调方式对猪肉脂质氧化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以猪背最长肌为原料,通过4种常见的烹调方式(蒸制、煮制、微波和烤制)对猪肉进行加工处理,探究猪肉的脂质氧化规律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烹调处理会促进猪肉的脂质氧化,相比原料,烹调猪肉的过氧化值(POV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值)和酸价值(AV值)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烤制的脂质氧化程度最明显,其次是微波和煮制,而蒸制猪肉的脂质氧化程度最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从烹调猪肉中共分离鉴定出22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杂环类、醇类和烃类,其中醛类含量最高,占77.48%~88.12%,其次为杂环化合物和醇类,分别占8.59%~13.93%和5.69%~10.84%,含量最低的为烃类,占0~1.9%。烤制产生的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微波和煮制相对较少。不同烹调方式对应的猪肉总醇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微波和烤制产生的吡嗪类物质和烃类物质含量相比蒸制和煮制更多。烹调各组中部分挥发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
许雪萍李静范亚苇邓泽元
关键词:猪肉脂质氧化挥发性成分烹调方式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